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硬核朋克到硬核青春

2021-08-06曾玺凡

放学后 2021年24期
关键词:大石收容所朋克

上世纪70年代,欧美商业化音乐泛滥,迪斯科音乐兴起,青少年逐渐对流行音乐产生厌烦情绪。他们想听的音乐听不到,不想听的随处都有。与此同时,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让青少年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他们渴望用一种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朋克摇滚就此诞生。

1975年11月6日,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学校外,聚集了一群装扮奇特的年轻人,他们穿着早已过时破烂不堪的衣服,两边头发剃光,中间的染成五颜六色,像鸡冠一样竖起,脸上涂满各种油彩,脖子上挂着粗铁链。这支朋克摇滚历史上著名的乐队,不像是在唱歌,倒像是野兽在咆哮。艺校教师忍无可忍,在他们唱到第5首歌时拉下了电闸。

更激进的朋克摇滚在美国的洛杉矶和纽约诞生,被命名为硬核朋克( hardcorepunk),这种音乐极其快速,旋律简单,大量叠句,歌手简直就是在叫喊。它把朋克摇滚进一步引向极端——更快、更噪、更僵硬的演奏,喊叫式演唱、邋遢肮脏的录音效果。硬核2021 年度最硬核盘点硬核历史

2021年是中國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

反战,为了更多双小眼睛

《二十四只眼睛》改编自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濑户内海小豆岛上的大石老师和班上12名小学生的不幸遭遇。

1928年4月4日,大石久子到濑户内海小豆岛小学某分校赴任。此地的孩子们只有到五年级时才会从分校转到离此5里的总校上学。当她骑着新式自行车穿着西服出现在村子里,给村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就这样,她第一次走上了仅有12名学生的分校讲台。

可是第二天,她就扭了脚住进了医院,孩子们走了16里路去看望老师,并拍了纪念照。大石因为不能骑车,转到了本校教书。

5年后,日本军国主义不断推进,孩子们也从分校转到本校上学,大石也结婚了。因为战争,孩子们遭遇了很多变故,大石开始对教育产生怀疑,想要辞去教师这份工作。“24只眼睛”毕业后第8年,战争告终,当年的孩子们死的死,伤的伤,大石再次踏上分校讲台,并与昔日学生缅怀战死的同学们。

尽管是以战争为背景,但影片没有硝烟弥漫的镜头,只是通过偏隅海边一角的小村庄的苦难镜头,来控诉战争。战争刚结束时大石老师和儿子的对话最能表明导演对战争的态度:“妈妈,我们投降了。”“好啊,战争终于结束了,杀戮终于结束了,战场上的人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妈妈,我们失败了,你不会哭吗?”“不,我只会为死去的人们哭泣。”

保卫祖国,守护童真

影片《战火童心》根据湖北作家、远安文联副主席刘友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峡江谣》改编。讲述武汉保卫战期间,一群烈士后代在音乐老师的带领下,从抗战前线转移到宜昌远安一带,一路上进行抗战宣传,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故事。影片用音乐串联全剧情节,表现了孩子们在战争环境下的童真,而片中的小演员们也全都来自于中小学校的学生。

1938年,日军兵临武汉城下,武汉八路军儿童收容所奉命撤离,收容所的音乐老师舒琴、炊事员老郭、以及国军少尉吴少雄带着收容所的22个孩子向后方转移。就在他们认为队伍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聋儿苏达走丢了,致命的是,一支日军小分队几乎同时和他们到达了同一个村子。找不到大家的苏达正向日军躲藏的院子走去,柯一飞急中生智,用歌声迷惑鬼子,救回了苏达。老郭和吴少雄为了掩护孩子们撤离,与鬼子同归于尽。

没有哪段关于战争的历史是祥和美好的。影片中,有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的英雄,也有没被炮火湮灭的童真,这份童真,正是一个国家复兴向前的动力。

(文/曾玺凡)

猜你喜欢

大石收容所朋克
朋克态度
胆小鬼的长裤子
十岁练什么
赛博朋克
PUNK SCIENCE
无名石头国
爱猫新人办“猫婚礼”:邀1100只猫咪见证爱情
巴西开放拉丁美洲首座大象收容所
胸口碎大石等
朋克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