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21-08-05孙伟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别山根据地红军

孙伟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作出了鄂豫皖苏区根據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论断,首次明确了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族谱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地区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它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族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百年非凡历程的深刻注解。

大别山辉煌的革命历史铸就了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主要活动地、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五四运动以后,大别山区的中共地方党组织陆续建立。1920年8月,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7名成员中有5人是大别山人,其中董必武、张国恩、赵子健是黄安县人,就是今天的红安县人;陈潭秋、包惠僧2人是黄冈县人。1921年7月23日,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的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外,包惠僧受陈独秀委派,与陈公博代表广州区,出席一大;刘仁静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推荐为一大代表。这样,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刘仁静等4位来自大别山区,占代表人数的近1/3。

大别山是主要建党基地,还因为1921年7月,恽代英、林育南等23个进步青年,在湖北黄冈成立了共产主义性质革命团体共存社,独立开展建党活动。共存社成立不久,骨干分子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获悉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异常感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所以,中国共产党有一支支流是从大别山汇聚去的。

为了把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个根据地连为一起,实现党在整个大别山区的集中统一领导,1930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将三个根据地所属区域划分为鄂豫皖边特区,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接着又将三支军队,红11军的31、32、33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中央派来参加过北伐战争,在叶挺独立团担任过营长的黄埔一期毕业生许继慎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

1930年6月下旬,召开鄂豫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鄂豫边区的苏维埃政府,中共鄂豫边区特委、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相继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国鄂豫皖中央分局,派张国焘到大别山担任分局书记,分局代表中央政治局领导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同时,成立了鄂豫皖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沈泽民任省委书记,高敬亭任省苏维埃主席。

1931年11月7日,就在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这一天,红四方面军在黄安的七里坪成立,随即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黄光四大战役。鄂豫皖苏区达到了鼎盛局面,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50万,红军的主力达4万5千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建立了3个市,27个县级的革命政权。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也是党在长江以北创建的最大规模革命根据地。

1932年夏季,在鄂豫皖苏区蓬勃发展之际,蒋介石发动了对全国红色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蒋介石集中了30万兵力,亲自任剿匪总司令,首次进攻大别山。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鄂豫皖苏区军民浴血奋战,给予了国民党以沉重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主要领导张国焘在战略上的错误指挥,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在苏区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一路西征,转战三千里,从大别山打到大巴山,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国民党仍然围剿大别山,斗争形势极为严峻,鄂豫皖省委及时确立了独立坚持根据地斗争的思想,把留在根据地的红军和武装力量集中起来,重建了红25军。红25军在大别山坚持了两年多时间,使得大别山红旗屹然不倒。但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左倾”盲动,革命受到严重损失。

1934年11月,受中革军委和周恩来的指示,鄂豫皖省委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的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号开始长征。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的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鄂豫皖省委率领红25军战略转移后,省委常委高敬亭遵照省委的指示,集中留下来的部分武装,重建了红28军,以政委的身份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民,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三年里,红28军游击范围达到45个县,牵制了国民党17万军队在大别山区,有力地策应了三支主力红军的长征,支撑了南方八省游击斗争的局面。鄂豫皖根据地成为南方八省15个游击根据地中,面积最大的根据地,又是唯一保持军级建制的红军部队根据地。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东部,大别山区的红28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中、皖东抗日前线,在安徽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对日抗战的第一枪。新四军第四支队后来发展为新四军第二师,创建和保卫了拥有320万人口、2.1万平方公里、17个县级政权的淮南抗日根据地。在东部,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李先念领导的鄂豫边区抗日武装,发展成为新四军第五师,创建巩固发展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兵武装力量,先后抗击了15万侵华日军和8万多伪军,解放了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万人口,建立了8个专区、11个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有力地从战略上配合了兄弟部队在敌后的抗战,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新四军第二师、新四军第五师共创立了12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占整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1/10以上。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6月,李先念领导的中原军区,粉碎了国民党30万大军的包围、封锁、追击,胜利完成了战略的转移任务,顺利实施了中原突围,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1947年8月,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在陈谢的配合下,挥师南征,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了大别山根据地,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

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

大别山精神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時期内,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人民军队、革命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锻造的革命精神。根据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特点,我们将大别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16个字。这16个字集中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共产党人、人民军队、革命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行为风范。

坚定信念是指大别山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极端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坚守大别山,凝聚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灵魂。

1921年11月,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在湖北黄冈成立了中共陈策楼小组,这是鄂豫边区第一个党小组。此后,大别山区的党组织不断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坚定信念的高贵品质,一根筋,不二心。

胸怀全局是指在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岁月里,大别山区的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始终能够胸怀中国革命的全局。

在20世纪80年代,如果到大别山家家户户去走一走、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家庭的堂屋前门口木制门框上都挂着一块或者两块红色的牌子,一块写着军属光荣,一块写着烈士光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块或者两块这样的牌子,整个大别山区可以说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为了革命的需要和全局的利益,大别山区的军民总是从全局出发,用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

1931年5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三次大围剿。红四军冒着全军覆灭的危险,依然挥师南下,以减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压力,策应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鄂豫皖苏区军民能够从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围剿这个大局出发,积极配合作战,体现出可贵的大局观念和大局意识。

1935年7月,红25军从大公报上获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合,先头部队已经越过松潘北上这个消息。徐海东、吴焕先率领红25军四千余名指战员,撤离了鄂豫陕根据地,挺进甘肃,牵制敌人,全力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在出征大会上,徐海东向战士们说,我们这次行动就是为了迎接党中央,我们这几千人就是牺牲完了,也要牵制住敌人,保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顺利北上。

1935年10月,刚刚落脚陕北的中央,物资补给非常困难,如何让红军战士顺利过冬,成为中央领导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关键时刻,从大别山走出的红25军慷慨解囊,虽然自己的部队也需要一大笔支付伤病员和过冬的费用,依然从仅有的七千元中拿出五千元,给中央红军,并命令部队节衣缩食,从人员、物资上全力支援中央红军。红25军服从大局的政治品格对红军立足陕北,打开局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对中国革命全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军区部队作为我党在解放战争全局中的一颗战略棋子,在中原突围以及前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坚持服从解放战争的全局,舍小我,为大局,勇担当,表现出人民军队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树立起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历史楷模。

团结奋进是指开创和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地区的党政军民团结一致,为扩大人民军队,支持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奠定坚实基础,凝结的是大别山区人民热爱军队、服务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精神,是大别山的根本保证。

大别山区的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协同奋进,构筑起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这是弱小的鄂豫皖苏区红军能够得到生存发展、克敌制胜的根本原因。

徐向前在回忆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深情地说,共产党武装起义成功,打土豪、分田地,搬掉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人民群众打心眼里拥护革命。每次围剿来临,群众纷纷藏粮食、进深山、封锁敌人、支援红军。有些群众被抓住,百般受刑,至死不透露红军的一点消息。

在河南省罗家县何家冲,有一位英雄的母亲何大妈,两个儿子参加红军,先后牺牲;丈夫为红军挑粮食,受伤去世;只身一人的她仍然提着竹篮,四处为红军收集情报,转送物资。为了营救一名被敌人抓住的红军伤员,何大妈谎称这个伤员是自己的儿子。为了打消敌人的疑虑,何大妈起了毒誓,当众砸向自己的右眼。红军战士得救了,何大妈的右眼从此永远失去了光明。

大别山根据地不仅是我们党创建的全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更是在中国革命最紧要的关头,大别山根据地的军民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特殊作用,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听党指挥、英勇善战、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

勇当前锋的精神,在很多大别山革命先辈的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勇当前锋的精神,才有了大别山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才走出了一支支彪悍善战的革命队伍。

1947年7月,强大的敌人和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致使陕北甚为危急。毛泽东从战略的高度,分析了解放战争的走向,做出由内线转到外线作战,向国统区实施战略反攻的决策,谋划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间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大反攻的总格局。

毛泽东致电鲁西南地区的刘伯承、邓小平,不要任何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然而,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作战的进攻样式史无前例。在这场关乎战争全局的任务面前,刘伯承、邓小平挑起这副解放战争最重的担子,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率领12万7千大军,于1947年8月7日出发,从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中,杀出一条血路,穿越黄泛区,渡过沙河,强渡汝河和淮河,于8月底进入了大别山区,依靠大别山的人民艰苦作战,粉碎了20万国民党军队的轮番进攻,重建了大别山根据地,这就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让大别山精神绽放出

新的时代光芒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升华,昭示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让大别山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中,要汲取信念力量,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革命战争年代,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怀着对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无限向往,坚定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邓小平曾经讲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理想,有共产主义信仰。在邓小平看来,我们党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战胜各种困难中取得胜利的。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有一个讲话,就引用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的党、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的是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大别山精神昭示我们,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没有不畏艰辛、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就难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理想信念,作为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高尚情操的笃定坚持,对本职工作的不懈进取。

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中,提升胸怀境界,用担当精神书写绝对忠诚。在中国革命历史的最紧要关头,大别山军民总是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向党中央看齐,一切从全国战略的大局出发,一切服从革命大局需要,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胜利创造条件。大别山精神昭示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胸怀全局,善谋大事,就能够保证心明眼亮,永不迷航,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就能够实现立说立行,落地落实。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只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来谋划工作、推动发展。

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中,坚持人民至上,用忘我的奉獻彰显为民情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别山带领革命群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书写沃血千里为解放、军民同心写春秋的壮丽华章。大别山精神昭示我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只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在弘扬大别山精神中,砥砺斗争意志,用开拓进取引领发展潮流。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史是大别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大别山精神昭示我们,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始终砥砺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就能兴党兴国。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挑起重担,敢于攻坚克难,敢于奋勇争先,砥砺斗争意志,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葆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同心共筑中国梦,争先进位谋出彩。

责任编辑/董海燕

猜你喜欢

大别山根据地红军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走进红色大别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