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山区乡村有机-循环复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2021-08-06秦竟林怡

台湾农业探索 2021年2期
关键词: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秦竟 林怡

摘 要:【目的/意义】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通过大规模发展有机农业以解决无机农业发展带来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如何激发足够的驱动力来促进其规模形成和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实践命题。【方法/过程】在分析有机农业发展成效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系统比较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之间的侧重点,探讨有机农业在山区大规模发展的先天优势和关键问题,以及对山区乡村振兴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结果/结论】通过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的优势互补,在山区因势利导构建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可以有效弥补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力的不足;并就战略、政策、科技、人才、推广、服务等6个重要环节提出对策建议,以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复合体系;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1)02-0069-05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Based on the basic dimension of the Chinese context of large population and limited land,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to solve a seri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organic agriculture was restricted by many conditions. How to stimulate enough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its scale form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proposition of the current research.【Methods/Procedur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the emphases between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circular agriculture were systematically compared, and the innate advantages and key problems of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rol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rural 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prosperit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Results/Conclusions】Through complementing the advantag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circular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c-recycling compou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could effectively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driving force of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six important links, such as strategy, poli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promotion and service, thu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circular agriculture; compound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20世紀初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经济高度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脱节的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农药致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造成耕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进而危及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如何解决并扭转由于无机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缺失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实现乡村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与保障农产品质量等关键环节,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应对[1-2]。

众所周知,绿色农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体系具有多种形式,目前广大乡村推广应用较多的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其中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融合发展方式成为层次更高的主导方向,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予以深入探索[3]。推广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技术经历了不断丰富的过程,但经济驱动能力不足制约了产业集约化的发展,有机农业在保障产量与质量相统一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与提升,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统筹协同问题,无疑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命题[4]。因势利导有序推进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的优势性互补与高质量融合,其主要目的是因地制宜地深入探索绿色生产模式与经营管理机制,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深度耦合,从根本上改变因长期发展无机农业而造成各种弊端与难以持续发展的被动局面,让目前以无机农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向主要依靠农业系统内部生物良性循环的优高绿色农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高质量与持续性发展。

1 有机农业发展态势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有机农业发展态势与新的探索

近年来,有机农业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2018年全球有机管理方式的农地面积为7150万hm2,依次为大洋洲(3600万hm2,50.35%)、欧洲(1560万hm2,21.82%)、拉丁美洲(800万hm2,11.19%)、亚洲(650万hm2,9.09%)、北美洲(330万hm2,4.62%)和非洲(200万hm2,2.80%)。澳大利亚(3570万hm2)、阿根廷(360万hm2)和中国(310万hm2)是面积最大的3个国家\[5-6\]。这种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仅体现在生产面积的增加,而且还体现在生产发展模式的升级演变与技术实施内涵的深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有机-循环农业复合体系的优化创建与绿色运营,为新时期世界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产业绿色振兴与转型升级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望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近20多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多层次与多方面探索,先后提出了持续型再生农业[7]、环保型生物农业[8]、循环型持久农业[9]、高优型综合农业[10]等发展模式与生产经营体系。一些国家通过实践探索,尝试以多种低投入(低碳)农业方式替代无机农业,虽点上示范收效颇丰,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直至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经营模式的集成创立与生产应用,令农业绿色转型与高优生产升级步伐有所提速,大量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上市并满足新时代消费者多样性需求[11]。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样形式的替代农业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不断涌现并集成推广,提供了不少样板与经验。近年来,国内积极倡导且规模实施的是生态循环农业,其在传承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循环农业工程技术、配套现代科技装备和先进管理手段而集成起来的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体系逐渐成熟。多年实践表明,生态循环农业可以通过生态循环系统整体功能发挥,实现高产优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被作为大面积推广的生产模式,从示范基地到整县推进,生产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取得良好的成效,作为乡村重要生产模式之一,已被各地家庭农场与专业合作社普遍接受,其最大特点是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总体原则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设计产业链的递进路线优化循环环节,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面源污染防控成效、区域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助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视域,以统筹协调农业生产要素与区域优势为切入点,制定乡村农、林、牧、副、渔各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规划,以实现双赢互利与相得益彰的目标。

1.2 有机农业发展的局限性与挑战

在有条件的地方(山区洁净的土壤等)或者富有特色区域(具有独立的水系与农林交错带区域、富硒地区等)发展有机农业,以有机产品生产的标准满足生产经营目标需要,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农产品传统性消费理念与习惯的重塑。有机农业的发展受到农田面积有限、生态条件严格、投入成本较高、地力提高缓慢等因素制约,其生产规模拓展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让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牵头组织并进行适度规模开发,即由高端企业生产品优价高的有机产品。

有机农业生产要求更高(有机型生产资料投入必须符合要求),场地要求更为严格(土壤洁净程度必须符合要求)[12]。众所周知,基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大规模发展有机农业将受到诸多条件制约,这就需要有效引入循环农业的便捷实用技术,因势利导有机-循环农业生产体系。中国农作物品种资源尤为丰富,在有机-循环农业复合生产体系优化构建之时,要注重规划设计与农牧匹配以及高质量的管理与运营,尤其在边远山区乡村,具有农田生态环境良好、农药化肥使用比较少、污染程度轻的优势,相对比较容易将水田或者旱地转换成有机-循环农业生产基地,其间要十分注重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有机加工业的优化布局。近十几年来,中国开展了农业生态试点县与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积累了区域性与行业性的成功经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全国已建立健全了有机农业评估和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是目前国内权威的有机食品认证组织[13]。要推动有机-循环农业生产,需要制定一套较为规范的产地环境评价、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认证标准等;对于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循环农业转换基地的认证,既要保障有机农业产品标准,又要兼顾现代循环农业规范,力求为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际上,有机农业发展在取得良好成效之时,也遇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有机农业内部循环驱动力不足,尤其是有机种植业与有机养殖业脱节,仅仅依靠种植业秸秆来弥补土壤养分供应,一方面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养分质量欠缺,难以完全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肥料供应,进而影响有机农作物生产产量与产品质量[14-15]。如何弥补该点不足,需要从强化驱动力角度来寻求新的途径。现代循环农业的兴起,充分显示了农牧有效结合的优势与潜力。人们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效得到深刻启示,即将有机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优势予以叠加,优化构建有机-循环农业复合体系,不仅有利于强化驱动力,而且有助于形成综合效益。实践表明,有机-循环农业复合体系的构建,通过物种合理搭配与种养结合优化,善用动植物天然免疫能力;发挥农地自然净化与保育功能,合理使用有机肥料与生物农药;有效改善动植物病疫危害和土壤贫瘠化现象,实现乡村绿色农业的高质量与持续性发展[5]。

2 有机-循环复合农业发展思路与主要对策

2.1 有机-循环复合农业发展思路

有机-循环农业复合体系构建与生产运作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发展要按“整体、協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并优化调整农业结构[16],要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乡村绿色农业的生产与经营,保障数量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与农民增收率。在新的发展时期,各地乡村十分注重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重要标志是人们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时,要因势利导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在有条件的区域要将区域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纳入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计划中,推动乡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农业绿色发展与综合生产能力[17-18]。有机-循环复合农业要充分吸纳与传承我国传统农业精华,充分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便捷高效生产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先进实用技术设施来装备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生产体系,扬长避短及因地制宜引导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

事实上,我国山区乡村面积占国土面积69%,人口占全国人口56%,在山区乡村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条件与巨大潜力。人们在看到山区乡村相对贫困的同时,也要看到山区生态环境比较优越的特点,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并促进农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循环复合农业。只有促进乡村环境建设同产业经济开发紧密结合,才能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源物质投入,并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只有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才能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发挥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潜力[19]。如何将山区乡村生态良好的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无疑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面对国内外市场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新趋势,山区乡村必须走高质量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有机-循环复合农业体系优化构建,不是传统原始农业的回归,更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类型绿色农业之否定,其实质是传统有机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结合体,也是内涵丰富的一种新型的高优农业,力求避免以往单一模式的相对不足,弥补欠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20]。山区乡村有机-循环农业复合生产体系优化构建,有助于保护绿水青山,有助于转化绿水青山,有助于山区乡村绿色振兴,有助于山区农民增收致富。

2.2 有机-循环复合农业发展对策

2.2.1 强化战略研究,坚持规划先行

立足国内农产品总量安全实际,借鉴有机农业较发达国家的经验,从顶层设计上制定有机-循环复合农业发展规划和基本扶持政策,推进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循环农业转型,优化创立农产品高质量生产经营体系[16];要通过规划制定,做好产业发展布局;要充分挖掘山区乡村良好生态环境的潜力,从区域或流域层面对有机-循环农业进行统筹安排,建设生产场地环境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

2.2.2 强化政策引领,构建产业体系

按照农业优高方向发展实际要求,结合各地优势,以特定区域或者流域为基本单元,因势利导制定山区乡村有机-循环复合农业发展计划,并细化产业开发与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合理布局生产环境等综合监测网络,优化构建农村有机-循环复合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绿色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管理机制。鼓励发展乡村特色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鼓励创办乡村有机-循环农业家庭农场或者专业合作社,对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基层经营组织实施补偿与奖励制度,既要着力于农业高优发展,又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引导政策,又要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的补贴标准体系。

2.2.3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乡村创业

要重视有机-循环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区域层面生产模式集成构建,重点突破有效循环链接技术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立区域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协同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科技創业,进而更大范围地带动乡村农民产业,以促进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引领我国山区乡村有机-循环农业的深度拓展,实现产业化高效开发与持续性规模发展。要强化协同创新体系或者联盟建设,强化有机-循环农业智能高效管理与便捷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及其示范推广,包括选育优良品种、高效有机肥料、复合生物农药、病虫预测预报、智能管理设备、便捷机械装备、生态循环利用及其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

2.2.4 强化人才培育,支撑产业发展

要培养大批的“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人才,建议涉农高校或者农业专科学校要注重培养有机-循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尤其要强化科技普及宣传,培养乡土技术人员;要促进国内外有机-循环复合农业发展交流,学习先进经验;特别是促进中日韩等亚洲国家之间有机-循环复合农业技术的合作交流,扬长避短。要以区域有机-循环农业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有效对接市场消费需求,让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链形成与高效化经营,形成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效应并推动区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2.2.5 强化统筹协同,实施集成推广

发展山区乡村有机-循环复合农业,就是要充分发挥山区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让良好生态转化为优质安全产品。进而要强化各级农业、环保等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有效发挥组织作用与推广职能;因地制宜构建山区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生产基地,联合建立不同层次的行政监督与推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业院校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与相关企业联合创立技术攻关、创新研发与集成推广体系。有专家预测,优质安全食品的市场需求将在未来10年不断升高,有机-循环农业的规模也将随之成不断壮大,随着热度升级,山区乡村有机-循环复合农业体系产出的农产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机-循环农业也将有望引领中国农业产品高端市场供应链发展。

2.2.6 强化加工企业,完善服务管理

如何提高有机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增强有机-循环农业的重要驱动力,即要创立有机-循环复合农业生产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推动有机农产品加工精深发展,延长有机-循环农业产业链,助力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与此同时,要注重培训更多的新型农民,只有高素质的农民参与其中,才能让山区乡村农民在有机-循环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大成效和更多利润,这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3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浪潮中,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优化构建山区乡村有机-循环复合农业体系,是一种新的探索,其不仅可以克服有机农业发展的局限性,而且可以发挥循环农业的广泛作用,使之优势互补与双赢发展。探索并发展富有山区乡村特色的有机-循环复合农业,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实现经济生态双赢目标,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大生. 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促进发展,2014(6):11-20.

[2]陈新宁. 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J]. 农家科技,2018(11):267.

[3]刘朋虎,韩牙琴,赖瑞联,等.因地制宜推动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路与对策[J]. 海峡科学,2020(5):58-63.

[4]康少芝. 关于塔城盆地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J]. 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24(3):62-64.

[5]何乃维,贲克平.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不是同一概念[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5(5):32-32.

[6]孟凡乔.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贡献与启示[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56-59.

[7]何龙斌. 日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经验及启示[J]. 世界农业,2013(11):150-153.

[8]刘荣章,曾玉荣,周江梅,等. 关于农业循环经济若干理念与模式的探讨[J]. 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92-595.

[9]周玉新. 江苏环保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驱动力研究[J]. 农业经济,2012(5):6-8.

[10]翁伯琦,仇秀丽,张艳芳. 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1):17-22.

[11]舒曉晓,王璐瑶. 浅谈有机农业在我国的未来发展动向[J]. 农业与技术,2020,40(6):167-169.

[12]庄二平,李玉霖,连玉娟.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17-18.

[13]钱永忠,陈松,邓玉.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对策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0(1):8-11.

[14]陈华,刘朋虎,王义祥,等. 乡村绿色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 2020(2):21-24.

[15]何文秀.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6]李伟. 推广有机农业的障碍与对策[J]. 经营与管理,2007(2):26-28.

[17]陈静. 农田抗旱保墒能力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 农民科技培训,2011(9):34.

[18]汪李平. 新版有机产品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解读[J]. 长江蔬菜,2012(13):5-10.

[19]冯应斌,龙花楼. 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5):866-879.

[20]李季. 有机农业未来怎么走[J]. 农业知识,2016(5):36-37.

猜你喜欢

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有机农业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