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负债质量现状与管理建议
2021-08-06张吉光陈舟楫傅家范
张吉光 陈舟楫 傅家范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脱媒的深化以及金融科技的兴起,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复杂程度日益上升,管理难度加大。部分银行为追求规模扩张,盲目吸收存款,造成线上违规吸储、线下高息揽储等乱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银行业负债业务的拓展秩序,也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隐患。在此背景下,2021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了负债业务管理评价标准,构建了全面、系统的负债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旨在推动商业银行强化负债业务管理、夯实负债质量。
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客户基础薄弱,资金来源相对受限,负债业务拓展策略相对激进;同时,部分中小银行负债管理及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健全,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相对于大型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规范与调整压力。我们通过分析中小银行负债质量现状,结合《办法》中的负债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中小银行完善负债业务管理的建议,以期为中小银行加强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质量提供参考。
中小银行负债质量现状分析
一般存款占比较低,同业负债占比较高,负债稳定性有待提升。中小银行客户基础薄弱,网点机构布局普遍不及大型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偏弱,存款增长通常面临更大压力。截至2020年末,37家上市城商行、农商行(以下简称“上市中小银行”)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约为66%,低于16家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存款(以下简称“上市大型银行”)占比近9个百分点;上市中小银行的同业负债(含同业存单)平均占比超过22%,相比之下,上市大型银行平均占比仅为13.6%,反映出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依赖同业负债,负债的稳定性有待增强。
债券发行、向央行融资占比偏低,存款客户集中度相对偏高,资金来源待丰富。近年来,中小银行加快回归主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信贷增长较快的同时,资本加速消耗,资本补充压力明显上升。但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的渠道和手段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受制于发行审批、信用分层、融资条件等方面因素,中小银行运用金融债、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中长期债券方式拓展资金来源的比例仍然较低,可转债发行较少。国内银行金融债、二级资本债发行量分别从2015年的2009亿元和269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645亿元和6113亿元,但中小银行发行量占比却分别从60.2%和52%下滑到29.6%和14%;2020年,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1284亿元、仅占全部银行永续债发行量的19.8%,仅有两家中小银行成功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合计95亿元。从央行公布的中资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看,截至2020年9月末,小型银行债券发行占总负债的比重仅为4.76%,显著低于中大型银行的12.18%。
同时,由于缺乏资质等原因,中小银行直接向央行借款的规模偏小。截至2020年9月末,中资小型银行对央行负债合计为2.2万亿元,仅占总负债的2.96%、低于中大型银行的4.31%,且多集中于具备一级交易商资格的中小银行,37家上市中小银行中对央行负债余额低于400亿元的多达28家。此外,以地方性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地域特征更为突出,客户基础较弱,客户的存款集中度往往相较全国性商业银行更高。
近年来个人存款占比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负债成本相对更高,存款竞争激烈之下吸存压力持续加大。2020年,37家上市中小银行付息负债的平均付息率为2.6%,较上市大型银行高47个基点。其中,中小银行平均存款付息率为2.39%,较上市大型银行高出38个基点。从存款结构看,近年来中小银行加大零售业务转型、加快个人存款拓展,尤其是2017年以来,上市中小银行单位存款余额占比下降、但个人存款余额占比上升,2020年末后者已达37.7%,但在期限相同的情况下,个人存款付息成本率往往高于单位存款付息成本率,个人存款占比的提升,推高了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与此同时,交易银行、结算类业务获取低成本资金,需要依托科技系统支撑与平台的搭建,这方面中小银行的优势弱于大型银行,由于中小银行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偏弱、竞争也日益加剧,2017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呈下降趋势,活期存款余额占比由2017年末的46.4%下降至2020年的39.9%。
流动性比例较高、符合监管要求,但仍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问题,净息差波动较大。2020年末,城商行、农商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67.6%和65.2%,高于国有大行(55.9%)和全国性股份行(55.4%),符合监管要求。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问题较为突出,如通过融入短期批发性资金,配置于流动性较差的非标资产以及中长期限的项目贷款,存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隐患。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错配问题,表现为中小银行的净息差波动性较大。例如,2020年,城商行、农商行的凈息差分别较2019年下降9个基点和32个基点,降幅大于国有大行(下降8个基点)和全国性股份行(下降5个基点)。
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健全,部分中小银行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前期出现不少违规揽存、高息揽存现象。目前,多数中小银行尚未形成完整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尽管多数银行已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形成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但部分银行在实际的流动性风险控制中仍然存在缺陷,个别银行甚至爆发流动性风险事件;较多中小银行在内控制度、考核管理、合规展业、信息披露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在吸存压力以及内部不当考核激励下,个别中小银行采取违规返利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等做法,发行活期存款靠档计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周期付息等“创新”产品,借助结构性存款、第三方互联网存款等途径高息揽存,扰乱了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进一步抬升了整体的存款成本。
负债质量管理办法的新要求
新近出台的《办法》共5章33条,从负债质量管理的内涵和业务范围、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负债质量管理的“六性”要素、相关监督检查和监管措施等方面,提出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的体系性要求。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提出关于银行内部负债质量管理的体系性要求,明确了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注重对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应确立与本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并执行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制度、流程、限额、应急计划,形成负债业务创新管理机制,将负债质量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内部审计范畴,建立规范的报告制度、完备可靠的信息系统等。九大方面的管理措施,能较为全面地指引商业银行形成负债业务管理框架,有利于银行依照办法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见表1)。
提炼“六性”要素,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体现的负债质量要求基础上,增加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要求,指明了负债质量管理的重点和目标。负债质量的“六性”要素,指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负债获取主动性、负债成本适当性和负债项目真实性。其中,既有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已覆盖对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的管理要求,并部分涵盖“负债获取主动性”要求。具体而言,现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涉及“六性”要素中的“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以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期限匹配问题;市场风险管理中,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涉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利率匹配问题,即由于资产负债重定价期限错配导致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涉及“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中的汇率、币种匹配问题,即非人民币资产、负债币种错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办法》第十一条指出,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与流动性风险等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存在重复内容的,可不再单独确立。此外,《办法》也吸收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近年来有关存款管理的监管思路,提出“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要求,旨在防止商业银行因负债成本不合理导致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要求商业银行的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合法合规。两大要素传统上并不属于风险管理范畴,多数商业银行对相关领域的管理方法、监测模式、管理体系等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作出四大禁止性规定,强调合规性要求,明确业务禁区。《办法》列出负债业务的四大禁止性规定,要求合规开展负债业务。具体包括: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不得设定以存款时点规模、市场份额、排名或同业比较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分支机构不得层层加码提高考评标准及相关指标要求;禁止采取违规手段调增、调减负债或吸收、虚增存款。考虑到相关违规行为近年来多存在于吸存压力较大的中小银行,因而《办法》中的禁止性规定对于部分此前负债策略较为激进、内部控制尚不健全的中小银行具有较强的约束意义。
中小银行加强负债质量管理的建议
加强负债质量研究,完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体系。“负债质量”是新的监管概念,多数银行尚未形成体系化管理机制。中小银行负债质量基础普遍较弱,在监管持续重视存款管理、加强负债质量监管的趋势下,应尽快对照《办法》要求开展研究,尽早形成与自身负债业务复杂度相匹配的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制定稳健合规的负债业务发展策略,完善相关的管理框架、监管报告、信息披露、考核管理、内控审计等工作机制,推动强化负债质量管理。
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加强中长期核心负债吸收,提高一般性存款的比重。一是制定负债业务的中长期规划,通过合规的考核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持续鼓励一般性存款的吸收,稳步降低同业负债占比,加快负债业务回归本源。二是主动申请获取债券发行融资资格,拓展金融债券、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中长期资金来源,加强一般负债来源的稳定性,并改善资产负債期限错配。三是把握疫情后交易渠道线上化带来的资金沉淀新场景趋势,通过专业服务、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提供产品等途径,尝试拓展来自电商平台、收单结算、预付消费等场景的存款。
夯实客户基础,控制客户集中度,降低负债波动。中小银行应通过考核及资源配置等手段,鼓励业务条线强化拓展客户,尤其是对公有效客户、零售代发双卡等优质客群的拓展。通过有效的产品或营销策略,结合实施效果,合力拓展客户,进一步降低大客户集中度。
规范存款吸收行为,加大检查监督,确保负债项目真实合规。中小银行应通过完善考核引导、检查监督、加大负债创新产品审核等方式,使业务前端在吸收存款过程中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同时,中小银行应建立跨部门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根据会计准则要求,规范核算流程,开展手工核算治理,确保会计核算和科目真实、准确反映负债业务,保证各项负债统计数据的真实和完整。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