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俱净褒水畔 古道无言证流年
2021-08-09王丽红
文|王丽红
素有“川陕咽喉”之称的宝鸡大散关
天心桥(鸡头关下古桥)
新石门建设中
老川陕公路秦岭段
风烟俱净,褒水无言。正如碑文所书写的那样,褒谷河畔安息着一位可敬的开路先锋,也铭记着一段感人的前尘往事……
站在古褒斜道褒谷口的翠屏桥上,向北俯视河滩,便能看到东岸一段约三四米宽的道路,依傍着险峻的山体,穿过一道石门蜿蜒向前。前方是雄伟的褒河石门水库大坝,路侧是奔涌向前的滚滚褒水。相形之下,这段路实在太不起眼,偶有游人经过也鲜有驻足。的确,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脚下这段百来米长的道路,正是20世纪30年代第一条穿越秦岭的现代公路——老川陕公路的遗迹,中国公路交通建设先驱张佐周,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足迹。
张佐周是河北保定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1932年,22岁的他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考入全国经委会公路处。当时,中国现代公路交通建设刚刚起步,刚出校门的他就参加了沪杭公路、杭徽公路的建设,崭露头角。
老川陕公路盘山公路
老川陕公路马道铁索桥
淞沪战役爆发后,蒋介石接受军事家蒋百里“抗战军力深藏腹地”的建议,紧锣密鼓地推进西部地区现代公路建设。1934年7月,张佐周临危受命,来到秦岭深处,承担起从留坝到汉中80公里道路的测绘施工任务。这段路大多临水临崖,从姜窝子开始基本与古褒斜道顺行,但古道狭窄,早已失修弃用,荆棘遍布、山势险峻,要以现代公路标准攻克沿途关隘,工程的艰险和难度不言而喻。整整3年,张佐周驻扎在褒水河畔,徒步踏勘,开山筑路,书写了一段交通史的传奇。
从翠屏桥东由石阶而下,踏上这段载满历史沧桑的故道,一道石峰屏障般横在眼前,这便是被称为“褒谷二十四景”之一的翠云屏。当年,为保护古石门,张佐周极力主张宝汉线由彼岸移至此岸,并主持开凿新石门3连洞,全长46米,翠云屏下方的石门便是其中之一。
褒谷口自古是褒斜道最为险要之处,1900年前东汉年间,这里开凿的世界最早的通车隧道——古石门,创造了古代交通史的奇迹。当张佐周的测设队沿着褒谷西岸与它相遇时,它已因自唐代以来褒斜道的衰落而鲜为人知。在惊叹古石门鬼斧神工之余,隧洞内外留下的历代书法石刻精品,更让从小受到古文化熏陶的张佐周叹为观止。保护古石门是他不假思索就做出的决断,经他力谏,宝汉线自古石门上游鸡头关改线至河东岸,架设起中国近代桥梁史上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钢桁架大型公路桥梁,并在东岸开凿连环3洞,与古石门隔河相望。他还用建设大桥剩余的木材在古石门北口恢复了一段栈道,又架起一座凉亭,古今辉映,平添景致。遥想这个当年只有二十几岁的青年,在褒谷口“指点河山、俯仰今古”,该多么得意自己的创举。出于喜爱,施工期间,他常常去古石门看那些碑刻,没有路,就沿着石壁上的槽洞,面壁攀援,驻足品鉴,自此与古石门结下不解情缘。
张佐周塑像和碑文
年轻时代的张佐周
张佐周及夫人合墓
勘探筑路之余,张佐周用自己的相机,留下了沿线100多幅珍贵的照片。有匠人在拓印石门石刻,有褒谷口的绮丽风光,还有古朴的县城和车站。在素有“川陕咽喉”之称的宝鸡大散关,他记录了这样一幕:狭窄的古道、疲惫的骡马、沉重的货物和倚坐在路边休憩的路人,没有关隘的恢弘、地势的险峻,只有人文视野下的悠悠古道和行旅。同一个时期,同样因修筑川陕公路,广元境内的数千尊摩崖佛像被破坏,也许正是张佐周心中的这种人文情怀,才有了他力保古石门的坚定信念。
穿过翠云屏的第一个石门,右拐向前即可见到开凿在石虎峰上的第二个石门,洞口上方的岩壁上,时任全国经委会公路处处长赵祖康的题刻“虎视梁州”4个大字依稀可辨。山崖上的滴水从高处滴落,击打在岩石上,变成细密的水雾四下飘散,石虎峰后的第三道石门透过这幻境般的水雾显现出来。恍惚间,这连环3洞更像是时间隧道,仿佛可以让人穿越回那个贯通西南、西北的历史瞬间。
1937年6月,鸡头关大桥竣工,宝汉线全线开通。纵观全段,越岭线回旋舒展,沿溪线雄伟壮观,鸡头关大桥凌空飞渡,祖国的西南与西北由此联结。它的贯通,加速了商旅的流动,货物的集散,更促进了轻工业、金融业的兴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它又成为服务抗战的主干道之一。集结调运兵力、中转抗战物资、转运故宫文物、内迁大中院校、云集文化名流,这路上的繁忙也是祖国危难时刻的时代缩影。而张佐周的母校天津北洋大学也经这条路内迁至陕西汉中市,后与其他3所院校合并组成西北联大。
翠屏峰和石虎峰之间,山体被绿荫遮蔽,拾阶而上,拐角处是一整面倾斜成七八十度的、面向峡谷的岩石,岩面上是张佐周的塑像和碑文。他戴着眼镜,目光如炬,像是永远也看不够这片他挚爱的土地。沿侧上方的石阶继续上行,夫妇二人的合墓在绿植中掩映。在这样一处幽静的所在,这位中国公路交通建设先驱终于魂归故地。
宝汉公路通车后,张佐周马不停蹄,又先后参加云南滇缅公路、四川乐西公路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上海市政交通的规划者,在60个春秋的筑路生涯中,留下赫赫声名。1988年,时隔51载,张佐周赴汉中参加“褒斜石门研究会”。旧地重游,“新石门”犹存,可遗憾的是他心心念念的古石门已因20世纪60年代末兴修水利淹没水库之中,只留下最有价值的“石门十三品”。即便如此,垂暮之年他仍然执着地选择长眠在仅驻足了3年的褒谷河畔、宝汉路旁。
2005年,96岁的张佐周归葬褒谷,2019年8月,他的夫人合葬于此。此处上方数十米处,是如今依然繁忙的宝汉线。而他当年测设修建的留坝至汉中段,除青桥铺以下因修建褒河石门水库,抬高高程改线重建外,其余路段经多次改造提升道路等级,基本路线仍沿用至今。
风烟俱净,褒水无言。正如碑文所书写的那样,褒谷河畔安息着一位可敬的开路先锋,也铭记着一段感人的前尘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