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2021-08-06秦良芳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8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

秦良芳 翁 彬 牟 伟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以来,以数字乡村为基础的智慧乡村建设在实践推进和理论研究层面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文件都为智慧乡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乡村的智慧化建设正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趋势,带动“三农”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对前期智慧乡村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既有利于指导智慧乡村建设实践,又能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以“智慧乡村建设”为词条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检索日期2021—3—27),所得文献总数为147篇。从中可以发现,2021年3篇,2020年42篇,2019年30篇,2018年19篇,2017年14篇,2016年16篇,2015年9篇,2014年8篇。从文献数量增加的明显趋势可以看出,智慧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2019年、2020年文献总数出现激增,这与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密不可分。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智慧乡村建设研究呈现如下特点:在研究导向上政策趋向性特征明显,智慧乡村建设研究成果随着政策的明确而不断增多。在文献类型上,期刊文章是主体,在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中,期刊论文114篇、学位论文2篇、国内会议5篇、报纸13篇。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和实践等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包括对智慧乡村的概念界定、内涵梳理、建设意义等,实践层面包括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等。

一、智慧乡村建设理论研究

(一)智慧乡村的研究背景及发展条件

1.智慧乡村的研究背景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反映城市和乡村的中心—边缘、支配—被支配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的存续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①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整体的社会治理经历了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治理结构的转变,从行政化管理向法治、德治和综合治理的转变。②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融合的关键期,城乡建设在由城市偏向转至农村偏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从“局部发展”到“系统建设”,从“单一路径”到“多路并进”的过程。如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全的问题,回答的是“乡村如何更快发展”的问题;精准扶贫致力于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关注的是“乡村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当前智慧乡村致力于实现乡村的智慧化发展,回应“乡村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③由此可见,时代议题的切换,实现了乡村建设重心从基础设施完善向智慧化发展的转变,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社会—公民关系以及政府治理的逻辑。伴随新兴技术产生的智慧治理体现出社会控制结构从层级制向扁平化结构的转型,政府治理模式从单中心管理向多中心协同治理的转型,公共管理理念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型。④智慧化治理在和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被赋予新内涵,运用到城乡建设中,成为一种新治理范式,如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乡村建设。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数字乡村和智慧乡村的探索也方兴未艾。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治理方式的深度融合、现代通信技术和乡村建设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新时期乡村的智慧化建设和智能化治理,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新问题。

2.智慧乡村的发展条件

一是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和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新兴技术得以应用转化和推广普及,技术性人才和用户基础的广泛增加,促进了乡村的智慧化发展;二是在乡村现代化大背景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如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政策举措,使乡村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新技术和乡村发展的融合成为可能;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为智慧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十四五”规划强调,全面推进乡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智慧乡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智慧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新突破,为乡村建设带来了重大变革。

(二)智慧乡村的概念及内涵

1.智慧乡村的概念界定

智慧乡村概念见诸期刊最早是在2012年。学术界对智慧乡村概念的界定,主要从延伸智慧城市概念和新兴技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等角度展开。

一是“城市延伸论”。智慧乡村是依托于智慧城市所拥有的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新兴技术,构建一个农村发展的智慧环境,以提高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农村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顾彬认为,智慧乡村是智慧城市的无缝衔接,是以智慧的理念来管理农村,以智慧的方式来发展农村,以智慧的手段来建设农村,以增强农村的活力和吸引力。⑤由于城乡各自定位的不同和发展差异的存在,智慧乡村在发展思路、建设重点、核心特征等方面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⑥,在不断地试错与改进过程中,还需要充分体现出智慧乡村建设特有的信息化、多元化和专业化。⑦

二是“新兴概念论”。智慧乡村是区别智慧城市的一种新兴概念体,是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的乡村发展新范式和新形态。⑧武峰等认为,智慧乡村是由天仕物联网研究院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基于现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尽可能优化整合乡村的各种资源,建设一个无城乡隔阂的现代化农村。⑨刘俊祥、曾森则从数字化智能治理在乡村的扩展和应用切入,提出智慧化乡村建设是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和实现村民智能生活的新型治理活动。⑩

三是“新技术运用论”。该观点认为,智慧乡村是指通信网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乡村的实现形式,通过“物联网+农业”“智能技术+旅游”“互联网+乡村”等途径,最终实现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乡村。如在农业应用层面,可通过感知技术同智能装置的结合,以感知识别物理世界,并利用网络传输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从而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检测、动态管控和精准科学决策;在旅游应用层面,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旅游管理方式和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以此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扩大行业规模。⑪

2.智慧乡村的主要特征

学界对于智慧乡村建设的特征分析,主要是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实然层面。袁政、杨小军结合乌镇的智慧乡村建设,总结提炼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乡村建设的三大基本特征:空间形态上打破了地域性隔阂,表现为“人+物+网”的连接;互动体验上表现在调动多方参与和互动;融合功能上“互联网+”的精神内核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⑫;袁宇阳提出,智慧乡村应具备信息化、多元化、专业化等特征,信息化主要是指技术、基础设施及信息化人才;多元化主要强调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技术运用(非单一技术)和知识结构(技术类知识和非技术类知识等),而专业化则强调因地制宜和系统推进等原则的有机结合。⑬二是应然层面。常倩、李瑾认为,智慧乡村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的良好融合;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中人的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不断优化乡村系统功能;乡村各方面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⑭

(三)智慧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目的

1.智慧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智慧乡村建设主要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构建综合型、服务型的乡村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乡村协调发展的过程。周广竹从城乡一体化视角切入,认为智慧乡村建设应包括智慧农业、智慧农民、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四个方面内容。⑮顾彬聚焦于智慧化的实际应用,认为智慧化的基础设施、智慧化的民众应用、智慧化的产业应用三个方面是智慧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⑯汪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经验,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提出构建“1+5 (N)”智慧乡村建设体系,以实现乡村产业智慧化、环保智慧化、建设智慧化、治理智慧化和服务智慧化。⑰

2.智慧乡村建设的基本目的

智慧乡村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当前学界对此已基本达成共识,代表观点如下:一是构建智能生活价值体系。智慧乡村建设搭建了线下线上良性互动平台,强有力地推动了民生服务工程进展,为实现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农村生活,建立农民自有的智能生活价值体系夯实了基础。⑱二是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融入智慧化应用,有效缓解了农村公共物品、公共秩序、制度下乡中知识与原有认知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解决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新时代乡村治理主体协同、治理内容精准和治理手段有效三个方面也具有显著驱动作用。⑲

(四)智慧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及意义

1.智慧乡村建设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建设智慧乡村过程中,应立足于乡村实际,积极借鉴并吸收智慧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⑳有学者认为,智慧乡村建设需要立足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参考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坚持五大原则:一是坚持共享推进,提升农民获得感;二是坚持统筹推进,构建智慧乡村体系;三是坚持分类推进,因地制宜建设智慧乡村;四是坚持融合推进,促进智慧城乡建设;五是坚持创新推进,促进制度创新和应用创新。㉑此外,智慧乡村建设还应关注以下重点:一是政策层面注重从提法到试点的转变;二是强调资源层面要瞄准可塑性强的村落;三是参与层面突出多方参与和农民主体;四是运营层面增强文化自信,讲好村落故事。㉒

2.智慧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智慧乡村作为信息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于实现乡村的快速发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促进城乡协同。智慧乡村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其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乡村的人口流出率,为乡村积累更多社会资本。㉓智慧乡村既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亦是提升农民素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㉔,智慧乡村日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可行目标。同时,智慧乡村建设作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治理的重要战略选择,能有效促进农村开放社区建设、农业现代化转型和精神文化水平提升,是未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㉕二是实现有效治理。在建设智慧乡村过程中,通过“数据+整合”,可以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协同性;通过“数据+服务”,可以提升乡村治理内容的精准性;通过“数据+预测”,可以提升乡村治理手段的有效性。㉖同时,大数据、智慧化的运用,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的范式转变,实现从党政主导转向一核多元、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数据、从事后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三重转变。㉗

(五)智慧乡村建设的对策路径及评价体系

1.智慧乡村建设的对策路径

一是政务优化视角。在深刻认识智慧乡村内涵的基础上,有预见性地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是确保智慧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智慧政府需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大管家,转管理为服务,摒弃单纯地“技术应用”和“智能管控”,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发展。㉘同时,把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主攻方向放在信息化建设上,确保智慧化政策规划落实到位㉙,加快推进整体设计和试点申建、鼓励地方自主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资本下乡、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完善智慧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㉚通过科学规划、多方试点,逐步完善智慧乡村发展理论。

二是数据治理视角。在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展合作,培育乡村治理各主体的数据治理理念,夯实乡村治理的“软件基础”;同时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构筑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创新的“硬件保障”提供支持。㉛

三是多元共治视角。推进智慧乡村建设需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平台,通过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作用,提升智慧治理的现实绩效。㉜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㉝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建设,通过开展民众讨论会、召开座谈会等,增强群众的建设意愿。㉞鼓励多方参与智慧乡村建设,推进智慧乡村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发展转变。

四是可持续发展视角。有学者主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通过突出乡村特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开展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人才建设等举措,加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㉟有学者认为,人才建设是实现智慧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要多措并举开展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同时,也要针对性地培养村级干部或高学历年青人,让其组建智慧乡村互助小组,帮助村民们真正认识信息化的便捷优势,激发村民们学习新事物的热情。㊱陈晓辉也指出了乡村人才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要通过加强人才建设,解决人才缺失的问题、培育信息化人才和智慧农民,让智慧乡村建设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㊲

2.智慧乡村建设的评价体系

有关智慧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常倩、李瑾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乡村的实践与评价》,该文对智慧乡村的构建原则、构建逻辑、主要指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构建智慧乡村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目标性与导向性、完备性与独立性、一般性与特殊性、典型性与可操作性、建设投入与产出应用的有机结合。其构建逻辑应体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发展要求和智慧乡村的核心内涵,即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的良好融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发展阶段,将智慧乡村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均纳入考虑范围,依据城乡的区别和联系来统筹城乡关系。

二、智慧乡村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智慧乡村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

智慧乡村建设既回应了时代需求,也符合现实需要,将成为乡村建设中的一次重大变革。自2009年智慧城市提出后,各地相继开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同时,智慧乡村建设也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推进。2014年初,北京市在西柏店村开始“美丽智慧乡村”集成创新项目试点。2015年,国家信息中心与湖北智城规划设计院联手在湖北省胡桥村打造全国首个“智慧乡村”样本。其后,山东、安徽、广东等地也陆续开始对智慧乡村的探索。我国智慧乡村建设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是“互联网+服务”模式。2015年以来,北京市平谷区在试点建设智慧乡村基础上,积极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开发了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服务”在村镇的应用,建成了具有鲜明互联网特色的乡村模式。主要包含“互联网+整村推进”“互联网+乡村产业”“互联网+乡村治理”“互联网+乡村生活”“互联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服务模式。

二是“新技术应用”模式。基于物联网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2013年以来,合肥、安庆、六安、滁州等地开始了智慧云村试点,通过互联信息采集终端、云物联地名牌和多媒体摄像头等的安装,建立起集信息采集、计算、筛选、处理一体的“云物联”系统。广东以广播电视智能化科技化体系为基础,以家庭为单元,以乡村为载体,通过打造智慧教育平台、智慧监控平台、智慧服务平台、智慧议事机制来建设智慧乡村,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三是“数字技术+乡村”模式。该模式强调数字技术的“应用尽用”、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数字激活“创业创新”,注重数字视角下乡村多元化价值的挖掘。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和乡村产业、金融、党建、文化、治理等各方面的结合,为乡村发展赋能。

(二)智慧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智慧乡村建设实践的梳理和分析,可发现当前各地在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乡村的生产、生活区域分散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村庄规模小、异质性强,需要在深入挖掘村庄发展潜力和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但村庄掌握的资源非常有限,面临更强的约束。㊳农村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农民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较少。㊴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力度不够。多元主体特别是农民的主体的参与作用发挥的不完全,许多村民认为,建设智慧农村是政府的事情。㊵武峰等人在广东某村进行调查,找到了该地智慧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宣传相对不到位,村民对相关法规政策不了解;地方政府与民众缺乏沟通,没有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企业投入力度小、效率低,市场主体参与智慧乡村建设意愿不高;民众思想观念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不足,主人翁意识不强烈。㊶当前,智慧乡村建设还未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是农村专业人才和技术匮乏。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且随着劳动力转移就业,很多村庄老龄化严重,村民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较弱。㊷由于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留守人员对新兴技术的了解和使用寥寥无几,对互联网知识,如云计算、传感器网络、高速通讯网络、物联网的了解和掌握的人更是少之甚少,在技术维护方面更是缺少专业人才。㊸

三、国外智慧乡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智慧乡村建设概述

国外智慧乡村概念发源于两种思想,一是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其核心支撑是新技术;二是为应对乡村衰落的诸多挑战而兴起的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两种思想交织促发了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继2009年美国率先建立了第一座智慧城市后,智慧乡村探索也提上日程,如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实施的智慧乡村行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能源、技术等方面(见表1)。

表1 国外智慧乡村建设应用

一是智慧农业方面。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软、硬件系统对农业发展的智能监测、规划和控制,从而优化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和减少环境污染。㊹而农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制定和提档升级,为农民的科学合理决策提供了大量帮助,农场发展正逐步智慧化、智能化。㊺

二是智慧能源方面。有学者指出,智慧能源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可高效改善能源供应、传输和分配。智慧能源管理可以帮助大众根据需求高效利用能源,减少浪费,增强可持续性和安全性。㊻

三是智能技术方面。有学者提出,智能技术的迅速普及推动了热带国家的乡村经济发展,尤其在预期的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率,这也使得诸多乡村获得新的商业地位。㊼

(二)国外智慧乡村建设经验与启示

一是合理的规划是智慧乡村有序推进的保障。与智慧城市相比,智慧乡村建设更具特质性,需要基于乡村发展实际进行合理、科学的谋划,才可能有效开展智慧乡村建设;加之智慧乡村建设包括智慧农业、智慧农民、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多方面的内容,更加需要合理的规划与建设。

二是合理的政策引导是智慧乡村建设实施的基础。总结各国智慧乡村建设的经验,无一例外都与政府的鼎力支持、合理调配密切相关。无论是智慧农业高效管理、智慧能源的合理配置还是智能技术的普适性应用,都是以政府支持为前提的。

三是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乡村建设行动中的转化率。建设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发展格局,需要不断提高新兴技术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转化率,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乡村治理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助推智慧乡村建设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四、智慧乡村建设的研究述评

自2010年来,国内外智慧乡村实践和理论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具体研究内容涉及研究背景、发展条件、概念内涵、建设原则、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且研究文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乡村的深入应用而逐年增加。这些研究为智慧乡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不少可资借鉴的思路。但就总体趋势而言,当前智慧乡村建设研究亦存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的不足。

(一)理论研究有所欠缺

理论研究的欠缺总体表现为理论支撑相对不足,对学界的理论性指导不够,尤其是高质量且具有较强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还比较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性研究有待增强,既有研究在概念内涵方面,针对智慧乡村尚缺乏明确且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对其内涵、特征和外延的讨论也不够充分,对智慧乡村的未来形态、建设路径、同数字乡村的关系、同乡村振兴的关系探讨都还有待深化。二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既有成果多以定性为主,基于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定量研究和基于广泛调研的实证分析较少。三是对智慧化技术在乡村应用的理论性探讨不足,导致乡村的具体实践缺乏指导。

(二)实践探索相对不足

实践探索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智慧乡村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认识上存在把数字乡村建设等同于智慧乡村建设的误区,且智慧乡村相关建设尚处在初步的基础设施完善阶段。二是统筹谋划政策和因地制宜实施的结合不够,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多以数字乡村为主,智慧乡村的蓝图规划还显欠缺,各地的具体实施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创新和建设动力不足的现象。三是总结推广不够,基于各地具体实践总结的经验和规律,在应用推广方面还有待加深;四是整体性探索不足,现有实践主要集中在智慧化技术在乡村的单方面应用,而系统性、整体性的智慧乡村建设还有待深化。

智慧乡村作为未来乡村的理想形态,正在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蓝图。随着新兴技术的持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智慧乡村建设将成为村民实现享受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后续的智慧乡村研究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持续加强,在基础理论上深入探讨;在规律总结上加强提炼,完善评价机制;在研究内容上不断深化,由数字乡村向智慧乡村拓展;在研究方法上,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和规范的定量研究,努力建构植根于中国大地的智慧乡村建设理论体系,为未来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有指导性的路径。

注释:

①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②向春玲:《7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四大转变”》,《人民论坛》2019第29期。

③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④参见黄萃、彭国超、苏骏:《智慧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⑤⑯㉘顾彬:《浅谈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智慧乡村”建设》,《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6期。

⑥㉕李先军:《智慧农村: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6期。

⑦⑬袁宇阳:《信息化背景下智慧乡村的特征、类型及其实践路径》,《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4期。

⑧龚洁:《智慧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农业经济》2019年第8期。

⑨㉙㉞㊱㊶武峰、吴富鹏、王博:《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市场》2016年第10期。

⑩刘俊祥、曾森:《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⑪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旅游学刊》2012第5期。

⑫袁政、杨小军:《“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乡村建设新途径》,《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年第2期。

⑭㊳㊷常倩、李瑾:《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乡村的实践与评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⑮⑳周广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智慧农村”建设》,《人民论坛》2015年第32期。

⑰㉑㉚汪建:《智慧乡村建设进入全面推进新时期》,《中国电信业》2019年第4期。

⑱㊵㊸陈丽丽:《“互联网+”在智慧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探析》,《科技视界》2017年第12期。

⑲㉖王欣亮、魏露静、刘飞:《大数据驱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路径建构》,《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1期。

㉒《“乡村+区块链+大数据”驱动下,智慧乡村的春天来了!》,《唯美乡村》2020年3月2日。

㉓G.D.Danut,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The Concept of Smart Villages:Assumptions,Possibilities and Implementation Limitations, Economic and Regional Studies,2018,11(3),pp.32-49.

㉔高国伟、郭琪:《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农村”治理机制研究》,《电子政务》2018年第12期。

㉗㉛赵敬丹、李志明:《从基于经验到基于数据——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㉜沈费伟:《智慧治理:“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新模式》,《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4期。

㉝㊲陈晓辉:《突出智慧乡村建设特色》,《吉林日报》2020年11月20日。

㉟魏后凯:《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已迫在眉睫》,《中国品牌》2019年第4期。

㊴王玥:《强化数据信息资源管理推进新型智慧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苏南新农村为例》,《山西农经》2020年第23期。

㊹J.W.Kruize,J.Wolfert,H.Scholten,C.N.Verdouw,A.Kassahun,A.J.M.Beulens,A Reference Architecture for Farm Software Ecosystems,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6,25(6),pp.12-28.

㊺Dimitris S.Paraforos,Vangelis Vassiliadis,Dietrich Kortenbruck,Kostas Stamkopoulos,Vasileios Ziogas,Athanasios A.Sapounas,Hans W.Griepentrog,Multi-Level Automation of Farm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7,142(11),pp.504-514.

㊻C.K.Chau,H.P.Schwefel,V.W.S Wong,Y.J.A.Zhang,Guest Editorial Special Issue on Internet-of-Things for Smart Energy System,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19,6(5),pp.7334-7336.

㊼S.Sunitha,J.George,G.Suja,A.N.Jyothi,A.Rajalekshmi,Water Smart Technologies for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of Elephant Foot Yam in Tropical Zones of India,Journal of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2019,11(2),p.266.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