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现代价值
2021-08-06陈都
都市题材小说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现代价值出发,探索这位在边远小城出生、长大的作家如何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走进城市,又用他独特的批判眼光和质疑的姿态与立场审视着都市的一切,尽情书写自己对都市的爱与恨。沈从文的都市题材小说深刻诠释了人类在都市进程中所付出的肉体代价和精神代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小学毕业后便跟随当地土著部队在沅水一带生活,后正式参军,并于1922年离开部队,只身前往北京,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开始写作,在《晨报》《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散文、诗歌、戏剧和小说达1000多万字,主要代表作品有《湘行散记》《边城》《长河》《从文自传》《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其小说创作题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原始、自然的湘西生活,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体现了人性美、自然美;另一類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自己对都市生活的体验,反映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一、都市人生体验
沈从文年少时一直生活在相对封闭、落后的边陲小城——凤凰县,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聚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价值、风俗民情在这里互相融合,构成了与上海、北京等大都市与众不同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乡:“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
沈从文在部队做文书的时候,有机会阅读到《新潮》《改造》等杂志。深受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他抱着对人生的好奇和知识的渴望,孤身一人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大都市——北京。
初到北京的沈从文并没有获得良好的都市生活体验,生存成了他每天面临的最大问题,他常常处于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的生活状态。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住进了北大附近不用交租金的破旧小屋。为了生存,他竭尽全力创作,不停地向报社、杂志投稿,以赚取稿费。
尽管沈从文后来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在城市有了落脚之地,但对自己生活过的北京、上海、天津和青岛,他的都市体验和感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他发现了都市的冷酷与傲慢,创作了《记一大学生》《绅士的太太》《元宵》《八骏图》《某夫妇》《自杀的故事》《或人的家庭》《怯汉》《有学问的人》等一些描写都市社会人性的丑陋、庸俗与人性异化、扭曲的作品。
作家与都市的隔阂,是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存在的天壤之别。因此,作家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乡下人,并用乡下人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中国现代文明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人性丑恶。
二、都市桎梏下的人性扭曲
沈从文认为,中国人的人性堕落,其根源就在肮脏腐败的都市,而乡村却拥有一种真善美和自然相符合的人性魅力。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都市生活是一种夹杂男女情爱性欲、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的万花筒,都市绅士、太太、文人、学生、妓女等是作家描写的对象,他们常出入歌舞厅、摩天楼、跑马场等场所。这种所谓的现代都市文明,实际上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一切都可以用来交易的世界,人们的身体和灵魂被侵蚀与压榨,人性变得扭曲,精神变得极度空虚,生命力走向衰弱。
在都市小说中,沈从文采用现实主义笔法,运用古朴而苛刻的语言,对都市人群的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真实地描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对现代都市中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阴暗面或罪恶势力进行揭露和鞭挞,以表达自己对都市的情感厌恶和道德批判。
小说《绅士的太太》中描写了一群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以绅士、绅士太太、姨太太、大小姐、大少爷等人物写出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算计和利用的关系。绅士表面上儒雅正派,内心却无比丑陋,他瞒着妻子与别的女人偷情。绅士太太在丈夫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了女人用的头巾,知晓了丈夫的婚外情,但是只要丈夫送点小礼物,她的怒气立刻烟消云散。他们的婚姻完全建立在物质和虚伪的基础上,其生活无比奢华,精神却糜烂堕落。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也写都市人的病态,他们是拥有财富或知识的文人、青年、教授等,大多面色苍白、神情憔悴、目光呆滞,拥有咳嗽哮喘、性无能等病态特征。例如,小说《三三》中那位极有钱而到乡下养病的城里青年,他穿着“白裤白鞋”,拥有“白白的脸”,可不曾想是一位痨病患者。小说《八骏图》深刻展示了一群教授的心理畸变。八名大学教授从表面上看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是都市精英,但却有着扭曲的心理,他们在意识层面或信奉独身主义,或标榜清心寡欲,或主张泛爱主义,或强调道德名分,揭示了他们道德的虚伪。
三、价值重建
《一个晚会》《从现实学习》《公寓中》《一封未曾付邮的信》等作品展现了作家初入都市时的生活困顿、精神的压抑等。一系列不幸的遭遇与体验,以及所谓的现代都市文明成功将沈从文改造成乡下人。他转而换种方式思考人生和现实世界,把目光聚集到湘西,不幸的是,湘西的人性本真、质朴民俗、自然与野性正随着社会进步而慢慢消亡。
沈从文在对都市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自身乡下人身份的选择与定位,这种自我认知包含了其独特的情感倾向与价值尺度。因此,作家以乡下人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对人性问题展开思考,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乌托邦世界——湘西。
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湘西世界并不是真实的湘西,是作家摒除了乡野的愚昧、麻木、野蛮,融入田园与自然、优美与淳朴,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精神世界,其目的是为了在这两种对比中展示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从伦理道德和乡土文化层面审视都市的生存状态,展现对人性异化的忧虑和对人性复归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知道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时,如何坚守健康自然的人性底线,缓解都市发展与自我的矛盾,求得社会的真正和谐,这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现代价值所在。
四、结语
沈从文的都市文本以独特的审视视角,鲜明而激切的批判姿态书写都市生命力的萎缩退化、人性的异化扭曲,其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所呈现的独特透视视角、参照系统、文化品格,还包含文本所蕴藏的精神向度。读者清晰认识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文学意义,不仅可以还原其都市小说的存在价值,而且有助于恢复沈从文都市小说的本来地位,使作家的都市文本得到应有的重视。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陈都(1992-),男,土家族,贵州铜仁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地方民俗文化、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