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文县白皂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浅析

2021-08-06刘伟刚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铜矿岩性变质

刘伟刚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

白皂山铜矿地处甘肃省文县范坝镇白皂村以南,让水河北岸,地理坐标:东经105°03′00″~105°04′00″,北纬32°44′45″~32°45′15″(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矿区面积1.44平方公里。从文县经212国道到碧口镇后转乡道通往范坝镇,矿区距范坝镇约5km。

白皂山铜矿的勘查工作程度较高,1995~1999年由甘肃省地矿局地质一队在文县范坝—碧口一带调查金、铜矿点时发现,随后在开展筏子坝外围找矿时开始勘查工作,2006年~2011年期间逐步开展了普查、详查及补充详查工作,提交小型铜矿一处。

1 勘查区地质

1.1 地层

矿区地层简单,主要出露阳坝组(Chy),属长城纪碧口群,岩层呈北东向展布,总体为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绢云石英片岩、绿帘绿泥绢云片岩的交互建造,是区域主要含矿地层。

区域上将阳坝组划分为七个岩性段,矿区仅可见第五岩性段(Chy5)。该岩性段自北而南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岩性层:

第三岩性层(Chy5-3)为黄绿色、绿色绿帘绿泥片岩(ECs)。

第二岩性层(Chy5-2)为深绿色绿泥片岩(Cs),局部夹黑灰色条带状磁铁石英岩,该层为矿区内重点含矿层,铜矿体产于其中。

第一岩性层(Chy5-1)为浅灰绿色、绿色绿帘石化绢云石英片岩(CQs)。

1.2 火山岩

矿区内火山岩较为发育,主要见于阳坝组,岩性为变基性凝灰岩、变基性火山熔岩,另有少量安山质凝灰岩。其喷发韵律对铜矿体具控制作用。先后经历了多种多期次变质,如早期火山热液自变质作用以及后期的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其中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占主导地位,现已变为绿片岩类。

1.3 构造

区域上碧口群深构造层次较深,以韧性变形为主。碧口群阳坝组经历了晋宁期两次构造变形叠加,主要为纵向构造置换,形成了区域性的直立面理发育带,表现为向南陡倾的大型单斜层,面理产状倾向175°~185°,倾角∠65°~85°的。

此外多见不同方向、期次的节理裂隙,多被晚期石英脉或黄铁矿黄铜矿细脉充填,规模较大的断裂不发育。岩石经历较强烈的构造变形,在石英中局部出现韧性剪切特征,如拉伸线理或旋转碎斑等,绿泥石片岩、绿帘绿泥片岩中可见塑性流变。

1.4 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发育,绿泥(绿帘)石化与黄铁矿化在矿体顶底板附近较强;绢云母化较为普遍,由矿体中向围岩逐渐渐弱;硅化呈细脉状,渗透交代现象明显,主要分布于铜矿体及近矿围岩之中;碳酸盐化虽弱但普遍发育,方解石细脉沿裂隙及片理分布于矿石及围岩之中,在近矿围岩中均发生有碳酸盐化现象。

1.5 地球物理特征

区域航磁测量显示自白皂山—筏子坝一带磁异常成群成带出现,经检查多由磁铁石英岩引起。矿区内圈定1:1万磁异常一处,磁异常中心位于正磁场中,向南、南东向倾伏,两侧无负磁场,推测由顺层板状磁性地质体引起,向下无限延伸。经工程揭露,地表CuⅠ-1矿体与异常位置吻合,并在深部发现了含铜磁铁石英岩型和含铜绿泥片岩型铜矿石,证明该异常为CuⅠ-1矿体引起的矿致异常。

1.6 地球化学特征

依据1:20万区域化探成果,区域上大部分铜矿(化)点无异常显示或仅有若干Cu、Co、Au孤立点异常,1:5万化探圈定的Hs-37(甲2)异常包含矿区,主要异常元素为V-Ni-Cr-Pb-Co-Mn,表现为区内火山岩系元素组合与后期热液元素的进一步叠加特征。依据岩石化学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区内Cu、Ni 、Zn、Co、Cr等元素关系密切,可直接或间接指导找矿。

2 矿体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白皂山铜矿赋存于长城纪碧口群阳坝组第五岩性段,海相基性火山岩较为发育,火山喷发具有一定的韵律特征,对铜矿体产出层位控制显著,处于正常沉积岩(颜色较浅)与的变基性火山岩(颜色较深)韵律组合层内,矿体产于绢云石英片岩—绿帘绿泥片岩的过渡带中,与围岩接触接触关系以整合为主。矿体主要为层状或似层状,向两端变为透镜状,直到逐渐尖灭。目前圈定铜矿体2条(图1),简要特征如下:

图1 白皂山铜矿778m中段(PD3)平面示意图

CuⅠ-1矿体:地表施工TC0、TC4、TC6三个槽探,控制矿体约140m;在深部由PD1、PD2、 PD3、 PD4三个平硐工程控制,PD4以下施工9个坑内钻探工程,共控制矿体垂深505m。矿体的厚度由地表向深部逐渐增大,一般0.78m~12.74m,最大可达14.04m,矿体平均厚度5.2m;矿体品位一般0.41%~6.67%,最高9.95%,平均品位1.82%。矿体形态呈简单层状、似层状产出,其产状150°~190°∠70°~80°。矿石类型单一,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绿泥片岩型。厚度变化系数65.95%,为稳定型,品位变化系数119.80%,较均匀。CuⅠ-1矿体的顶板、底板厚1m~5m,均为绢云绿泥片岩,一般随矿体的增大而增厚,随矿体的尖灭而变薄甚至尖灭。

CuⅡ-1矿体:地表未发现,经近地表平硐PD1发现的一条盲矿体,深部由三个平硐工程(PD2、 PD3、 PD4)及7个坑内钻探工程控制,目前共控制矿体垂深390m(标高531m~921m)。该矿体厚度沿倾向较为稳定,一般为0.77m~2.86m,最高可达6.25m,其平均厚度为1.82m;矿体品位一般在0.36%~2.72%,最高品位5.19%,平均2.48%。该矿体形态为似层状,沿走向两端逐渐变为透镜状,直至矿体尖灭,矿体陡倾,产状170°~190°∠70°~75°。矿石类型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磁铁石英岩型。厚度变化系数77.86%,属稳定型;品位变化系数59.51%,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矿体顶板岩性为(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底板岩性为绿泥片岩。

由以上可知,矿体中浅部厚度较小,铜品位普遍偏低,向深部厚度变大,铜品位逐渐变富。

2.2 矿石质量

该矿床矿石自然类型分为两类:含铜绿泥(绿帘)片岩型及含铜磁铁石英岩型。矿石中原生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地表附近氧化矿石中可见孔雀石、褐铁矿及铜蓝,矿物成份相对简单。主要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石英,以及少量的碧玉、白云母、阳起石等。

矿石结构多为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少量呈现交代溶蚀结构和文象结构,局部可见固溶体分离结构。矿石构造多为条带状、稀疏浸染状,磁铁石英岩型矿石多为致密块状。

矿石中除主成矿元素Cu以外,伴生Au含量0.15g/t~0.34g/t;Ag含量4.05g/t~8.90 g/t;Zn含量0.24%~1.72%,均可综合回收利用。有害元素Pb、As、Mg含量低。Cu分布不均匀,含量变化大,从含铜绿泥片岩型→含铜磁铁石英岩型,Cu品位大幅提高。

3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白皂山铜矿成因可与筏子坝铜矿进行类比。其成因为火山喷流(气)-沉积、区域变质作用叠加后期热液改造作用,且后期热液叠加作用相对较强,属海相基性火山喷流(气)—沉积变质型矿床。

3.2 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地层层位控制矿体产出,位于正常沉积岩向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及凝灰岩过渡带,其中产出的硫、铁富集的磁铁石英岩及相应层位的地表孔雀石化铁帽,是直接找矿标志。

(2)构造蚀变标志:相应层位中的构造糜细条带及其中不规则发育的脉状、条带状分布的金属矿物;围岩与矿体分界清晰,具有强烈的片理化现象。发育特征蚀变如绿帘、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沿层间裂隙产出的硅化等。

(3)地球化学标志: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Cu异常虽然不显著,但化探综合异常中与Cu相关元素异常较好,可作为寻找该类型铜矿的地球化学标志。

(4)地球物理标志:白皂铜矿主要矿石类型均具有一定的磁性,如磁铁石英岩和绿片岩中的磁铁矿、磁黄铁矿等均可引起异常。处于绿色岩系和浅色岩系过渡部位的磁异常均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尤其规模较大、连续性相对较好好、正负异常相伴且强度高的磁异常无疑最具找矿价值。

(5)其它标志:该区古人采矿活动活跃,已发现多个古人采矿老硐,受限于当时采矿技术均位于浅部,向深部开拓有限,且地表可见选冶剩余的炼渣,古人采冶遗迹也是良好的找矿标志。矿区及周边有铜厂里、铜厂沟、铜矿山等多个与铜有关的地名,亦是找矿的有用信息。

4 结论

(1)白皂山铜矿产于长城纪碧口群阳坝组,铜矿体于特定过渡层位产出,即变质基性火山岩与正常变碎屑沉积岩交互韵律组合层内,为海相基性火山喷流(气)—沉积变质型矿床。

(2)铜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向两端延伸渐变为透镜状。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黄铜矿化绿泥(绿帘)片岩型及黄铁黄铜矿化磁铁石英岩型,铜矿体由地表向深部品位逐渐变富,厚度变大。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其延伸和规模仍具有较好的远景,有必要对外围相应层位进行追索,对深部进一步控制。

(3)白皂山铜矿找矿标志主要为:正常的变碎屑沉积岩向变质的火山岩过渡地带,构造糜细带及片理化现象,地表的孔雀石化、铜蓝及深部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酸盐化等蚀变均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猜你喜欢

铜矿岩性变质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碎屑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变质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全球最大铜矿开始罢工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