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心劳力

2021-08-06置我山窗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心粟米瓦匠

置我山窗

“劳”字字形的发展,大致有三系。一系部首从“衣”,一系部首从“心”,一系部首从“力”。从“力”的一系,最终发展为今天我们使用的“劳”。在战国时期,关于“劳心劳力”引发的争论,背后其实是百家争鸣时代不同思想观念的交锋。

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勤劳、踏实的作风早已刻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基因,积淀着文明古国五千年发展力量。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释义:劳心指脑力劳动,劳力指体力劳动,出自《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在游说各国时,与当时的滕国世子结识。之后,这位世子继位,即滕文公。孟子来到滕国,受到滕文公的礼遇和信任。

此时,滕国还隐居着一位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许行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他来到滕国,希望得到一块土地耕种,获得了滕文公的应允。许行还带来了几十个人,各个穿着粗麻短衣,靠编草鞋、织席子谋生。不过,这些人确实是种地的一把好手,将土地耕种得穰穰满家。

陈相本是儒家学派陈良的弟子,但他摒弃了儒学,带着农具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成为农家拥护者。

于是,在孟子到来之后,小小的滕国就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农”“儒”论战。

那一天,陈相精心准备,前来拜访孟子。他上来就抛出许行的观点——贤人要和百姓一起种地才能吃饭,而且需要自己做饭,如此才能做到境内大治。国君筑起谷仓和府库就是为供养自己而损害百姓的利益,这样算不得贤明。

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种粮食才吃饭吗?”

陈相点头。

“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才穿衣吗?”

“不,许子只穿粗麻编织的衣服。”陈相说。

接下来,孟子又询问许子是否戴帽子,是否用瓦罐做饭,是否用铁器耕种。陈相老实回答,许子的帽子、瓦罐、铁器都是用粟米换来的。

孟子笑道:“农夫用粟米换取锅碗瓢盆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的利益;瓦匠、铁匠用他们制作的物品换取粟米,难道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吗?许子不吃别人种植的粟米,为什么用他人制作的物品,不亲自干瓦匠和铁匠的活呢?”

陈相忙解释道:“许子的主张是,工匠们的劳动辛苦又繁重,并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务农。而且这些交换的物品做工精良,离不开工匠的巧手匠心。这当然不是一边耕种、一边做工可以完成的。”

孟子抓住了陈相的逻辑漏洞,开始阐述自己的论点。他说,工匠做工因为要费心力,所以无法好好耕种,难道治理国家不需要费心力吗?如果把治理国家排除在耗费心力的事情之外,真的是治国之道吗?官吏有官吏要做的事,就如同百姓有百姓要做的事。更何况,事事亲力亲为,只会让天下人都疲于奔命。所以社會上才流传着: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有一部分人用脑子在劳动,有一部分人用体力在劳动;那些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那些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被统治的人供养统治者,统治者受被统治者供养,这都是天经地义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孟子又举出尧统治天下、大禹治水、后稷栽培五谷、圣人教化百姓等例子。他反问,大禹难道可以一边治水、一边耕种?没有后稷教授种植的知识,百姓如何能吃饱穿暖?圣人若不用德行教化百姓,人与野兽有什么区别?一番论断将陈相说得哑口无言。他只得强调,只有按照许子的说法,人与人之间才没有欺诈之心,可以公平相待。

孟子反驳道,世间万物的价值千差万别,不可能一模一样。许子的学说是带着大家走向虚伪,这样是治理不好国家的。

孟子用劳心劳力的论点,与许子的农家观点相抗衡。不过,这场论战并未就此结束,之后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表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就不能生存。

虽然,孟子将劳心者与劳力者分开,提出“劳心者控制劳力者,劳力者供养劳心者”的说法并不值得称道。但同时,孟子也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人,他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权利。

其实,每一次观念的交锋,都是大思想家思辨的产物。如今,千年前的喧嚣已经止息,但这百家争鸣的时代火花,仍在照耀华夏文明的轮廓。

猜你喜欢

劳心粟米瓦匠
熊 轲
浅谈中华文明延续的“劳心”说
盖房子的故事
19岁的夏天和10本日记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
小瓦匠
瓦 祸
写给粟米的日记
瓦匠易学难精
我们都有过的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