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灯火阑珊处
2021-08-06简兮
简兮
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就是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在这火树银花的夜晚,辛劳一年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观赏绚烂的烟花和耀目的花灯。车如流水马如龙,人们脸上带着热闹的笑意,也带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只有他不同。这夜对他来说,不只是星如雨,香满路,更多的还是愁与怨。愁家国命运布满风雨,怨一腔热血不被重视。
可即便是再受冷雨十五年、二十年,他也不会冷了为国为民的心头热血。饮冰十年,血犹未凉。
他,是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散千树繁花,
又吹得烟火纷纷,零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散下一路芬芳。
悠扬的排箫声四处回荡,
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
鱼龙灯飞舞了一整夜。
美人头戴璀璨的饰品,
笑语盈盈走过去,幽香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他千百次。
突然间一回头,
那人正站在,
灯火零落的地方。
一
公元1207年,秋色一日深过一日。
霜风凄紧,天地肃杀。
辛弃疾无力地歪坐于床头。病痛击垮了他曾经健壮的身躯,凹陷的眼窝中虽然还投射出不甘的光芒,但身体已经支撑不起他上阵杀敌的梦想。
“先生,您喝点药,能舒服点。”侍从递上熬了许久的药汁,粗砺的陶碗中,褐色的液体在轻轻摇晃。
“若不是这场病,我如今已去杭州赴任,何至于在这里蹉跎?”
“先生,您安心养病。朝廷既然要任您为枢密都承旨,那您养好身体后,这官位一定还是您的。”侍从接过空碗,轻轻拍着辛弃疾的后背,为他顺气。
“唉,难道我是在遗憾官位吗?我是在为社稷与黎民忧虑啊!金国虎视眈眈,兵锋直指江南,我大宋江山危如累卵,满朝文武却只知消极避战,我怎能放得下心?”辛弃疾靠回床头,眼神逐渐悠远,“你知道吗?昨晚,我又梦见了元夕。”
“是您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元夕吗?”
“是啊。那夜,我怀着悲痛与愤懑的心情走入街头。身边的每个人都笑语盈盈,独我声泪俱下。世人皆以为,我写‘众里寻他千百度,是在寻意中人。可有几人知晓,我写的是我的品格,我的坚守,我对家與国的爱和泪。
“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异族的铁骑践踏山河,长刀摧毁这些只求生活平顺的百姓,摧毁这个文化昌盛的国度……”
辛弃疾的声音渐渐微弱。他闭上双眼,沉浸到一生流离的梦境中。
二
哒哒哒,数十匹矫健的战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行。
“大人,您说,这回我们去南边,成功联系上了朝廷,能不能给金国狠狠一击?”
被称作“大人”的年轻人正是辛弃疾。他出生时,北地已被金人统治。他自幼所见的,皆是同胞的血泪和不甘。从小,他便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公元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大举南侵。想到南边的同胞正面临刀锋割喉的恐惧,北地的宋人纷纷奋起反抗。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召集了两千多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起义军同仇敌忾,声势浩大,又赶上金人内部爆发矛盾——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不得不向北撤退。耿京和辛弃疾皆觉得,这是个收复失地的好时机。于是,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络,共讨金兵。
想到这里,一向面容严肃的辛弃疾,脸上也有了些欢笑的影子。
“只要我们起义军与朝廷筹谋得当,遥相呼应,”他笑着回答刚才的问题,“给金国狠狠一击,我想应该不成问题。”
“这可太好了!”手下使劲挥舞了一下拳头,“这些年,我可都憋坏了!”
“就是,这可真好。”兴奋的情绪开始在队伍中传递。
“不,不好了!”一名传信兵匆匆而来,眼中惊魂未定。
“出了何事?”辛弃疾的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将领张安国背叛了我们起义军,他,他杀了首领耿京!许多兄弟看到后,吓得溃散开去……”
“什么?竟然有这种事?”
“大人,我们该怎么办?”
一时间,喧哗吵嚷的声音盘旋在队伍上空。
“安静!”辛弃疾大喝一声,拔出自己的佩刀,“现在,我需要一批勇士,随我斩杀叛徒、守卫河山!你们谁敢?”
“我敢!我敢!”数十人拔出佩刀,轰然应诺。
“好,都是勇士。跟我走!”一马当先,辛弃疾带着五十多人,带着满腔的愤慨与热血冲向敌营。
没有人能想到,就凭着这五十多人,辛弃疾奇袭几万人的军队,成功捉拿叛将张安国。他将其带回南京,交给南宋朝廷处理。
拥有惊人的英勇和果断,又有在数万人中擒叛军首领的功绩,辛弃疾名重一时,甚至连皇帝都赞赏不已。
年轻的辛弃疾以为,自己报国酬志的时机到来了。
可惜,这个开始,更像是一场终结。
三
后来,辛弃疾出仕南宋朝廷。一开始,他满怀热血,写下《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北伐的建议。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将他派去地方,负责赈灾对策,整顿治安。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带着“归正人”的身份行走于南宋官场,上级长官只会不信任他。自己执着又倔强的性格,也会让同僚疏远自己,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公元1181年的春天,他亲自设计房屋,兴建庄园,安置家人,做好了归隐的准备。也就在这一年冬天,他遭受弹劾,只能罢官闲居。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大多时间是在乡闲居。偶尔,朝廷会给他一个官职当当,但没多久,他又会赋闲在家。
在这样的时间消耗中,南宋的国力日渐衰微,再也没有北定中原的雄心壮志,也不再有辛弃疾这样的志士能够一洒热血的契机。
辛弃疾写诗、喝酒、填词。他痛苦过,悲伤过,也因淳朴的乡间生活而短暂地快乐过。
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暮年,马骑不动了,刀也拿不起了,满头青丝熬成白发。他唯一庆幸的是,无论顺境逆境,他都是那个“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自己。行走官场,他不曾谄媚,不曾忘义,永远以家国为先,以百姓为先。
即便这一生,他没有真正地施展过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也能挺起胸膛,毫不犹豫地说一句:“不悔!”
四
公元1207年,六十七岁的辛弃疾离开了这个日渐冰冷的世界。
临终时,他四肢艰难挥舞,努力睁大双眼,大呼道:“杀贼!杀贼!”
只可惜,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七十多年后,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彻底失败,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终于走到尽头。在被元军团团围住,丧失了一切生的可能后,丞相陆秀夫怀揣玉玺,背着年仅七岁的宋朝末帝纵身一跃,让深沉的大海作为墓地,以壮阔的海浪吹响离歌。
可辛弃疾的身影,不会随着南宋的覆灭而模糊。他壮怀激烈的诗词,他英勇無畏的胆识,他高尚清白的品格,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血,世世代代,经久流传。
历史在线
1. 苏辛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二人同为宋代词坛豪放派的代表。自晚唐花间派以后,词以婉约为正宗。但苏轼以豪健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词的题材范围,使词体获得解放。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
2. 归正人
宋代从北宋变为南宋后,偏安江南,北方国土被金国占领。南宋称曾经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
南宋对归正人摇摆不定的政策,引发了归正人的不满。这种情绪到后来愈发严重,使得南宋不断失去北地的民心,不仅彻底断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性,也成为南宋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