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合作艺术点滴(一)——艺术歌曲合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下)
2021-08-09文/崔岚
文/ 崔 岚
四、 应对速度变化
艺术歌曲的合作中需要钢琴家具有主动把控速度的能力。有时候速度要“固定”,有时候速度要“变化”。
应对速度“固定”与“变化”的第一个层次是:同步。
作曲家标注的速度、表情、力度等音乐术语,都有可能综合地影响着表演者对速度的界定和解读。这些术语有时表示一个段落的速度变化,有时表示某一句的速度变化,有时甚至可以表示某几个音乃至某一个音的速度变化。表示的区域和时值越短,合作的难度就越大,短暂而迅速的速度变化稍不留神错过了,便无法达到“同步”。在合作之前翻译并理解所有表情术语,能促使双方合作者对速度有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而非一方跟随着另一方。这样才可以提高合作效率,增强合作融洽度,并获得“同步”的合作感受。
第二个层次是:引领。
在了解谱面的速度变化要求之后,钢琴合作者应在后续的排练中继续深化对速度的理解,与搭档加强对速度的沟通,并发挥钢琴的引领作用。
在美声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告诉学生“不要沉醉在自己的声音中”“不要只听自己的声音”,因为演唱者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观众所听到的未必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唱的人感觉自己的声音好,也许观众听了却不够好;唱的人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好时,观众可能反而觉得不错。而钢琴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强调“听觉”的重要性,即在表演的同时,还有一个客观的自己去评价声音并实时调整。因此,演唱者的表演状态与钢琴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状态非常不同。艺术歌曲合作中钢琴家将承担更全面的责任,其中对速度的引领就是责任之一。
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曾教导我们:“快曲慢唱,慢曲快唱。”我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钢琴合作者对速度的“引领”职责。借用周先生的话,我们也可以衍生出“快曲慢弹,慢曲快弹”的节奏处理方式。如在较慢的旋律声部中,演唱者容易过分沉浸在气氛的渲染中,容易拖拍子或越唱越慢,钢琴声部可以利用灵动的织体在速度上给予适当的推动,暗示演唱者要加快脚步,保持旋律的走向和节奏的律动,同时也推动了演唱者气息的流动。相反在演唱歌词较复杂且速度较快的旋律时,容易越唱越快或含糊不清,钢琴家可以通过平稳而连贯的处理带给演唱者气息和节奏的稳定感,拉长句子,使歌词听上去更清楚、从容。
福雷《梦后》(Après un rêve)是一首气息绵长的作品,在我们刚刚拿到谱子时会觉得速度、音型与和声都不难,这首作品也是众多初涉艺术歌曲的学习者的首选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第一次合作这首作品时都暴露出明显的经验不足,音少、速度慢的作品不一定简单,在合作之前还是需要做足准备工作,尤其是对速度的把握。
这首作品容易唱得“拖”,所以我就想到了周先生的那句“慢曲快弹”,钢琴家需要在坚守相对准确的拍子的同时,找到恰当的时机利用八分音符和弦连接进行中的流动感,引领速度,尤其在同一母音(也称元音)保持较长时值时。如例1第7小节“mirage”中的“a”母音,占整小节的三拍,这里钢琴合作者应改变被动等待和跟随的伴奏方式,主动推动速度。
相反,在第3小节的二对三音型中,演奏者很容易唱得太快。为了能突出二对三音型的张力,并准确、清晰地表达歌词的内涵和语气,这里钢琴声部的八分音符和弦应有被拖住的感觉,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快曲慢弹”。
例1 福雷《梦后》
“同步”和“引领”一方面来自丰富的合作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钢琴合作者做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凸显对合作艺术的敬畏与敬业精神。
五、 恰当的平衡和音色
1. 声部与平衡
在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者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如我们练习钢琴独奏作品时的“右手”(通常为旋律声部),而艺术歌曲中的钢琴声部则像我们弹奏独奏作品时的“左手”(通常为伴奏声部)。所以在艺术歌曲合作的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说:“请忘记你的右手。弱化右手声部的音量,尤其是在独奏中经常担任旋律声部的右手5指。”
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突出右手5指弹奏的上声部,这和我们从小接受钢琴独奏训练有关。但在室内乐的演奏中,右手5指在与左手低音和其他和声相比时,则被分配到最不重要的音区,处于次要地位。所以在练习中,我们需要转换思维和肌肉记忆,不再突出5指的音,而应将其与和声融为一体。
贝多芬《阿德拉伊德》(Adelaide)第6小节开始的伴奏声部织体是分解和弦,不需要突出5指的音,应将5指弹奏的F融入和声中,避免对演唱的旋律声部造成干扰。第17小节处右手担任了最次要的角色,应稍加强调左手的旋律音,与演唱声部做出对话般的呼应。
例2 贝多芬《阿德拉伊德》
贝多芬的另一首艺术歌曲《配上彩色的缎带》(Mit einem gemalten Band)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应注意右手在平衡(也就是声部的强弱排列)中所处的次要地位,第一重要的是演唱声部主旋律,其次为钢琴声部左手的根音,最后才是右手的三连音。虽然右手在声部平衡中是次要角色,但却在我们之前所说的“应对速度变化”的层面上,担任重要角色。大家可参见小视频中对右手在平衡中担任的次要角色和在速度中担任的主要角色之对比,在此就不再赘述了(见公众号小视频1:讲解贝多芬 《配上彩色的缎带》)。
例3 贝多芬 《配上彩色的缎带》
2. 音色与触键
针对不同的歌词内容和伴奏织体组合形式,我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思考钢琴伴奏声部中恰当的音色。在上述的音响“平衡”关系中,钢琴声部担任了次要的角色,但就“音色”而言,即使是比较轻的伴奏声部,也能通过钢琴多变的音色在合作艺术中拥有广阔的发挥空间。恰如其分的音色能够很好地铺垫和呼应本段落演唱的内容,同时也为不同段落的切换带来生动的画面感和代入感。
贝多芬的《敲起战鼓》(Die Trommel gerühret)选自《艾格蒙特》,我们可以参考乐队版中形象的配器:如管乐模仿军号的声音,乐队齐奏展示军队行进的飒爽英姿。钢琴版中左手震音模仿战鼓敲响的声音,右手模仿军号的声响,第一段歌词之后第29小节的钢琴独奏有如军队进行曲一般,与歌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歌词写道:“敲起鼓,吹起号!我的爱人身穿戎装,指挥着他的部队,高举长矛,领导战士。我心跳加速!热血沸腾!噢,但愿我也拥有一件军衣、军裤和军帽。” 结合这样的配器与歌词,适合这首作品的是“轻+快”的触键。“轻”是为了避免与演唱声部的旋律重叠造成“抢戏”,而“快”触键则是为了呼应场景、描绘歌词中军人的果敢,以及贴合演唱的咬字和语气(见公众号小视频2:贝多芬《敲起战鼓》)。
贝多芬的《忧伤的幸福》(Wonneder Wehmuth)中的触键与之截然不同。歌词这样写道:“别擦干,别擦干,永恒的爱之泪水!”第1、2小节右手的半连音就是模仿泪水滑落的过程,这里的触键需要“轻+浅+慢”。“轻”表达内心黯然,“浅”模仿眼泪滑落,“慢”展现柔情蜜意。正如作品的标题一样,在爱情中忧伤总是与幸福并存,复杂而深情,需要用我们手指敏感而细腻的触键来呵护和表达。
例4 贝多芬《忧伤的幸福》
各类型触键的例子在艺术歌曲作品中不胜枚举。笔者在穿梭于钢琴独奏和合作艺术的道路上、在与同行和前辈们的合作中更深刻地认识到钢琴独奏与合作艺术之间的形影相亲、相映成趣和相辅相成的关系。谨以此文分享钢琴合作艺术教学和实践之点滴,期盼大家的交流和指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