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金融基础设施职责提高信用风险监测能力
2021-08-06钟言
钟言
近年来,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加快暴露,违约个案有所增加,引发市场波动加剧,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加大。中央结算公司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的重要部署,积极健全信用类债券风险预防、发现、预警机制,共同维护信用债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长期跟踪研究,优化迭代监测预警方法。一是统筹考虑命中率、误伤率和漏网率三个维度,实际应用中可同时发挥中债市场隐含评级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功能,将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的交集作为需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企业范围,在缩小预警范围的同时提升预警的精准性,降低防范、化解风险的成本。二是拓展模型指标维度,考虑增加工商信息、法律诉讼、舆情信息、外部支持等非财务指标,综合考虑企业财务独立性以及关联企业风险,还可针对不同行业、区域选取不同的核心指标。三是创新研究分析框架,考虑尝试小样本迁移学习法、复杂机器学习方法、多种模型集成方法等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率,构建动态违约率框架,提高模型预警的前瞻性和及时性。
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从必要性来看,一方面落实监管要求,积极推动信用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测试和运行,前移信用风险管控端口,协助主管部门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另一方面缓释风险冲击,相对“亡羊补牢”式的风险处置而言,“未雨绸缪”式的风险监测预警可实现风险的早预警、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有利于预防企业债务风险对经济社会可能造成的冲击,降低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的成本。从可行性来看,现有模型的研究成果已通过了回溯检验和专家论证,信用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将初步覆盖已公开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信用债的非金融企业,利用企业多维数据、依靠金融科技手段搭建风险预警模型,实现风险预警及时化、智能化、精准化、主动化、前瞻化。
强化信息互联共享,建立风险监测协同机制。一是考虑成立信用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部门、金融基础设施、行业协会、市场机构等担任成员单位,积极研究信用风险的监测、预警、分析,以及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配套政策、制度与措施,形成推动风险防控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跨部门信息共享,健全企业财务信息、审计监督信息、监管信息、金融统计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对列入的重点关注企业实施有计划的联合风险排查,加强资金跨界监管,多维度预研、预判风险,防止各类风险相互叠加。三是定期发布风险监测报告,探索建立月例会、季通报、年考核制度等部门联席例会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由此形成的相关会议成果和风险监测报告可适时向社会公开,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也同步接受社会监督。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不断完善,持续推进。未来,中央结算公司將继续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工作部署,在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提高信用风险实时动态监测预警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涂晓枫 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