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我症”
2021-08-05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24期
宋代文人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讲述了这样一件趣事:吴地有一个和尚,常在闹市醉酒滋事,被官府拘捕,押解的衙役吴五百也是贪杯之人,押解途中,和尚趁机把他灌醉,取了钥匙打开枷锁,脱下自己身上的黑色囚衣套在衙役身上,剃光他的头发,再用枷锁把他铐住,然后逃之夭夭。衙役酒醒后没看到和尚,大惊,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却发现自己黑衣光头,戴着枷锁,于是恍然大悟:“和尚原来在此,只是不见了我衙役罢了!”这则故事自然引人发笑,而文中那感叹,则更发人深省:“世之失我者岂独吴五百哉!”
环顾芸芸众生,确实不乏“失我者”。君不见,世上一些原本贫贱之人,一旦富贵得势,便得意忘形、盛气凌人,甚至恃强欺弱、为非作歹,与原先的自己判若两人。这种人患的就是跟那位吴五百一样的“失我症”。
杭州俗語里有这样一句话——“连自己都不认识的”,这话若是指别人,多半带有贬义,是说对方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此话乃方言表述,提炼为成语格言,便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吧。
这样的例子在市井中常有所闻,在官场上更是屡见不鲜。一些官员起初也是尽职敬业、廉洁奉公的,有了权势却未能守住“善我”,而是贪赃枉法,触犯刑律。
要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建立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自然重要,但只靠外力约束是不够的,还要用“内力”自律,在各种诱惑面前,拥有“本心”,守住“善心”,所谓“无欲则刚”。(摘自《联谊报》 刘晓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