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阅读技巧及训练四则

2021-08-05李传鹏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榴花柴火石榴

李传鹏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早接触的文体是记叙文,最先进行的练习也是记叙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据的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记叙文有更多的认知并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和掌握,便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关注点。教师需要充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及理解能力,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分析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阅读记叙文呢?

1.了解记叙文阅读考题的侧重点

学生要想在记叙文阅读这块拿到高分,就必须清楚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在哪,命题人通常会从哪些角度出题。初中阶段的记叙文考点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要精读文章,“精读”是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且体会一些重要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比如这个词语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精读完文章后,学生要能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记叙文里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特点以及中心思想写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这些就是记叙文阅读的常规考点。如果学生能熟练回答出以上考点,一定能在记叙文阅读这一模块拿到高分。

2.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

要想在语文考试的记叙文阅读中拿到高分,学生就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老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增加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知识能运用于解答一些记叙文的题目。老师在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语文教材的学习。有些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课外阅读上,从而忘记对课本知识的巩固。要知道,很多记叙文的题目中都会考到语文教材里的基本知识。所以老师要提醒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到课内课外知识两不误的学习状态。例如,放学前老师可以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学生回到家必须完成。课外读物的类型不受限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阅读。

3.提高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提高答题技巧能更好地解答记叙文的题目。首先,学生要掌握记叙文的文章结构,例如,通常的记叙文阅读题目会问学生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掌握记叙文写作手法上的技巧,关于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考题都有固定的答题模板,例如,题目问比喻手法的作用,学生可以套用这样的答題模板:这篇文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要学习到更多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学生可以购买参考书或者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记叙文阅读例题,并且用笔记本记下这些答题技巧,课余时间随时翻看,以加强记忆。

【试题演练】

(一)

给我妈尝尝

严明

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远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如今只能吃我妈包的小馄饨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

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决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没有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

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上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着亲切。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是孕育果实的地方。

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

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哭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

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

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抿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都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

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

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

(来源:《读者》2021年6期)

【阅读训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阅读文章,请你补充下面的故事情节。

收到石榴—→—→—→。

3.文章的开头写爸爸要“我”带好吃的,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文章为什么还介绍石榴花呢?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

认真看母亲时,她就老了

南在南方

有位朋友问,你注意过更年期的母亲吗?

我想这句话想了很久,母亲今年七十多岁,更年期已经过去了很久。印象中,母亲一直好好的,上有老,下有小,种了好多地,喂了几头猪……朋友说,不管多劳碌,更年期总是会经历。她说,她母亲正在更年期,脾气很大,看她爸不顺眼,看她不顺眼,见碗见盘子也不顺眼,总之,许多不顺眼。有一天还莫名其妙地流泪。有一回,她母亲说,这辈子算是完了,绝经了。她没心没肺地说,多好啊,不用痛经了嘛。惹得她母亲又哭一场……

我常常回家看母亲,因为她中风了。她头一次中风,恢复得算好,两个月之后能做饭。从前能把土豆切得像丝一样,这一回,切得像棍儿,不过四个月之后,又切得像丝了。可惜一年之后二次中风,彻底做不成饭了,生活还能自理,却需要人来照应。

我看母亲,母亲也看我。好多年前,有一回我睡午觉,迷迷糊糊地半睁着眼睛,看见母亲坐在床边,一声不响地看着我,于是我赶紧闭上眼睛,假装睡着。母亲就那样看了很久,好像我浑身都是她的目光。在那样的目光里,母亲一定想起了我小时候,尿床,淘气,哭鼻子;;青年时,木讷,喝醉,小老头似的背着手走路……现在,却睡得安稳。

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要给母亲凝视你的机会,安静地让她凝视,让她回味你成长的片段,回味已经远去的年月。她就像洋葱,你水灵灵地长,她却就那么瘪下去,瘪下去……

去年腊月十九,我回老家过年,保姆眼巴巴地盼我回来。我回去那天晚上,她就回家了,年关了嘛,她得回家置办年货。母亲虽然中风多年,但是生活基本能自理,就是晚上起夜没办法,虽然也有尿不湿,但她不想穿,说是像尿床一样。她手脚吃不上力,起不来,得有人拉一把,平常是保姆睡她旁边,起来拉她。保姆回家后,便是我睡母亲旁边。

母亲睡得早,我睡时,问她起不起夜,她一般要起来。扶她回来睡下,母亲要说几句话,我应着应着就睡着了。

我起来问母亲,我打鼾你没睡好吧?母亲说,你打鼾也好听,一下子,像是打雷要下雨了;一下子,又不打雷下雨了。我干着急,翻不过身,我想捏一下你鼻子就好了……

母亲要起床,轻轻喊我,怪呀,我轻轻喊一声,你一骨碌就起来了!我却死都爬不起来。说着,母亲就笑。

母亲中风之后,爱笑。

母亲差不多六点半就要起床,我得帮着她穿衣裳,穿袜子,穿鞋,倒水让她洗脸,扶着她坐在客厅的炉边,然后给她倒水喝药,再泡一杯茶给她。那时,天才微微亮。

有天清晨,我醒来,窗外已经大亮,我看见母亲正瞅着我。她平躺着,歪着脑袋瞅着我,我赶紧闭上眼睛,接受凝视……只三分钟吧,我正式睁开眼睛。

我说,妈,今儿起得迟啊。母亲说,我看你睡得香……一晃,你的胡子都白了几根……

(來源:《读者》2021年5期)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2.请你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请你在文章横线处,结合前后文补充完整。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5.文章最后一段的语言描写交代了什么内容?

(三)

战胜自己

任梓铭

有些事很难,我却不为此害怕,也从未谎称它容易,但我会骄傲地说:“它很难,但我学会了!”

乐团即将进入到两年一度的比赛中去,这几天,主任常抱着一大摞文件走进来,又抱着出去。“咔”,门开了。与往常不同,她举着一个长长的盒子,大步走来,把盒子向地上一立,自己坐在了椅子上。

“比赛谱子都看过了吧?”“看过了。”异口同声。她又问:“有没有发现中间有一段空白?”大家不约而同地翻了起来,声音零散:“好像……是。”主任站了起来:“这几个小节,是三弦的独奏乐曲!”她扶了一下长盒子,一瞪眼,指着我说:“就从你们声部选个水平最高的人完成!”

回到声部教室,我兴冲冲地说:“老师,交给我吧。”比起专业水平,我信心满满,所以几个女生争了一会,也就不再谈论了。

“对,把手曲起来。”我满头大汗。相比平常的乐器,三弦这个巨物令我无可奈何。手指好像是钢条,无法弯曲。关节像洒了酒精一样刺痛,指尖因为用力而被琴弦划破。“太难了!”我嚎了一声。手已不再受控制,乌龟似的趴在琴上。“别着急!”“太难了吧!”我又对老师喊了一声。“但你永远无法让它变容易,只能克服它。”我似懂非懂,却还是连声叫苦。

正是冬天,树上没有半点叶子,眼睛再也不能欣赏景色,只能看到鼻子呼出的热气。在街上走着,我手上的伤口似乎要结成了冰,冰火一同在指尖上跳跃。难,在我心中换了副模样,变了个定义。

“三弦儿,练会了吗?”主任问。于是刹那间全乐队伴奏。我左手又上又下,一通乱按,乐谱成为了摆设,只顾上了琴。应着不知是什么的音乐,伴随三弦独有的音调,仿佛成了小丑的配乐。主任的脸黑了:“回家练!”就再也没说我。但对我来说,这已是最冷的回答。

当晚,我左手裹着五个创可贴,抓起琴就练,慢慢地,眼泪流了下来。看着没争到这个位置的人给我发来的嘲讽短信,我控制不住了,如下雨一样大哭起来。“这么容易都不会!”脑中不时回荡。“难”好像座大山,压在我身上。

我就如破釜沉舟的士兵,没有退路。于是我每天坚持练习,把悲愤化成了力量。每天的清晨和宁静的夜晚,多了一丝音乐与我的努力。

比赛那天,我扛着三弦、穿着演出服,站上了舞台。指挥棒落下,乐团动起来,我不敢大意,一拍一拍数节奏。指挥转过身,面对我,突然安静了,我马上接了上去。弹得很棒,弹得飞快。几个月的辛苦在舞台上发泄,时间静止了,只剩下了我的呼吸声。手指跳着舞,琴发出了美妙的音乐。这一刻,短暂却又漫长。

忽然,台下几百名观众鼓起掌。乐团又同时弹奏,一会儿后结束了乐曲。面对乐团老师的连连夸赞,又望了眼手上忘记取下的带着血汗的创可贴,我笑了:“难,我却成功了。”

六年级即将结束,我也要离开乐团,比赛的证书发到了手中。“金奖”二字闪闪发光,无比耀眼。感谢过去一年的生活,让我对“难”改变了认识。回想过去,我也明白了老师的话。当那些女生挖苦“多简单,有什么了不起”的时候,我骄傲地说:“它很难,但我学会了!”

(来源:《美文》2021年4期)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请你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章第六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画波浪线的“这一刻,短暂却又漫长”的含义?

5.请你说说文章标题“战胜自己”的含义。

(四)

乡下柴火

孙君飞

室外滴水成冰,寒风呼啸,我像一只瑟瑟发抖的小猫寻觅着温暖。母亲在厨房里唤我过去帮她做饭,我便欢天喜地地去了。折断几把细枝条备用,束一团用来引火的树叶或者干草,用打火机点燃,塞进柴火灶,然后把细枝条放到火苗上,灶膛里“噼噼啪啪”燃烧起来。这时候就可以把那些耐烧的木柴放到最上层。火焰越来越旺,烧得我额头发热、眼睛放光,浑身舒坦得如同泡在热水中。

在冬天,最美好的去处莫过于厨房,而烧火取暖最直接、效果最快。引燃柴火,火光照亮了我的额头,也照亮了原本阴暗的厨房,整个厨房仿佛一朵硕大、明艳的花朵正在怒放。不需多久,那些熊熊燃烧的火焰,那种穿透肌肤的火热不由得让我热血沸腾。我内心欢愉,其中的快乐和满足一直延续到母亲做好饭菜,解下围裙。

我一直喜欢烧火,长大以后也喜欢。亲自将柴火点燃,会有一种喜悦、虔诚、自豪、充实乃至热忱相互交织的情绪自我的胸膛弥漫开来。随着火势的加大,这种感觉愈加浓重蓬勃。我从容地烧着柴火,不说话,眼睛凝视着火焰,为它跃动的赤红而兴奋不已,为它非凡的光热而浮想联翩。火光照着我,我比任何时候都要神采奕奕。我的眼睛里有火,我的胸膛中有火,火驱走了寒冷,也赐予我热血沸腾的力量。母亲在我面前忙碌着做饭炒菜,我感到踏实安宁。当饭菜的香味儿熏染厨房、游走于鼻子,其中有我的功劳,更有柴火焚烧的奉献。火熄了,铁篦子上的灰烬也慢慢变凉,我默默地站起身,即使此刻屋外大雪纷飞、天色昏暗,我也知道自己是一个刚被乡下柴火赐福过的孩子。

在厨房里烧火会减少一些对生活的迷茫,亲近乡下柴火也会消解一些人生的忧伤。这里应该就是尘俗生活的核心吧,灶膛里熊熊燃烧的柴火也是寒冷人生的希望吧。小时候,我会把烧火当作一个快乐的游戏;长大后,我则把这当成融入生活的一场仪式、一个纪念。人生的风会把我吹得僵硬,它的阴影也会把我的额头变暗。我默默地坐下来,引火烧火,或静坐凝神,或无限遐思,让火擦亮我的眉眼,让光与热吻在那里,印在那里,留在那里。

在乡下的原野,遍地都有用来烧火做饭的杂草柴薪,从结缕草到荆棘,从灌木到青冈,哪怕是皂荚树上尖锐骇人的天钉,都可以在晒干以后把它们集拢到厨房,交给引火时最初的那一束小火苗。将粗硬的柴用锯子锯断,笨重的树桩用斧头劈开,纠缠不休的乱草藤蔓干脆用铡刀“快刀斩乱麻”。等它们被送入柴火灶,最后都化成草木灰,撒到田间菜畦里,又可以滋养庄稼与蔬菜。我喜欢烧火,也时常留意从铁篦子上漏下的草木灰。熄火以后,我会在灶前多坐一会儿,等母亲洗了手,擦了汗,收拾好餐具,厨房里的烟尘也飘散了,我才站起身招呼家人吃饭。有时候,灶膛里留有红红的火炭,我和弟弟们会煨一个红薯或者玉米、土豆。等扒开松软的草木灰,烧烤出来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陶醉忘忧。

村子里有人用煤球炉,有人用煤油炉,我都不羡慕,因为它们失去了烧柴火的乐趣。不过后来,我帮助母亲烧火做饭的机会越来越少——家里添置了液化气灶、电磁炉,烹饪起来既便捷又环保。我却感到厨房里的母亲很孤单,等她准备用老灶台做饭时,不用她喊,我也会像小时候那样欢天喜地地坐下来引火烧火。厨房外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只能用乡下柴火燃烧出来的乡愁和诗。

(来源:《读者·原创版》2021年2期)

【阅读训练】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2.长大之后“我”喜欢烧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那是只能用乡下柴火燃烧出来的乡愁和诗”?

【参考答案】

(一)1.吃石榴。2.介绍石榴花母子品尝石榴赞美石榴花3.文章开头介绍了爸爸让“我”从甘肃带好吃的回来这一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从外地带回石榴作铺垫。也表现了爸爸对母亲的爱。4.作者介绍石榴花主要交代了石榴花的习性——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也暗示了母亲像石榴花一样与父亲顽强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5.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旨。内容上用石榴花的美,赞美母亲虽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像石榴花一样开放。

(二)1.文章以问句开篇,引起下文。这样写不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启发读者对母亲的关注。2.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把母亲中风前后所切土豆丝的形状进行对比,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生病后的状况,为下文“我”伺候母亲做了铺垫。3.示例:少年时,贪吃,冒失,荒唐。4.使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喻成“干瘪的洋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着岁月的消逝,年龄变大,身体变老。通过对比,将母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操尽心血,不断变老的情态表达得淋漓尽致。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语言描写,交代了母亲没有打扰孩子的睡觉,仔细观察孩子的内容,表达了对孩子的关爱疼惜之情,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主旨。

(三)1.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我”面对困难不害怕,正视困难,学会战胜困难的方法。2.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手指”比喻为“无法弯曲的钢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手指被琴弦划破后的状态,也写出了“我”练琴的艰难。3.文章第六段是环境描写,交代了冬天景色的荒凉,借景抒情,衬托了作者因练琴不顺而忧伤的心情。4.短暂是指舞台演出的时间短暂,漫长是指“我”刻苦练琴的几个月。在短暂的舞台演出中把几个月勤苦练琴而习得的技艺表演出来。5.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战胜自己,不惧困难,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四)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我”比喻成“瑟瑟发抖的小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写乡下的柴火做了铺垫。2.亲自将柴火点燃,会有一种喜悦、虔诚、自豪、充实乃至热忱相互交织的情绪自我的胸膛弥漫开来,随着火势的加大,这种感觉愈加浓重蓬勃。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乡下柴火可以消解人生忧愁。4.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如:“等它们被送入柴火灶,最后都化成草木灰,撒到田间菜畦里,又可以滋养庄稼与蔬菜。”表现了柴火无私奉献的精神,变成灰后,也能撒在田地里做肥料。表达了作者对柴火的赞美之情。5.作者喜欢烧火,烧柴火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喜悦,烧柴火让作者感受到了乡间生活的诗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怀念。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金银花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石榴花柴火石榴
石榴
石榴
弄柴火
弄柴火
弄柴火
石榴
石榴
石榴花
“这儿暖和”
石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