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2021-08-07
热点聚焦
近年来,传统文化、技艺在媒体上热度持续上升。央视的文物类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运动捕捉技术使文物变得生动活泼,还能与观众对话,传递思想与精神:《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极具创意地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变得有生命力,展现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今年,河南卫视更是异军突起,在端午、七夕、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打造了一系列现象级节目,从灵动曼妙的《唐宫夜宴》,到飘若惊鸿的水下洛神舞《祈》,再到中秋月圆之夜从《瑞鹤图》中飞出来的《鹤兮归来舞》,为日渐走入审美疲劳的晚会注入了全新的形式和传统文化隽永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深受人民群众好评的节目说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天然的亲近感、对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非格格不入,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能使传统文化获得创新性发展。
多维解读
1.要“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统文化不是远离我们生活的遥远的符号,而要与现代生活连接起来。用创造性的方式来解读和转化古老传统,注重技術的研发和创意的开发,采用最新的传播方式,发掘文物中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在为人们带来新鲜的体验同时.能够使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体可感,使人们的文化自信自然增长。
2.要“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传统文化注重人体自身的整合与协调,注重群体的情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精神,对文化符号、文化元素的发掘,能够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注重节庆、礼仪、社群生活,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社会风俗.可以为日益疏离的现代人生活提供向心力和凝聚力。
3.要有“魂”,坚守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国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如“仁、义、礼、智、信”等德行,通过现代阐释和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的培养提供精神资源,也能切实转化为百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践履准则。中国的道家思想重视“生命关怀”,强调敬畏生命、养护生命、超越生命,同样为我们提供了生命的智慧。
时评选粹
创新方式 亲近传统
◎曹雪盟
课余到博物馆参观,增长见闻:假期走进文化馆、活动站体验非遗制作:诗词、成语等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惊人……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为青少年创造更多契机。用亲手触摸、亲身感受的零距离体验,为青少年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架起桥梁,让他们的兴趣更浓厚、记忆更清晰、理解更深入。比如,北京天乐园大戏楼开办青少年体验项目.让孩子们在“看、听、赏、学、知”的过程中加深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少儿节目《快乐童行》带领小朋友走到全国各地,学做非遗鄣吴竹扇、了解龙舟文化、尝试活字印刷、用中药制作香囊,在一系列活动中感悟历史文化。
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符合当代审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对话。一种有益的尝试是,在故事化、游戏化的互动和情景式体验中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10-15岁观众打造互动解谜展,通过游戏体验配合特定的场景搭建,让青少年在沉浸式观展中了解与大运河有关的知识;《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加影视的手法让典籍中的故事活起来……与古为新.借助契合时代潮流的手段,走过历史长河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更灵动的魅力,赢得更多青少年的青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2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
◎肖一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遗产。历史上许多哲学先贤、文学巨擘同时也是美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美学思想。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也可以是“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也可以是“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可以是“夜阑清露泻银河,洗出芙蓉半朵”……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0日)
拓展延伸深耕传统文化让动漫创作大有可为
◎赖睿
日前,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开幕式暨第十八届中国动漫金龙奖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漫画奖项里,有以细致画面描绘魏晋名士的《广陵散》,致敬中国农耕文化的《见龙在田》,极具水墨意境之美的《江湖故人》,以“御猫”视角科普故宫历史文化知识的《故宫御猫夜游记龙的玩具》。动画奖项里,则有收获“最佳动画长片奖”金奖、最佳动画导演奖、最佳动画音乐奖三大奖项的《姜子牙》,以蒸汽朋克风格重新诠释经典神话的《新神榜:哪吒重生》,取材自《山海经》《搜神记》等的《雾山五行》。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有着深厚的、待开掘的潜力。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为动漫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人物故事和创意源泉。许多经典作品及形象,如《西游记》《三国志》《花木兰》等,不仅为中国动漫所用,而且走向世界,成为海外动漫创作的素材。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