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研究

2021-08-06戴典芬

关键词:校友用人单位毕业生

尹 娟,戴典芬,顾 娟

(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党和政府更是将“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要位置。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到874万,而新冠肺炎疫情则让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复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全方位就业支持和服务,切实维护就业大局稳定。

从社会经验、求职技巧等角度来看,高校毕业生是一个稍显“弱势”的就业群体,疫情对他们求职造成的冲击也更加明显,对其进行就业帮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冲击,以实现精准就业为目标,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方案和实施路径,对于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冲击

(一)人才供需失衡加剧

高校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失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1]。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及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大部分省市发布了延迟复工复产的通知。此后,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我国经济在2020年第一季度末逐渐企稳。但海外疫情的快速爆发和蔓延却冲击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导致国际循环受阻,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出现萎缩。而与之相对,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却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这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

从我国就业市场景气(CIER)指数可以看出:我国的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从2019年第四季度的2.18下降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1.35,不仅明显低于2019年第二季度1.89的同期水平,也处于2014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位;虽然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在2020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出现了回升,但仍然低于2014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水平(图1)。由此可以推断,除了季节性因素外,疫情冲击带来的人才供需失衡加剧是造成CIER指数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较2019年增加了40万人;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时间相对集中,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常态化防控影响了用人单位春秋季招聘的正常开展。

图1 2014—2020年我国就业市场景气(CIER)指数注: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数据来自中国就业研究所《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给合适的求职者,而求职者的职业意愿又难以被相关用人单位掌握,从而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2]。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就业市场活跃、岗位供给充足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选择空间较大,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就业产生的约束较小。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疫情冲击导致各种类型的宣讲会和双选会被迫推迟或取消,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沟通的渠道被阻断。尽管云招聘、网络招聘等线上招聘渠道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但与面对面的线下招聘渠道相比,线上招聘渠道往往只能传递显性信息,而毕业生的创新思维、性格特征等隐性信息却难以被用人单位掌握,且用人单位的工作氛围、晋升渠道等隐性信息也难以被毕业生了解。同时,来自网络的招聘信息往往缺少必要的审核,对初次步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甄别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就业心理压力加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周期性和时效性两个特征。其中,周期性是指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高校毕业生集中就业的黄金时间段;时效性是指用人单位通常具有应届生偏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周期性和时效性对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慌、迷茫、压抑、懈怠等心理问题。

受疫情影响,许多毕业生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减少,相互之间交流就业信息、倾诉就业压力的渠道受到限制,不少毕业生又不愿意与父母等长辈交流就业问题,因此就业心理压力不容易得到缓解。而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毕业生无需出于家庭经济原因而急于就业。因此,当市场上提供的工作岗位与自己的就业期望存在落差时,高校毕业生就容易产生推迟就业、逃避就业等懈怠心理,从而产生消极的“慢就业”现象。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较2019年增加了50万,增长率为15.6%;2021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则达到了377万。这既有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宏观因素的推动,也不乏高校毕业生消极“慢就业”的影响。

二、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

疫情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就显得尤为必要。但以往的“广撒网”式的就业帮扶方式不再适用,高校的就业帮扶工作亟须转变工作思路。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如今,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则进一步凸显了构建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20年,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也明确强调,要“实现人岗信息智能匹配、精准推送”。

精准就业旨在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高效匹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区别于一般的帮扶措施,以实现精准就业为目标的帮扶体系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运行系统。借鉴系统动力学理论,帮扶体系的构建需要厘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参与主体,对应帮扶部门;二是参与主体间的互动行为,对应帮扶举措;三是维持系统运行的制度环境,对应保障机制。基于此,本文绘制了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示意图(图2)。

图2 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示意图

首先,主管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宜的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是促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主体帮扶部门,他们的首要工作是尽可能多地挖掘就业资源,并保障就业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以及交流机制的完善、高效。

其次,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还应该与高校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发挥各职能部门在某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准程度。例如:校友会可以帮助各二级学院整合优秀的校友资源,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校友管理平台,协助各二级学院召开校友企业招聘会,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各二级学院还可以与学校的创业指导管理部门合作,将具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有关创业的政策解读、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激发毕业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争取开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协助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打造一个模块化、元素化的就业信息平台,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加大的问题,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可以与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对接,建设主动识别、实时追踪、个性化帮扶的线上心理疏导课堂,开展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疏导毕业生的心理压力。

最后,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还依赖制度、环境的支持,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督和考核等制度,完善保障机制,杜绝形式主义带来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

三、构建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的路径

(一)明确帮扶部门职能

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的实施首先需要明确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的主体帮扶责任。与此同时,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如校友会、创业指导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等,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资源和优势,也应被调动起来,协助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开展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弥补就业市场短板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高校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失衡加剧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首先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不足这一问题入手,挖掘就业资源,弥补就业市场的短板。在校友会和创业指导管理部门的协助下,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校友资源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就业帮扶资源,高校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拓宽人才互联互通的渠道[3-4]。可以由各二级学院开发和提供校友资源,并与校友会通力合作,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校友管理平台;再以校友管理平台为依托,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校友活动,巩固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增加校友所在单位针对母校毕业生的定向招聘名额,形成校友共同支持、帮助母校发展的良好局面。对于校友所在单位而言,定向招聘也具有多重优势,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激励下,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被激发出来,创业成为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另一条重要渠道[5]。但受到创业经验缺乏和创业技能不足的限制,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较大风险[6]。可以由学校的就业指导管理部门牵头,创业指导管理部门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共同对具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给予政策制度、经济财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帮助,为毕业生的创业活动保驾护航。而且,学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未必要等到临近毕业时再展开,可以在更早的时候就进行。例如,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三)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精准就业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相匹配,节约高校毕业生寻找合适工作以及用人单位聘用合适人员的搜寻成本。在促进精准就业的过程中,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匹配是关键。

学校应建设“模块化、元素化”的就业信息平台(图3)。首先,学校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各二级学院和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运用大数据将学生的就业信息按照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就业意向、薪资期待等进行模块化拆分;再按照一定的格式将学生的具体信息浓缩为关键词,并作为元素填充到各模块中,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其次,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同样按照基本信息、能力需求、岗位需求、薪资待遇等分类,建立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再次,以关键词为索引,通过两个数据库的对接、分析、筛选、过滤和处理,实现学生就业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的精准匹配。最后,将合适单位的信息精准推送给学生,同时将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信息精准推送给用人单位,即实现“线上精准匹配,线下高效就业”。

图3 模块化、元素化的就业信息平台

(四)疏解就业心理压力

高校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能及时疏解就业心理压力,对于其顺利实现就业至关重要。可以肯定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就业不确定性会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压力。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可以尝试制定主动识别、实时追踪、个性化帮扶的就业心理疏导方案。

1.主动识别,即主动筛选、识别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该项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由就业指导管理部门的教师从学生填报的就业信息中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及时上报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知晓;二是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筛选、识别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做好记录并上报学生工作管理部门。

2.实时追踪,即对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及时评估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发展状况。与学生面临的其他心理问题不同,就业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往变化得更快。因此,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更加需要注重实时追踪。可以由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与各二级学院联合采取“定期辅导+不定期对话”的心理干预手段。其中,定期辅导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云课程和云讲座的形式展开,不定期对话则需要心理辅导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毕业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排解他们的就业压力。

3.个性化帮扶,即针对每一位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每一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心理压力不一样,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在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外,还需要全方位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家庭情况、学习和生活状态等。更重要的是,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要做好评估和分析,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帮助他们尽快排解心理压力,更加自信地进入社会。

猜你喜欢

校友用人单位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校友服务理念下校友工作目标设计研究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