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的动物小说创作体验
2021-08-06李国伟
李国伟
袁博的《内伶仃岛上的猕猴》是一部典型的纯动物小说。纯动物小说有别于动物小说。动物小说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无一例外地通过“人物”这一旁观者来体现。而袁博的《内伶仃岛上的猕猴》打破了动物小说原有的格局,完完全全地以伶仃岛上的各种动物,特别是猕猴族群的视角,将动物的各种特性完整地呈现给读者。他把主角猕猴黑儿、以及岛上不同猕猴族群之间的故事,原始地、客观地自然融合在故事情节中,通过黑儿等动物形象向读者展现、诉说,使读者感受到动物中最原生态的生存法则及生命体验。这是其他动物小说很难做到的。
同样,我们还留意到,袁博还在动物小说创作体验中注入了自己新的创作意念。《内伶仃岛上的猕猴》已经不是单纯地采用拟人的影射、折射方式叙事,而是通过纪实的手法,巧妙地以猕猴黑儿等动物视角,全方位地记录了包括猕猴族群在内的各种动物的矛盾冲突、悲欢离合、伶仃岛上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等等。这种直接的“动物叙事”,既能表现原汁原味的“动物性”,也可以发挥合理想象,使作者把自己深切的生活感受和生命感悟,艺术地移植到“动物形象”身上,使动物习性和人性相契合。
如作者对小说的主角猕猴黑儿是这样展现的:“黑儿不是‘太子,成不了‘太子派猴王。现在,黑儿还和散猴为伍,不是任何一个猴群中有地位的公猴,也成不了‘资历派猴王。黑兒想好好活着,不想为了争夺猴王宝座而失去生命,再说它既没有散猴首领那样强健的体魄,也没有领导着一个支持自己成为猴王的散猴群体,更成不了‘实力派猴王。
黑儿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生活。要想成为猴王,黑儿只能依靠自己非同寻常的经历所赋予它的非同寻常的智慧和勇气。”
这是岛上各种动物,也是猕猴主角黑儿命运的真实写照,更是作者本身在人类社会的生活感受和生命感悟。而这种体验,为青少年,特别是为深圳众多的新移民孩子,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中如何凭借自己勇气与智慧,不断更新着适应能力,让自己能够克服新的困难,顺利度过童年成长期,提供了成功的成长经验。
我们还可以通过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视觉,对《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进行观照。
《内伶仃岛上的猕猴》最出彩的地方,是猕猴黑儿等动物典型形象都是通过艺术化的,货真价实的动物形象。并不像一些动物小说那样,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把动物典型形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完全地拟人化甚至超人化;或者像科幻、魔幻作品那样把动物形象无限夸大乃至神化。袁博小说中的猕猴养母琥珀、黑儿、大壮、豁耳,还有各种动物,如黑耳鸢妈妈、水獭妈妈,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是真实的,所以有血有肉;猕猴所掌握的开生蚝、挖地下的番薯这些人类生活技能都不是虚构出来的细节;甚至在小说最高潮的时候,黑儿最后让所有猕猴臣服,成为新猴王的打败大蟒蛇的英勇壮举,作者也没有像“手撕鬼子”那样,通过无限虚构去夸大黑儿的英雄无敌。
作者在斗蟒蛇这个重要情节的设计中,既告诉了读者,在严酷的环境磨砺下,黑儿已经具备了当猴王的体魄、智慧。它义无反顾地扑向蟒蛇,也真实地展现了一个猴王应有的担当。但黑儿最后征服的,只是用作科学实验的假蟒蛇……所以,它的行为,并没有超越猕猴能够达到的智力和能力的极限。黑儿,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猕猴;黑儿的故事,也是猕猴族群最真实的故事。
当然,真实,还包括开放改革的深圳特区历史、伶仃岛、红树林的自然环境保护的变化等等。
所以说,《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能够出彩的一个主要支撑点,那就是真实。这种真实,既源于袁博的创作体验,也源于袁博的学识和生活亲历。而正是典型形象、小说背景、故事情节的真实,大大拉近了小说与小读者的距离,更容易使中小学生喜爱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