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下半年宏观经济与政策展望

2021-08-06王琼

债券 2021年6期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王琼

摘要:2021年上半年,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成效和政策支持,我国宏观经济平稳回归,趋于均衡。展望下半年,预计经济基本面将进入上行期的“下半场”。从政策面来看,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发挥逆周期作用。随着下半年经济延续回升态势,预计货币、财政、金融等政策将稳步回归常态,宏观政策将进一步提升精准性,推动深层次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短经济周期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市场利率

疫后复苏力量持续支撑经济企稳

2020年初疫情冲击发生后,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六稳”“六保”政策的发力下,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恢复,呈V形反弹,并开启了新一轮三至五年左右的短经济周期。2021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平稳回归,趋于均衡。展望下半年,预计经济基本面将延续疫后稳步复苏态势,进入上行期的“下半场”。

出口持续强劲。2020年至今,我国出口总体维持强势,同时2020年与2021年的驱动因素稍有不同。共同因素在于我国疫情防控成效领先全球,产能得以率先恢复。不同之处在于2020年受替代效应拉动较为明显,并且防疫物资出口额较大;2021年则受益于疫后全球经济共振修复。根据全球新增确诊病例数据,第三波疫情拐点似已初现,全球疫苗接种也在持续推进。5月末,美国接种疫苗的人口已占40%。欧盟预计今年夏天成年人疫苗接种率可达70%。美欧是我国前两大贸易伙伴,疫苗接种有望促进其经济持续复苏,叠加我国产能修复具备连续性,对下半年我国出口形成利好。

制造业投资仍有上升空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带动制造业资本开支较2020年明显上升。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利润形成一定的挤压,已引起政策层面的关注。在“保供稳价”等监管及调控措施作用下,预计下半年大宗商品过快上涨势头有望得到控制。同时,我国经济疫后持续修复也将利好制造业投资。

财政加速发力有望带动基建投资加快。基建投资受政策驱动的逆周期性较强,并在2020年充分发挥了托底经济、稳住基本盘的作用。2021年上半年稳增长压力缓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基建的依赖度,基建投资总体表现平淡,前5个月的两年平均增速与2019年水平相当。下半年随着财政政策的加速发力,预计基建投资大概率提速。

房地产投资增速或将小幅放缓。上半年,房地产销售端整体保持景气,“三道红线”融资限制政策促使房企加速施工以回笼资金。受此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较2020年明显好转,前5个月的两年平均增速达8.6%。下半年,在防风险、挤泡沫的政策背景下,金融监管将整体趋紧,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出现降速。

消费缓慢恢复。上半年,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稳步恢复,消费较2020年同期明显好转,但前5个月的两年平均增速为4.5%,低于同口径下的工业增加值、出口增速,以及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下半年,消费的利好因素包括疫苗接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生产生活进一步回归常态,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下降,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仍会限制居民生活半径。综合上述因素,预计消费会继续恢复,但节奏不会太快。

全年通胀压力可控。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同比增速对比逆转了2019年以来的局面,PPI一路上涨,同比增幅不仅远超CPI,而且超出幅度持续走阔,5月二者差值达到历史高点(7.7%)。CPI同比低于预期主要是受猪肉价格超预期下滑拖累。PPI快速上行既有大宗价格暴涨的推升,也与2020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展望下半年,在政策监管和调控下,国内黑色系商品价格上涨将趋缓,叠加基数效应消退、供给稳步恢复等因素,预计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已经见顶。不过随着全球疫苗普及和国际航班开放,原油或成为支撑PPI高位震荡的主要力量。在CPI方面,考虑到2020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基数不低,以及PPI对核心CPI的推升效应大概率弱于上半年,预计全年通胀风险不大。值得指出的是,5月PPI同比增速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工业生产未来或将进入上行期“下半场”。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较4月小幅放缓0.2个百分点,或已从侧面予以佐证。

综上所述,预计本轮短周期的经济上行阶段或持续至2021年底,全年经济压力不大。

宏观经济政策稳步回归,注重精准,兼顾跨周期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在此背景下,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发挥逆周期作用,采取了“货币供给中性、金融政策审慎、财政节奏后移”的政策组合,呵护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宏观杠杆率不出现过快上涨。随着下半年经济延续回升态势,预计货币、财政、金融等政策将稳步回归常态。与此同时,为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打通堵点,优化结构”工作要求,宏观政策将进一步提升精准性,做好跨周期设计,推动深层次结构性改革。

财政政策较上半年更加积极,支出进度加快。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企稳背景下,财政依赖度较2020年有所降低。此外,受专项债穿透式监管政策影响,项目审查更严格,加之2020年地方财政或有部分留存资金,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节奏有所放缓。据财政部统计,前5个月,地方债发行额同比减少4000多亿元,已发行专项债占已下达债务限额的16.5%,低于2020年(93.9%)和2019年(40%)同期水平。下半年,从“两会”预算通过的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看,并考虑到往年三季度属于全年发行高点,预计专项债发行节奏将加快,并会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

财政政策“结构性积极”特征进一步凸显。2021年以来,财政政策在维持积极基调的前提下,由2020年的“全面托底”逐渐变为“精准、结构性发力”,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并可能在碳中和方面更有作为。2021年中央财政预算中明确提出“支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预计下半年将有进一步体现。例如,扩大环保工程领域支出,依托财税政策加大对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支持,未来还可探索发行绿色政府债券。

货币政策保持稳基调,寻求平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一季度(总第92次)例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较为积极,2021年以来,货币政策更加稳健。3—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结构性收敛,主要是由于表外项目收缩,人民币贷款增量与2020年同期较为接近。下半年我国通胀压力可控,这为货币政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根据经济基本面、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等相机抉择。与此同时,政策整体基调仍是一个“稳”字,并兼具跨周期设计,在“支持必要的增长”“促进更优的质量”“防范可能的风险”之间做好平衡,不会因过紧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宏观杠杆率被动升高,也不会因过松推高资产泡沫。

流动性总体适宜,结构上有松有紧。一方面,下半年货币政策仍会确保流动性总量要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匹配,预计政策合意的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11%~12%,广义货币(M2)增速为9%左右。另一方面,以“紧”遏制资产泡沫,以“松”支持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加快恢复,同时继续强化对民营、小微、低碳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此外,下半年应密切关注发达国家流动性收紧的外溢效应。

市场利率或有抬升。从债券收益率看,目前中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上半年整体走势稳中微降,表明未来通胀压力并不突出。从货币市场利率看,2021年以来中债七天回购基准利率(BR007)并不高,中枢大约为2.22%,几乎与2020年持平;截至6月17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连续14个月保持在3.85%。展望下半年,受国内经济基本面预期稳定、通胀预期可控等因素影响,预计中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维持高位;下半年地方债发行提速会增加财政存款,进而对广义货币(M2)形成拖累,以BR007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可能会抬升。(本文仅代表作者個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

作者单位: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

责任编辑:鹿宁宁刘颖

猜你喜欢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