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确定心理学核心研究 本刊记者 /
2021-08-05王湘蓉邢晓凤
王湘蓉 邢晓凤
莫雷
华南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科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科学之美,在于它对人类丰富想象力的解放和对现实无限可能性的呈现。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让人类有机会了解世界;对内心世界的追索,使我们把视角向内。心理学便是人们探索内心的途径。在中国古代教育实践中,就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孔丘、孟轲、荀况、墨翟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已有教育心理的思想。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教育心理学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社会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独立研究。
五月的北京,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在北京国二招宾馆,记者见到了前来北京开会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莫雷。他精神矍铄,脚步轻快,“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举手投足间尽显学者风范。他表示,心理服务在西方由来已久,但各个领域至今还是各自为政,难以整合。中国的心理服务体系不同于西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服务体系。要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走中国心理学发展道路,一定要瞄准国家对心理学的重大需求来确定核心研究问题。
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
无论做什么,都力争做到最好。1951年,莫雷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跟着当教师的母亲一直读到小学四年级,深沉而饱满的母爱,给了他人生的底气与勇气。莫雷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喜欢逻辑推理,数学极好,他常常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涉猎各种杂书,小说、哲学、数学不一而足。“根本没有什么目的,见什么读什么。”正是当时的“无心插柳”,打开了他的视野。
1965年,莫雷中考考取了“克初劳动大学”,学校半农半读,莫雷不怕吃苦,打砖、砍柴、挑担,样样在行。艰苦的劳动磨炼了他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1968年11月,莫雷进入湛江市前进农场曲河生产队做知青。他争强好胜,无论做什么,都力争做到最好,很快成为生产队的干活能手,被称为“莫雷牛”。在一次削甘蔗大会战竞赛中,莫雷眼疾手快,提起甘蔗末梢,手轻轻一扬,“唰唰唰”,刀起皮落,一气呵成,干练利落地把别人甩在后面。当日,他以削316把甘蔗的战绩打破以往250把的纪录。晚上知青们休息聊天,莫雷便找一个角落安静地看书。别人笑他:“这么努力干嘛?读书不能当饭吃,又不能考大学!”莫雷笑而不语,他深知,书不是读给别人看的,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思想投资,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书籍就像一扇任意门,通达四方。1970年10月,农场学校一位教师休产假,莫雷被借调去教书。他苦心钻研,将课讲得生动丰富、有声有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他都信手拈来。
不为青春留遗憾。岁月不会辜负一个勤奋刻苦的人,你想要的,生活最终都会给你。1976年4月,莫雷被招工回城,分配在港务局中学任教。1977年恢复高考,莫雷考取了华南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但他对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很陌生,便下决心调整自己,根据新的专业要求进行学习。“当自己的爱好跟专业相冲突时,要及时调整,学会适应社会,这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莫雷说。他对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倍加珍惜,利用一切时间拼命学习。上课坐在最前面,好课听得不过瘾,就跟着老师去别的班听。英语基础薄弱,他下狠心将英语单词、课文背得滚瓜烂熟。那段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葱岁月一直成为莫雷心头最真醇的青梅佳酿。
莫雷棋艺高超,抽空会与同学对弈厮杀,但班里高手如云,莫雷觉得下棋太费心思了,总有一种浪费光阴的负疚感。有一次,面对高手同学的玩笑挑衅,莫雷豁出去了,楚河汉界,落子如飞,从日中到日落,直杀得天昏地暗。15盘棋,莫雷完胜对手,棋毕,他一把抓起棋子撒向窗外,决心以后再不下棋荒废时光。
大四时莫雷以华南师大全校文科各专业最高分考取了教育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师从著名心理学家阮镜清教授。当时学校每周三晚上开研讨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观点的碰撞,又有经验的交流。这样的学习交流方式对莫雷来说如鱼得水,他像海绵吸水般吸收着饱满的能量。
1985年2月,莫雷再接再厉,考取了心理学专业的博士,成为华南师范大学本校培养的第一个博士,他将学习心理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毕业后留在华南师大任教。莫雷一直将“尽人事以观天命”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当我们无法预料自己的潜力,无法预料自己适逢何种时势、是否可能取得成功时,依然要沿着自己追求的方向不懈努力,即‘尽人事。即使没有抓住机会,思想也能得到升华;纵使时机没有降临、奋斗没有成功,只要努力追求奋斗过,就无愧于人生。”
追求科研之大美
科学没有恒定的预期路径。莫雷坦言,做科学研究,是很美妙的事情,探寻的过程是跌宕人心的,有一种未知的美,让你无法停下脚步。窗外的热闹与繁华,如同沸水之上的浮沫。莫雷潜心研究,十年面壁磨砺宝剑,在研究进行的关键阶段,他将家人送回老家,春节独自就着稀粥小菜连续奋战,最终取得了重要成果。
科学是面对未知无休止的探索,没有恒定的预期路径。莫雷秉承“只认可頭脑中的逻辑,不畏惧任何权威”“宁要清清楚楚的错,也不要糊里糊涂的对”这一治学之道,在科研之路不畏权威,勇于创新,不断突破。对皮亚杰理论的分析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莫雷凭着自己的独到理解,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个体思维发生理论述评》的文章,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国内关于皮亚杰理论评价的三大观点之一”。
莫雷提出,必须将探讨的问题想透,哪怕是权威观点,也不应盲从。他将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作为科研原动力,敏锐地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寻求独树一帜的解决方法。他对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关于短时记忆是声音编码”的经典研究提出质疑,用新的实验证实了康拉德权威结论的片面性,提出短时记忆随情境而变换编码方式的新结论,在心理学界引起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