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马怒盘旋
2021-08-06叶晋
叶晋
在依赖马匹运力的古代,马鞍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放牧、运输还是御敌征伐都必不可少。作为供人骑坐的器具,马鞍的突出特征是两头翘、中间凹。后来有人发现,一些小山形似马鞍,便将它们形象地称为“马鞍山”——在我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马鞍山比比皆是。
安徽省马鞍山市是众多“马鞍山”中较有名的一个。它的故事,还要从西楚霸王项羽说起。
(一)
相传,楚汉战争末期,楚军战事不利,节节败退。为了逆转战局,楚军在固陵发起对汉军的反击。虽然楚军得胜,但撤退的汉军筑起堡垒,扼兵死守,援军也在赶来的路上。楚军久攻不下,还有被两面夹击的危险,项羽只能率楚军向江东撤退。
撤到垓下时,项羽打算发起反攻。虽然合兵后的汉军有三十万,但项羽认为,楚军并非毫无胜算。从地形上看,垓下地势高峻,视野开阔,易守难攻;从经驗上看,曾经的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大败四十万秦军主力;曾经的彭城之战,项羽在半日之内以三万之师击溃五十六万汉军。项羽相信,此次战役自己也能以少胜多,反败为胜。
但他忽略了,那两次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手防备松懈,所以他才能出奇制胜。这一次,汉军有备而来,将领各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
果然,垓下之战,项羽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灭。项羽仅率领八百精兵突围,抵达乌江的时候,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将士。
乌江亭长驾船前来接应,劝说项羽渡江。项羽想到出征时身边的八千江东子弟,却没有一人能返回故土,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毅然拒绝。他令将士们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力杀百人,身中数十刀后拔剑自刎。
相传,项羽不忍心让自己心爱的坐骑乌骓马一起赴死,就将马儿托付给亭长,渡至对岸。《西汉演义》中这样描写:“那马咆哮跳跃,回顾霸王,恋恋不欲上船,霸王见马留连不舍,遂涕泣不能言。”项羽身故,乌骓马为追随主人,向江心一跃。它的马鞍飞出,在江边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来。
现实中的山岭,自然不可能是马鞍所化,但这样的传说却表达了人们对乌骓马重情重义的感慨,以及对一代枭雄战死江边的唏嘘。
(二)
在湖北省宜昌市,也有一个地方叫“马鞍山”。巧合的是,这里的马鞍山也和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有关,那就是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东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刘备的爱将关羽,与刘备结下深仇大恨。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同年,为夺回荆州,也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亲自率领大军攻打东吴。
东吴大将陆逊担任统帅。经过一系列分析后,他决定暂避锋芒,实施战略退却。东吴军一直撤到夷道、猇亭一带,转入防御,阻止蜀汉军东进。
双方僵持了数月之久,蜀汉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加上临近夏日,暑气逼人,蜀汉军只好将水军转移到陆地上驻扎,军营于崎岖山道的密林中绵延数百里。
陆逊派遣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发现蜀汉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周围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同时,由于刘备将大部分水军转移到陆上驻扎,剩余的水军主力留在中军附近的夷陵,而前军从猇亭到夷陵一段,侧翼没有水军保护。
这让陆逊看到了机会,决定发起反攻。
东吴军夜烧蜀汉军营寨,烈火瞬间吞噬了营寨,蜀汉军大乱。东吴军的另一支部队乘船逆流而上,趁乱登陆。陆逊亲率大军从正面发动攻击,一举击溃了蜀汉军位于猇亭的前军。
刘备接到前线急报后,立即集结军队,与东吴军主力展开决战。一场混战之后,蜀汉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向西撤退。刘备撤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想借山坚守。但陆逊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紧随其后,将刘备及其所部一万余人包围。
眼看再打下去只能全军覆没,刘备被迫趁夜突围。蜀汉军本就损兵折将,马鞍山一战的失利更是断送了最后的机会。刘备几经周折,才逃入永安城保住性命,但蜀汉军被杀得片甲不留。次年四月,刘备一病不起,亡故于永安城。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丞相诸葛亮花了近五年的时间才重建军队、恢复国力。这场战役后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三国局势因对峙出现稳定。因此,夷陵之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光阴悄无声息,推动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一如西楚霸王和汉昭烈帝的传奇,在时过境迁之后,也只是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点星光。只有那山、那石,那些留下来的地标和建筑,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向我们诉说着曾经波澜壮阔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