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2021-08-06冯少馨陈丽娟游少珺陈华婕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5期
关键词:黏度脑出血血栓

冯少馨,陈丽娟,游少珺,陈华婕,李 铃

(福建省立医院南院 福建省立金山医院 福建福州350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深静脉血液异常凝固,阻塞下肢静脉腔至血液回流障碍,引起局部血液瘀滞,甚至会致残或引起肺栓塞[1-2]。血液高凝状态、局部血流缓慢及血管内皮损伤是导致栓塞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脑卒中患者存在其中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其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易引起静脉栓塞,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皮肤青紫等[3-4]。因此,影响患者血液流速的因素均影响静脉栓塞的发生,早期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评估和干预,可降低血栓发生率[5-6]。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对住院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可进行早期干预,通过危险因素的防范降低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2018年3月1日~2020年3月31日,我们将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应用于预防128例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脑梗死伴脑出血)。随机分为研究组128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男70例、女50例,年龄41~78(67.3±10.1)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1例,糖尿病30例;卒中类型:脑梗死55例,脑出血40例,脑梗死伴脑出血25例。研究组男75例、女53例,年龄39~79(68.3±9.7)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4例,糖尿病33例;卒中类型:脑梗死59例,脑出血38例,脑梗死伴脑出血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理评估、健康教育,住院期间常规指导患者饮食、运动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风险防范管理小组。主要由科护士长及骨干护师带头,对脑卒中患者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集中评估,制订相应措施。规范病房环境,并实施人性化护理。实施过程中实行监督责任制,逐步反馈并展开讨论,交流经验,互相学习。②提高护士专业水平,强化风险意识。开展脑卒中知识培训,充分了解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知识,掌握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知晓如何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如询问患者有无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史,充分告知患者该类疾病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通过积极饮食、常规药物控制降低风险。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告知其影响血栓形成的风险。③护士加强巡视脑卒中患者,并密切观察其步态、神态,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要求,并告知家属注意照顾患者,防止跌倒。积极缓解患者在住院期间产生的消极情绪,为家属讲解相关知识。④护士配合主管医生对患者住院期间检测的凝血功能、血脂、血管彩超等检查指标做出相应的诊疗,了解患者血液系统、血管功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针对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出现下肢血管斑块可给予降脂、稳定斑块药物控制。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流峰速度,干预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干预后1周、2周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①NIHSS评分:包含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等15 个项目,各项目评分之和即为NIHSS评分。②静脉采血检查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D-二聚体、NIHS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D-二聚体、NIHSS评分比较

2.2 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比较

2.3 两组干预后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多见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期,由于早期症状较为隐匿,易被忽略,轻者可导致患肢残疾,重者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8-9]。脑卒中是老年常见病,主要有脑梗死、脑出血,由于该类患者发病后下肢出现偏瘫,肢体活动受限后局部血液循环较缓慢,易并发下肢静脉栓塞[10]。据文献报道,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下肢静脉栓塞达50%[11]。因此,外科术后患者应加强预防该类疾病,良好的预防措施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时德[12]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原因,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血栓发生。

通过对护理人员的不断培训,总结出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可用于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成立风险防范护理评估小组,以科室为单位,对管辖科室入院的脑卒中患者实施该护理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D-二聚体、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血流情况,促进血液循环。研究结果还表明,研究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均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该护理模式可降低局部血液黏稠度。研究组干预后1、2周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脑卒中患者实施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后,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风险防范护理模式的工作重点是找到影响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具体如下:①术前通过询问了解患者既往有无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史,充分告知患者该类疾病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通过积极饮食、常规药物控制降低风险;②术前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血脂、血管彩超等检查指标了解患者血液系统、血管功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针对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出现下肢血管斑块,可给予降脂、稳定斑块药物控制;③详细了解患者生活、运动习惯,指导患者禁烟酒,减少动物脂肪摄入,多食瓜果、蔬菜,适量活动,尤其是活动双下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④充分告知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风险,使其勿过度担心,加强积极心理暗示。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护理模式的前瞻性应用,可降低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有积极的预防作用,临床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黏度脑出血血栓
标准黏度油混配及重复利用方法的探讨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