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接展示,凸显匠心

2021-08-05唐惠忠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使母亲

唐惠忠

[技法解读]

旁衬是映衬的一种,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其特点在于利用事物间近似、联系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旁衬的双方是相映成趣的“绿叶”与“红花”的关系,借助“绿叶”之“绿”映衬出“红花”之“红”得鲜艳。在写作中娴熟运用旁衬手法,能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获得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

一、巧用旁衬,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诗文和绘画在许多表现技法上是互相借鉴、互相启发的。古代画家画“清风徐来”,或用柳枝摆动来衬托,或用鹰毛翻卷来比照,以实衬虚,才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同样,文学艺术遇到状写流水、月光这类难言之物、难状之景时,也常常要采用旁物形象来描其形、绘其色。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粗粗一看,全文对潭水着墨有限;但仔细玩味,写石绘鱼无不突出了潭水。作者写小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石上满是“青树翠蔓”,在微风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试想,这样一个石坻、石屿、石嵁、石岩环绕着的小潭,怎么会不“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几句,纯写游鱼,却使澄澈的潭水粼粼映眼——因为水透明,所以“日光下澈”时,鱼才“影布石上”;而“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当然既是水里的鱼,又是潭底的鱼影。文章以玲珑的石、青葱的树、轻灵的鱼衬托一潭清水,既空灵又逼真,真可谓形神兼备。

朱自清先生也深谙旁衬之妙。他在《荷塘月色》《松堂游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中,屡屡通过其他景物的烘托,对月色进行加倍的描写。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将月光描绘得高度传神:“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的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在这里,作者不仅通过“一汪水似的”蓝天使月“更出落的精神”,更以垂柳的倒影映衬出月影的美丽,以月光、树影的和谐组合映衬出月色的韵味,以枝条交相“缠”“挽”表现了月儿的深情款款、柔美动人,不能不令人叹赏。

二、巧用旁衬,创奇妙形象见于言外

文学作品塑造形象时,直笔、衬笔各具其妙。直接描写主要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法,精雕细镂,写出人物性格。但是一味直接描写,笔法未免欠丰富,表现力上也略嫌平淡。如能借助旁人的态度、感受和反应等展现主要人物,或传其精神,或现其技艺,那么构思上就别具匠心,语言也含蓄有味,令读者耳目一新又回味不尽。

比如俄国作家果戈理《彼得堡故事·罗马》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人们一遇见她,就都呆若木鸡地站住了:帽子上插一朵金花的平民出身的纨绔子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之声;穿豌豆绿雨衣的英国人在他漠然无情的脸上,画出一个疑问号;长着范达克式胡子的画家,比谁都更长久地老站在一个地方,想道:“这才是狄亚娜、骄傲的朱诺、迷人的美神和画布上能画出的一切女性的最好的模特儿哪!”

该片段主要描写“人们一遇见她”时的各种表现:纨绔子弟看到“她”时“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漠然无情的英国人看到“她”时脸上“画出一个疑问号”;长着范达克式胡子的画家看到“她”时“比谁都更长久地老站在一个地方”,并且想到了“最好的模特儿”。这些人“呆若木鸡”的表现,显然源于“她”的美貌惊人。作者利用侧面人物的表现烘托出“她”的形象,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特点。

又如叶君健先生的《看戏》,描写群众观看梅兰芳大师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也运用了旁衬手法。文章落笔不凡,先写公园里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再写虽然暑气未消,但观众之多实属罕见:“每个角落”“过道的石阶上”都是人,并形成了一个人海,“海在屏住呼吸”。显然,写演出之前静谧的气氛,写万人争看演出的盛大场面,为的是衬托出梅兰芳精湛的表演技艺,以奇笔写奇事,出奇制胜。当女主角出场时,“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极力突出观众的如痴如醉;演出时“观众像着了魔一样”,结束后观众不约而同地“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显而易见,写观众静也好,写观众动也好,都是以新颖别致之笔,从侧面展示表演者超凡脱俗的演艺。旁衬手法的成功运用,丰富了文章内涵,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的余地。

三、巧用旁襯,抒真切之情感人至深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借身边之景抒发内心情感,以景显情,情在景中,这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传统手法。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就是一个范例。该曲词紧扣“暮秋天气”,映衬出“离人伤感”,委婉有致地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情感波澜。请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先以碧云、黄花等富于时令特征的景物,构成一派“悲哉秋之为气”的情境,抒发了难以言明的苦痛欲绝之情;末两句一问一答,也是以景语衬离情——在离人崔莺莺的心目中,枫林似乎是被她的离情感染,才变得血红。这样借景言情、情景交融,就把刻骨铭心的惜别之意展示得出神入化。

又如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妹文》,作者袁枚也通过写景描境来寓情。文中写妹妹墓地的环境:“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用羊山的空旷荒凉,映衬出作者的满腹愁肠以及强打精神告慰亡妹的心情。又写祭奠之时,“纸灰飞扬,朔风野大”,北风肆虐,呜呜有声,穿掠过野外坟地,借凄恻动人的场景,传达了“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的茫然之感和黯然销魂的悼亡之情,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总之,高明的作者总是对旁衬手法运用自如,善于通过对旁物、旁人、旁景的描绘来使自己文章中的景更逼真,人更生动,情也更感人。

[佳篇链接]

上帝创造母亲时

[美]爱玛·本贝克

仁慈的上帝一直在为创造母亲而加班工作着。进入第6天时,天使来到主面前,提醒他说:“您在这上面已经花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啦。”

主对天使说:“你看过有关这份订货的技术要求吗?

她必须能够经受任何涤荡,但不是塑料制品;

有180个活动零件,可以任意更换;

靠不加奶和糖的浓咖啡及残羹剩饭运行;

具有站立起来不会弯曲的膝部关节;

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医治创伤和疾病的亲吻,从骨折到失恋都能治愈;

此外,她必须有6双手……”

天使缓缓地摇了摇头说:“6双手……这怎么可能?”

“令我感到困难的却不是这些手,”上帝说,“而是她必须具有的那3双眼睛。”

“可是,”天使说,“订货单上没有提出这个标准……”

“是的,可她需要。”主点了点头说,“她需要一双能透过紧闭的房门洞察一切的眼睛,然后她才可以胸有成竹地问:‘孩子们,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另一双眼睛将长在她的后脑勺上,用来专门看那些她不该看到而又必须了解的事情。当然,在前额下面她也有一双眼睛,当孩子有了过失或麻烦时,这双眼睛能够看着他,而不必开口,就能够明确表达出‘我理解你并且爱你的意思。”

“这太难了,”天使劝道,“主啊,您该歇歇了,明天……”

“不行!”主打断了天使的话,“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造物。你看,眼前的这位母亲模型,已经能够在患病时自我痊愈……能够用一磅汉堡包满足一家6口人的胃口……能把一个6岁的孩子弄到莲蓬头下淋浴……”

天使绕着母亲模型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得赞叹道:“她太柔和了!”

“但很坚强!”上帝激动地说,“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么能干,也根本想象不出她有多大的忍耐力!”

“她会思考吗?”

“当然!”主说,“她还会说理,商量,妥协……”

这时,天使用手摸了摸母亲模型的脸颊,忽然说道:“这里有个地方渗漏了。我早就说过,您赋予她的东西太多了,您不能忽略她的承受力嘛!”

主上前去仔细看了看,然后用手指轻轻地蘸起了那滴闪闪发光的水珠。“这不是渗漏,”主说,“这是一滴眼泪。”

“眼泪?”天使问,“这有什么用?”

“它能表示歡乐、悲哀、失望、怜爱、痛苦、孤独、自豪……”主说。

“您真行!”天使赞道。

主的脸上露出了忧郁。“不,”他说,“我并没有赋予她那么多功能。”

看过很多描写母亲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深情描述,直接抒写母爱的伟大。相比之下,这篇《上帝创造母亲时》的写法就独树一帜了。该文从头到尾,都是以对话形式铺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语句,就是普通的对话,显得通俗明了。作者看似是描写上帝、天使这两个与“母亲”不相干的人物,实际上却是借他们之口、他们之感受,刻画出一个柔和而又坚强的“母亲”形象。

这样一种虚构式的侧面描写,有时比直接叙述更值得回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天使母亲
母亲的债
守护天使
天使很平凡
天使之歌
DesignER CHINA
天使等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天使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