APP下载

博雅教育理念下古琴通识课程线上教学的新思路探究

2021-08-09杨丽佩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琴文化传承线上教学

【摘要】博雅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本研究结合山西农业信息学院远景学院博雅教育的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古琴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依托审美需求、文化传承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特色的挖掘,力求探索在线教学的新思路,对音乐通识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博雅教育;古琴;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092-03

【本文著录格式】杨丽佩.博雅教育理念下古琴通识课程线上教学的新思路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92-93,102.

博雅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心智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非功利性教育。[1]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远景学院,是国内独立院校很早实施博雅教育的试验田,秉承着博雅育人的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融为一体,实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倡导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大力推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多样的艺术才能,为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所具备的核心素养而匠心储备。博雅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气质高雅的人,古琴的教学正切合对学生涵养心灵的教育。新冠疫情期间,从在线教学的规模、数量、技术、资源上,可以看到在线教学正在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古琴的课程也在跟进在线教学的步伐,进行线下到线上的转型,探索古琴教学的新教法、新思路、新运用。

一、博雅教育理念下古琴教学依托的审美需求

博雅教育培养“博”和“雅”的人,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作品展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审美观念。古琴是学生修炼内功和涵养身心的一样重要乐器,古琴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练琴和学琴的重要审美过程。基于学院博雅教育对“雅”的素质要求,谈谈古琴教学与个体审美的关系和重要性。

(一)古琴与个体的关系

《1828耶鲁报告》中提到:“博”之广博,既要学文,也要学理;“雅”指素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修养。它的核心是让学生能够回答“人以为人”,它培养的是才智,发展的是思考和理解能力。目前,很多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容易缺失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感受,缺失人文精神。通过探讨古琴与个体的关系,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强化个体在生活当中的价值和意义。古琴本身没有思想,需要通过古琴家的个人修养将古琴的美流露出来,古琴与个体的关系是物和内在生命相连接后的一种表达。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都应该重视彼此之间作为主体的感受,而不是选择忽视。在博雅教育理念下,古琴的教学通过古琴的“器”,无论是物理结构还是道学高度,让学生关注自我个体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发现琴与自己的连接,培养“雅”的素养,建立自己的生命格局,实现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

(二)个体审美的重要性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中提到“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让你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博雅教育理念下,古琴教学就涉及到通识教育中的“雅”。在古琴的学习中,一定要学会辨别美,也就是能明白美背后的规律和价值。从个体审美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想、审美、品格和行为四个方面,否则评判的维度就会出现偏差。思想的差异影响到审美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落到品格和行为上,可以看出人的学识和学养。古琴的教学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美、认识美、辨别美,提高个体的审美意识,以声音的能量建立起对生活立体美学的追求。

二、博雅教育理念下线上古琴教学的新思路探索

在博雅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理念下,古琴的线上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就是将100%的线下实践课变为“80%的线上理论课+20%的线下实践课”。基于发掘云端课堂优势、运用技术平台功能、汇集云端可用资源,结合古琴课程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教学手段和在线活动的开发。

(一)名家进课堂

名家进课堂,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邀请名家对接课程班进行直播讲座和互动,具有实时性和学科交叉性,学生可以获得权威、多元、通识的学习,通過在线方式提高通识课程的内涵式教学。(1)与国学名师共话经典阅读。在古琴课的实际教学中,基于经典书籍研读的内容设计,邀请到国学名师为学生带来题为“与青年学子谈国学”的直播课,讲到为何学、怎样学,精研历史原典、结合现实社会、融合古今智慧、发挥自身优势,并对学生学习提出阅读计划等。由国学进入到琴学,一方面,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激励当代青年人的使命。(2) 与非遗学者探骊文化审美。古琴课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学者走进在线课堂进行直播,讲授古琴与文化审美,从古琴文化属性、古琴美学探骊、古琴文化遗产等内容进行权威分享,并推荐优秀书目及公众号,关于文化的传承、研学,与学生进行在线一对一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其保护和传承的责任。(3)与茶师法师感悟弦外之音。根据古琴通识课程关于“古琴与茶道专题”的设置,邀请国家高级茶艺师和法师,进行博雅传统文化系列的直播讲座,为学生讲古琴与美学、古琴与人生、古琴与茶道,激励学生对自我生命体的关照。名家进课堂的具体做法,是基于古琴课程的专题而设置,让学生从理论鉴赏到修养身心上对古琴有立体化、多维度的认知。以云端课堂的方式,实现学院博雅教育对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要求。

(二)琴谱帮帮唱

古琴通识课程对学生学习的琴谱,拿到线上帮帮唱。帮帮唱的设计源自对学生基础的测试结果而设计,为了帮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夯实乐理基础,将经典诵读变为经典传唱,实现乐理知识的通识化,线上教学的新探索。琴谱帮帮唱共有三个教学步骤:第一,乐理分解教学。古琴的弹奏和识谱的学习,需要乐理知识强有力的支撑,教师将知识分解到最小单位进行解析,学生将习题情况上交到学习平台,最终以教师批阅反馈的信息进行学习。第二,识读琴谱教学。古琴的琴谱用到简谱和减字谱的双行谱,基本可以区分为节奏谱和指法谱,通过帮助学生识读琴谱、划分小节和拍子,进行琴谱的读取和念白。第三,帮帮唱教学。帮帮唱的内容既是琴谱又是琴歌、也是诗词经典,通过帮唱和学习将经典转化为乐谱。学生经过练习、跟唱、纠错的过程,教师对学生上传的音频进行点评。琴谱在线帮帮唱,是一个渐进帮学的学习过程,其优势在于服务线下的实践学习中对琴谱的掌握度、旋律的熟悉度、演奏的目标度、检测的准确度,同时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自觉性和自律性。

(三)校友帮帮学

线上教学的一个优势是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将教室变为移动的课堂,实现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等空间地域的连线,云集资源助力课堂。古琴通识课堂结合古琴与生活的专题,为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线邀请校友学长在线帮学。具体帮学体现在:第一,学琴交流会。校友学长以身说“法”,帮助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琴信心的提升。第二,云端交流赛。充分发挥在线平台优势,将所学琴曲以视频方式进行在线交流和比赛,以学帮带的方式激励后学。第三,线上抄谱打卡。抄琴谱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学生识谱的好方法,不仅可以熟悉弦序,还培养学生耐心,提高试奏能力。在线帮帮学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探讨习琴的技巧、指法、琴曲、打谱,共话博雅理念下的习琴成长。

(四)经典读书志

在疫情期间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发起了古琴艺术大家的访谈,言说古琴名家所做的有意义的传承工作,于是古琴通识课堂发起了在线研习经典读书的专题,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供的阅读文本,研读了《古琴丛谈》和《中国古琴艺术》等书籍,学生对古琴的斫琴技艺的研读和古琴精神文化的品读,通过撰写读书心得和报告上传到学习通平台,教师会对学习报告附批阅评语,进而完成读书任务的闭环式学习和教学。关于读经典、读古籍,是目前大学生比较匮乏的,做好经典阅读的跟进工作,帮助学生成为博学的通才,让优秀文化的传承不断延续,建立学生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问的积累和沉淀。古琴通识课程在博雅育人理念下,传承文化、研习经典,借助在线教学的平台不断推陈出新,将学习经典变为学生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做好影响一生的博雅好教育。

三、博雅教育理念下线上古琴教学的反思

博雅教育涵养心灵,古琴厚重的文化、儒释道的渗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精神气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古琴文化如何传承、传播好,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非常关键。

(一)线上古琴教学的设计思考

(1)在线教学目标的设置。提升文化内涵,将琴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琴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加强合作意识,通过合奏等活动,加强团队协作能力,丰富的音乐往往来自一起合作;体验雅致生活,鼓琴、煮茶、吟唱、学书,体验中国传统雅致生活。(2)在线教学平台的选择。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在线教学主要采用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QQ班级群三个平台开展。不同的平台体现着不同的功能,超星学习通是学习资源的集结,可以在线欣赏古琴音乐会、聆听古琴讲座、阅读古琴经典书目;QQ班级群辅助教学进度,提醒教学阶段性的时间节点和任务点,进行答疑和互动;腾讯会议可以实现在线直播、小组任务的展示和分享、邀请名师进课堂,推进课堂实时互动。(3)在线教学方式的探索。遵循博雅教育对学生博学高雅气质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自由灵活,一方面将线下博雅教育提倡的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应用于线上课堂,通过在线小组团队直播,发挥学生对文化传承相关话题任务的剖析、探究、总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将线上的测试、讨论、抢答、问卷等环节结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对文化传承预知的目标感和互动的收获感,同时更新任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分评价区间、附评价评语,形成反馈机制,进而帮助学生进步,形成教学的闭环管理。(4)在线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专题为设计主线,例如,古琴指法、古琴工艺、古琴与道乐、古琴与诗词等,将课程的欣赏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设计,依照专题进行线上指法、乐理知识、名曲赏析、名家面对面的学习和探讨,将实践课融入古琴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形而上的知识储备中。

(二)线上古琴教学的文化传承

古琴教学有文化传承的责任,既要对学习形式进行重组,又要推进古琴乐曲的创作,更要创新古琴文化传播的方式。作为通识课程,古琴在线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工作。(1)用好琴学遗产。琴学遗产中的电子资源、书籍资源、实物资源要很好的利用起来,例如,涉及到文献的古谱和美学书籍,查阜西的《琴曲集成》、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顾梅羹《琴学备要》等;实物的老琴,例如辽宁省博物馆藏“唐九霄环佩琴”、山西博物馆“唐款琴”等;电子资源,有前辈琴家的音频、视频资源和《国家宝藏》等栏目,都可以帮助学生从古人古物古音中汲取营养。(2)带好古琴社团。依托古琴课成立的古琴社团,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传递文化吸引力,传播古琴好声音。(3)办好雅集活动。古琴课程结合传统文化的各类艺术举办云端雅集,以音频、视频、图片进行云端呈现,同时以公众号等方式推送,让文化传播的受众更广更直接,激励学生做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三) 线上古琴教学的转型优势

在疫情期间全国高校线上教学总动员的情况下,古琴在线教学的大胆尝试,改变了教师对线上教学的认知。(1)转变教师技能。线上教学对教师的技术提出要求,实现了教师线上教学基本技能的蜕变,让课堂在无形中迎接挑战和实现翻转。(2)节约时间成本。运用多元在线平台,开展线上丰富的教学活动,节省线下的时间成本,集聚线上的优质资源,为开展高质量的在线教学奠定了基础。(3)丰富互动方式。问卷、测试、抢答等在线教学环节的设置,捕捉学生的喜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动力,营造时间与空间的新课堂、新对话、新学习。(4)实现数据管理。学情分析、课堂报告、成绩统计呈现数据化的图表,信息图文并茂明晰可见,反馈内容有效反哺课堂。线上教学对古琴通识课程而言,应该与线下学生习得一技之长的教学目标相配合,发挥线上与线下互补的优势,提升通识課质量。

博雅教育是基于社会中人的通才素质教育,古琴的教学新思路的实践,依托于审美需求和文化传承的责任进行了课程的设计、探索和创新。在线教学让学生与教师改变了学习和上课的方式,但没有改变对经典的研习和文化的传承。在线教学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挑战主要是自律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三个方面[2]。为此,古琴课程采用名家进课堂、琴谱帮帮唱、校友帮帮学、经典读书志的线上教学思路和实践,形成有效互动课堂,这是在学校博雅的战略育人目标和理念下,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调整和转变的结果。期望本研究的微不足道的实践对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优质教学以及乐器在线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内在关系[J].南京社会学,2013(09):116.

[2]邬大光.李文.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7):22.

作者简介:杨丽佩(1983-),女,内蒙古包头,讲师,人文与艺术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通识教育。

猜你喜欢

古琴文化传承线上教学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