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绒花的形制及审美特征研究
2021-08-06范丽,宋湲
范 丽,宋 湲
(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绒花曾经是皇室的专属贡品,后来流入民间,清代在江南地区盛行一时。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制作工序复杂,绒花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从事这一行业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该工艺的传承也陷入了艰难的境地。2001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被评为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绒花所蕴含的文化艺术价值,因此,应对其加强保护与传承。在此背景下,对南京绒花的形制以及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南京绒花的发展
绒花,取自谐音“荣华”,是以蚕丝为主要原料的一种手工艺品。绒花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曾出现过,其中,南京绒花的影响力在业内居于前列。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期,妃嫔就有头插“五色通草苏朵子”的簪花习俗,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证明秦汉簪花已成习俗。在古代,南京女子就喜欢簪戴鲜花,且尤其喜爱茉莉花,日渐形成“簪茉莉”的习俗。鲜花作为装饰品虽然鲜活、馨香,但脆弱难以保存,而手工制作出来的装饰品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绒花作为鲜花的替代品就应运而生了。据《荆楚岁时记》《魏书》等记载,绒制工艺品始于晋代或南北朝,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仕女头上就簪有人工制作的假花。根据研究事物起源的古籍《事物纪原》记载,晋代民间出现了大量以制作头花为生的手工艺人,说明绒花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东晋和南朝时期,南京作为都城,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绒花受到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广泛喜爱。明清时期,南京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绒花发展呈现出繁盛的局面。明清时期,妇女与孩童都喜欢在身上佩戴手工制作的装饰,如《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薛姨妈将宫里做的用新鲜样法堆纱的花儿送给大观园中的每一位姑娘,这里“堆纱的花儿”就包括绒花。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清代末年的绒花造型花样繁多,早已超出了对鲜花的简单模仿,表现出细腻优雅的东方美。民国时,南京出现了专门制作绒花的工厂,虽然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佩戴绒花的次数大为减少,但是婚庆节日之时,绒花装饰依然必不可少。后来,由于审美及生活节奏的变化,绒花逐渐被边缘化,但近年来古装戏剧以及汉服文化的流行又将传统的绒花装饰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
南京绒花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的历史遗存,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与文化符号,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二、南京绒花的形制及结构特征
南京绒花的类型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创新,目前主要有四种。
(一)鬓头花
鬓头花是古代妇女最为喜爱的一种绒花类型,一般点缀在盘好的头发或头冠之上,也有一部分装饰在胸前,呈现女性端庄秀气之美。新娘出嫁时戴的凤冠就是鬓头花最为典型的代表。凤冠一般围绕凤凰的纹样进行制作,制作较为复杂,而且大多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整体具有喜气洋洋和祝福的含义。从礼仪的角度来看,凤冠是古代女性头面装饰中最为高级的一种,由此可见绒花在妇女服饰中的重要性。随着工艺的发展,鬓头花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它不仅可以插在发髻上,也可以佩戴在胸前,十分小巧精致。例如,在古装剧《延禧攻略》中就出现了大量绒花造型,剧中富察皇后不喜欢珠宝,而是选择以绒花来装扮自己,此类头花以蓝绿色为主,有着相对简约质朴的形态,与人物性格相互呼应,体现皇后的大方雅致(图1)。
图1 《延禧攻略》中的鬓头绒花注:图片来自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52285633_580426?_f=index_chan23news_54)。
(二)绒鸟
由于鬓头花大多以花朵和祥纹作为主要图案元素,贴附于人体发挥装饰作用,因此它们是平面化的。与其相反,绒鸟所追求的是空间感。工匠为了让绒花制品看起来更加生动,以立体化的手段制作出了绒猫、绒虎、绒鹤和绒猴等形象,表现出浓厚的生活趣味,深受人们的青睐。这种以立体感作为主要特征的工艺品在业内被概称为“绒鸟”。绒鸟类手工制品的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也最大。绒鸟的最大特点是以弯曲连接的金属丝线构建出中空的腔体,然后再对各部分进行连接,以打造出立体的艺术形象。例如,在制作经典的“孔雀开屏”绒花时,首先要对蚕丝材料进行染色,再以不同的标准对材料进行固定,然后以刀具割出绒毛,接着把它们填补在缠绕卷曲成固定形状的腔体上,最终惟妙惟肖地展示出孔雀开屏时尾巴和前面身体所形成的空间关系(图2)。
图2 “孔雀开屏”绒花注:图片来自国家地理中文网(http://www.ngchina.com.cn/photography/galleries/2825.html)。
(三)挂件
图3 “仙鹤贺寿”绒花装饰挂件注:图片来自51贴图网(https://www.51tietu.net/album/22008/354239.html)。
与前两种绒花类型不同,挂件同平面绘画的关系更密切,主要用于室内环境装饰。艺术家以丝线作为画面的主要构成元素,并结合浮雕工艺,充分发挥绒花可塑性强的特点,将材料一点一点嵌入画面,最终创作出同国画意境相近的艺术品。挂件的结构独特,制作过程综合了多种工艺形式,创作难度大且耗时长,因此数量较少,但也不乏精品。例如,南京民间艺术家赵树宪制作的“东周列国”系列挂件就是从书法中获取了大量灵感。他用绒条组合形成文字,充分表现出篆书的修长挺拔;为了营造国画的意境,除了表层的书法文字外,他还在底层设置了一层描绘战斗场景的画面,其中,图案的曲直线条也是借助绒花工艺完成的,十分巧妙地呈现出水墨作画挥洒自如的观感,而双层结构更彰显出创作者大胆革新的精神。又如,老一辈绒花艺人周家凤为国庆创作的“仙鹤贺寿”绒花挂件长度近两米,画面中以绒条刻画出姿态各异的丹顶鹤形象,它们围绕着古松,有的驻足休憩,有的振翅欲飞。创作者以松树代表祖国,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与期待,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挂件代表着绒花艺术所能达到的顶峰,也是绒花艺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四)摆件
与挂件相似,摆件也是多种艺术相互交融的结果,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绒花工艺。在摆件中,由绒条搭建起作品的基本场景,然后工匠制作出不同的小件,再将它们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拼接在一起,可拓展的创作场景使得该类型品种十分丰富。从用途上看,摆件既可以放置在家具上作为装饰品,也可以发挥一定的收纳功能。例如,以绒花作为材料完成的龙凤喜烛,制作者以铜丝卷成红蜡烛,然后使用黄色的蚕丝在蜡烛表面绘制上“囍”字以及象征婚姻美满的龙凤图纹,一阴一阳,具有鲜明的江苏本土特色。前文提到的赵树宪先生还曾对应端午佳节的主题制作了“龙船”(图4)。船体是一条神气的巨龙,龙嘴大张,以白色丝线制成獠牙,龙须和鳞片则是由金黄色的绒花制成,龙的形象活灵活现。以发展的眼光看,摆件的艺术拓展空间非常大,应用场景丰富,但是对于创作者设计的灵活性要求较高,是一种值得人们花费精力去研究的绒花类型。
图4 “龙船”绒花摆件注:图片来自百度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469323068022884)。
三、南京绒花的主要审美特征
(一)地域美
江苏地处温带,光照和雨水充足,霜冻期短,适宜桑蚕业的发展。这使得江苏的织造业在清代就闻名全国,也为南京绒花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桑蚕文化的深刻影响外,便利的交通也使南京成为一个手工业繁荣的地区。长期以来绒花艺人在此耳濡目染南京乡土艺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文风鼎盛也使得江南地区形成了一种崇尚文学与艺术的文化风潮,人们热衷于收藏绒花制品。这些都为南京绒花工艺打上了深入骨髓的地域烙印。例如:民间艺人钱凤池制作的绒鸟造型大多取材于江苏中部地区,那些鸟儿天真可爱,充满水墨意趣,仿佛是从画中飞出来的一样;赵树宪先生制作的“龙船”上有一座绿瓦红栏的楼台,充分体现出南京地区古建筑的风貌。这种地域美与我国其他地区绒花产业的审美取向有一定区别,它有着相对精巧和细腻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民俗美
江南经济繁荣,手工作坊众多,民间艺术品种类也繁多,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文化艺术的繁荣,也带动了南京民俗节日的繁盛,各种庙会、香会、集会成为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和销售的场所。因贴近百姓生活、品种众多、图案造型富有民族特色,且多选自百姓喜闻乐见的祥瑞、喜庆题材,蕴含美好的寓意,南京绒花就成为民俗节日中很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品。南京绒花在民间流行上千年,受民间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美,它的各种形制也刻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东方文明对于装饰美学的不懈追求。
从色彩的角度来看,热烈的红色在南京绒花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绿色、蓝色和黄色则发挥着衬托作用,体现出传统民间文化中兼容并蓄的审美趣味。从花的形态来看,南京绒花不像北方绒花那样有着相对夸张的大小对比,而是以小型花为主,通过组合形成对称和谐的构图。例如,南京的绒花盆景摆件,制作者选用来自南京高淳的青花瓷器,然后制作出菊花、牡丹和月季等受到百姓喜爱的传统绒花花卉,虽然花卉品种不一,但是每一朵花的大小都非常接近,且在摆放时保持左右对称,在青花瓷器的烘托下呈现出一种古朴的美感。
(三)吉祥美
绒花谐音“荣华”,从名字就能看出该工艺对于吉祥美满寓意的追求。在过去,绒花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节日庆典上,承载着美好的祝愿,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这种背景下,谐音就成为南京绒花艺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比如,“年年有余”代表着物质上的富足,传统的南京绒花常常将鱼同桂花联系在一起寓意“富贵有余”,或是将鱼放置在花丛中寓意“金玉满堂”。又如,“蝶”与“耋”读音相近,因此以蝴蝶图案为主的绒花作品常常作为寿辰贺礼,表达对老人长寿的美好祝愿;类似的还有“蝠”音同“福”,因此蝙蝠与天上云彩的搭配寓意“福从天降”,蝙蝠同寿桃的组合则代表着“多福多寿”。除了谐音的创作思路外,南京绒花艺人还经常借用事物的象征含义来进行创作。例如,牡丹象征富贵,绒花艺人常将牡丹、芙蓉放一起寓意“富贵荣华”,牡丹和海棠一起寓意“宝贵满堂”[3]。不论是谐音还是象征含义的运用,都能体现出南京绒花显著的吉祥美特征。
四、南京绒花的发展方向
(一)南京绒花的形制与发展
南京绒花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制由发髻、耳旁的簪花,到人们生活中表达喜庆吉祥的挂件、摆件等,形式越来越多样。目前,南京绒花的形制主要有着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服饰类时尚产品,由原来单一的鬓头花衍生出胸花、帽花等。绒花艺人可以同国内的影视项目进行合作,通过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扩大南京绒花的影响力,使这个古老的工艺类型重新焕发生机。例如:电影《十二生肖》的女主角在法国戛纳参加影展的时候,身穿富于绒花元素的礼服,使人们过目难忘;近年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锦心似玉》和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采用南京绒花作为剧中服饰的主要装饰元素,此举有效提高了南京绒花的知名度。此外,还可以同跨国企业合作开发时尚产品,如赵树宪团队与LV旗下国际品牌香水“帕尔玛之水”合作推出绒花礼盒,礼盒上方绽放着粉红色的牡丹花,花蕊就是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先生精心制作的绒花作品,取下花蕊就是一枚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胸针[4]。二是作为收藏品的挂件和室内装饰的摆件。结合前文的论述可知,这两种绒花类型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如果说流行于时尚领域的鬓头花、绒鸟能够提升南京绒花工艺热度的话,那么人们在挂件、摆件领域的探索则能有效提升绒花工艺的高度,为这种古老的工艺形式注入创新的活力。
在现代服饰文化的冲击下,绒花的受众越来越有限,但是在艺术领域,南京绒花的传承又有着重要意义。这意味着绒花艺术要走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以满足人们的收藏与观赏需求。
(二)制约南京绒花发展的因素
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南京绒花挺过了衰败低落期,正在走出低谷,但是南京绒花的发展依然受到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
首先,绒花的制作成本较高。古时绒花的材料主要来自云锦的下脚料,制造云锦都是选用上等蚕丝,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古人不舍得丢弃就用来制作绒花。《红楼梦》中薛姨妈送的宫制堆纱的假花,就是宫廷匠人用绫、绢、缎、绸等制作的人造花,其中就包括绒花。虽然现在由于云锦减产,制作绒花的材料大多使用苏绣的蚕丝,但材料依然珍贵。影响绒花制作成本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制作绒花的复杂手工过程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手工制作需要消耗制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哪怕制作一朵非常简单的绒花也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手工制作是绒花赖以生存与体现价值的基础,却也成为它难以在社会进程中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其次,绒花这种传统手工艺品在社会上的接受度和认同感还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古人簪花的习俗早已改变,绒花成为小众文化。如何让绒花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并接受绒花制品,都是未来要研究的课题。
(三)促进南京绒花发展的主要举措
1.强调“传帮带”,做好传承工作。南京绒花作为非遗,虽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想了解和学习绒花制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并以此为终身职业的却很少。目前,南京绒花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只有赵树宪一人,传承队伍薄弱,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只有将这项手工艺引入课堂,让它变得不再那么神秘,让学生了解和认知南京绒花,培养潜在的传承人,并扩大南京绒花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才能真正使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5]。
2.配合传统节日做好产品创新开发。近年来,汉服节在一些城市悄然兴起,“穿汉服,知六艺”风靡于古风圈和二次元圈,这些汉服爱好者是南京绒花的最大消费人群;某些景点在传统节日随处可见身着唐装的男女老幼,他们也是绒花的潜在消费人群。不管是汉服唐装还是传统节日,都已经成为文化符号,作为古时“一事三节”人们都会佩戴的绒花,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根据节日、场合、人群研发出不同系列的产品,让传统文化重新流行起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五、结语
绒花艺术在古人喜爱簪花的背景下产生,兴盛于清代,却在近代以后逐渐式微。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南京绒花可分为鬓头花、绒鸟、挂件和摆件四个主要类型,前两种绒花主要应用于服饰领域,后两种在艺术表现上较为复杂,大多作为展品和收藏品。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南京绒花有着地域美、民俗美和吉祥美等特征,是江苏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可以从时尚化和精品化这两个角度出发,对南京绒花的形制类型进行传承与创新。南京绒花的传承,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是地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