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明明白白的瓜,太难!
2021-08-06薛静
薛静
这个夏天,各种新闻的反转令人震惊。从前段时间王思聪和女主播的口水仗、流量明星“劈腿”人设崩塌,到关于取消寒暑假的流言与误读,再到近日扑朔迷离的“林生斌事件”,各种疑点与真相并存。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新闻不再单向,真相不再静止,而是呈现为追寻的过程。于是,每当热搜或热门事件出现,在各路“键盘侠”激扬文字的同时,更会出现大批“吃瓜群众”,他们因“不明真相”而不发表意见,只是前排围观,“坐等吃瓜”。
吃瓜群众最初源自论坛,指“不发表言论只围观”的普通网民,后来演变成网民的自嘲心态,“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之所以吃瓜,一是不明真相,二是看多了互联网中“被操控的舆论”,被伤透了心。
近些年,人们发现无论网络技术进步还是社交媒体更迭,带来的都不是更清晰的意见表达,而是争论与围观。在争论与围观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事件变得“说不清楚”。有了说不清楚,才有反驳,才有补充,才有你来我往,才有熙熙攘攘——才产生流量。随之而来的是,动力势能推动资本水车,进而转化为互联网企业看重的价值,包括商业价值。
当人们的争论与围观,被量化为一个个转评赞的数据时,又进一步催生了专门操纵数据的灰色产业。前几日,网信办展开的“清朗行动”,水军公司“制造热搜”的灰色产业链条浮出水面,让一众吃瓜群众惊讶不已:3000元就能让在榜话题上升5位,1万元就能联动300到500个营销号集体造势,3万元就能把话题刷到热搜榜第一。如此低价,也侧面反映了营销泛滥和水军之盛。
这次“清朗行动”,也让大家翻出了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女童体罚吐血”事件。当时,家长对老师心怀不满,发布微博呼吁关注,后来,该事件微博累计转发140万、评论46万、阅读5.4亿,家校矛盾由此放大。经警方调查,这是当事人以760元雇推手炒作,又被推手以270元外包完成的。不到300块钱,粗暴地践踏了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种种热搜,正在透支人们对公共议题的信任。吃瓜群众屡屡感到“受伤”,有人“瓜多得吃不及”,有人“已经吃累了”,有人“放棄吃瓜了”。这些选择的背后,绝不仅仅只是对某条新闻的厌倦。毕竟热门新闻往往切中的是公众真实关心的社会议题,而一次次反转和“打脸”,则迫使人们不得不一次次站队选边,无法在掌握全面信息下做出理性的评判。“吃瓜”和“围观”的姿态,其实是对这种无法控制的网络舆论场的消极抵抗。
声势浩大、排除异己的造神,与调转浪头、推翻一切的毁神,不过是一体两面,甚至可能是同一批吃瓜群众的群体行为。但是,与其嘲笑他们的尴尬打脸,鄙薄他们的真情实感,不如共同思考:吃瓜群众到底该如何更为理性地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