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思维导图开启整本书多元解读之旅

2021-08-05王勤勤王晓春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思维导图

王勤勤 王晓春

【摘 要】在大阅读被大力提倡的当下,学生整本书阅读呈现出让人担忧的“平面化”和“单一化” 倾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整本书阅读,借助思维导图指向整本书的多 元解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初读中梳理,用不同的思维导图指引多角度阅读;在交流中分享, 经历思维碰撞后收获多元体悟;在回味中再读,在共鸣与反思中再次重温经典。

【关键词】思维导图 整本书阅读 多元解读

一、 由"一元"引发的思考

语文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 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 书,读整本的书。”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呈现“一元”的窘境。

1. 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平面化

学生阅读整本书,思维和感知的关注点停留在故事 的表面,能看明白课外阅读书目文字的叙述,却难以赏析 其魅力,无法透析语言文字所折射的深意,更少有心灵的 震颤。如阅读《水浒传》能读出好汉的英勇正义,却未能 看到他们追求的理想社会或是英雄起义的根源。

2. 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单一化

学生阅读整本书,关注点往往比较狭隘,集中在某一 情节、某个人物、某种感触,思维往往呈线性,指向单一方 面的发现或感悟。高年级学生阅读小说,通常只看重小 说的三要素,解读时或罗列书中各人物,或分析某一人物 品质,或再现情节,缺少“网状”的勾连。

二、 驻足“大阅读"的沉淀

从深度和广度上如此“一元”的阅读现状绝不是整 本书阅读教学想要达到的境界。从问题引发思考,我们 可以再次审视阅读,探寻学生所需要的阅读素养。

1. 审视阅读,明确价值

阅读,是一种文化与修养的传承:诗圣杜甫曰“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独步天下的苏轼“立志读尽 人间书”;笔耕不辍的陆游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阅读,是一种开放和创新的视野:爱因斯坦靠自读成才, 马克思最大的爱好是“啃书”……阅读,是一份心灵与 人格的洗礼:文学家刘向称书为药,“善读之可以医愚”; 弃医从文的鲁迅嚼着辣椒读书,奋笔救国;歌德认为“读 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经过历史的 沉淀,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到阅读的多元价值取向。

2. 阅读积累,素养生成

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語言建构和运用、思维 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四个方 面。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虽暂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从以 上中学语文核心素养中,我们也能受到启发:要提高语 文核心素养,文字是载体,阅读是渠道。在社会阅历有限 的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主要通过阅读 得到开发、内化与吸收,阅读就是一个无限的认知世界。 在这个阅读的世界,通过文字汲取的收获应该是综合的、 无界的,由此形成的素养才是扎实的、丰厚的。

3. 课内外结合,由此及彼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 不可。”教材只是阅读的范本,课堂上的阅读实践是为了 阅读的举一反三。真正的阅读,应该走向更为广阔的空 间和时间,真正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吸收更多的课外阅读 资源。教师不妨借课堂的拓展延伸、课外阅读课等,对课 外阅读进行推荐、跟进、指导和反馈,架构课内外阅读的 桥梁,开发课外阅读的资源,在总方向的把控中给学生充 分而又广阔的阅读自由。

三、借思维导图开启多元解读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不同的性别和性格,各异的 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迥异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等,让 他们成了不同于彼此的独立个体。阅读,是一个复杂的 思维活动过程,是每一个阅读个体富有个性的体验过程。 这就需要“多元解读”,即对文本的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 体验,是阅读个体对文本产生的多种情感体验。

“思维导图”作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思维表现形式,图

文并茂,将思维形象化,能简单易行地展示阅读感悟。它 简明扼要,让作画者更自由、更易操作、更凸显表达重点 与层次,在短时间内能浓缩和展示整本书阅读的精华,同 时也让读者一目了然。

1. 初读梳理:用不同的思维导图展开多角度阅读

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倡大阅读,她常说:读书,是自己 的事。当学生拿到书后,做自己的事——阅读,他们都会 有阅读感悟,此时让他们绘制思维导图,并提出更为具体 的要求:选择不同角度,画两幅不同的思维导图。以此 给学生抓手和机会去从不同的角度捕捉阅读感受。

例如,阅读《我的妈妈是精灵》,不同的思维图带来 了更多彩的解读:抓情节中“离婚”这一矛盾冲突,呈现 一波三折(如图1),故事脉络清晰可辨;选择同龄人陈淼 淼、精灵妈妈、沉默寡言的爸爸,甚至人物群像进行梳理 (如图2),抽丝剥茧,跃然纸上;选择特殊而典型的地点 即自然环境进行绘制,则另有一番阅读见地……这不就 印证了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吗?待学生初 读整本书后,提出两个或更多的思考方向,依托思维导图 进行梳理,学生定能在阅读的反刍中有所突破。

2. 交流分享:思维碰撞让个体的收获多元体悟 高年级学生在自读基础上已拥有了些许感悟,那么, 课外阅读我们还要教什么?首先,可以贯穿使用思维导 图,小结并明确阅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探究。 其次,针对文体特点进行再探究。如针对高年级阅读占 比最大的小说,可以进一步思考何为小说。小说就是以 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自主阅读后如果仍从小说“三要素” 入手,那么无论是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是多么深入人 心的人物,都会因为固定阅读思维的限制而使学生对阅 读不感兴趣或是阅读的能力停滞不前。所以,需要把交 流分享的重心移至体悟社会生活层面,叩问阅读之后内 心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每一次整本 书阅读的交流与展示,但至少我们要给予他们交流分享 的机会。记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说过:“你有一 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 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 就有两个思想。”阅读需要这样的思维碰撞与摩擦,火花 才能乍现,阅读热情才会持续。所以,借助小组合作的方 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交流自己独特的阅读感 悟。在这个基础上,对共鸣或争议之处进行探究,思维的 差异将成为最大的资源,多维度的对话是进一步的刺激, 批判的反馈能生成更有创新、更辩证的见解。碰撞与共 振,互动与共生,思维导图也将在这基础上更有条理、更 为成熟的即时展示小组的进一步阅读。

3. 回味再读:在共鸣与反思中再次重温经典

好书不厌百回读。经典的书籍经过历史的磨砺、风 雨的洗涤,更加值得学生反复阅读。对同一本书,听取了 同伴的解读后再读,或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年龄段阅 读,会有不同的阅读收获。叶圣陶先生说:“书是读懂的, 而不是教师讲懂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反思,不应灌 输式地教学生,而应启发式地引导学生重温,当我们由扶 到放,给予学生更大的阅读空间,相信在这个自主阅读的 过程中,学生能够沉静下来,听见来自心底的声音,寻找 那份因重温而来的豁然开朗或情感共鸣。

当经历了整本书的自主阅读,学生能梳理情节,感知 人物;课堂交流,学生能择一共鸣处进行深入探究。课 堂对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的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学 生就能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形成更多的问题、感触和灵 感,这是回味和再读的不竭动力。当学生满载而归,又萌 生了新的疑惑,那是又一次深度学习的开始。重又翻开 经典,借思维导图这一抓手,学生能具化、细化、可视化思 维,用更广阔的视角来感悟和剖析,从而增加其生命的厚 度。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在学生整本 书的阅读和再读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微妙地变化着。

阅读不能只停留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和只局限于书 中的某一层面,教师要基于对素养的追求,拥有“多元” 意识,从而启发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站在更高的起点,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与文本、作者、读者进行多 元对话,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阅读体验,不断提升思 维能力与思维品质,为语文素养的提升输送源源不断的 活水。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思维导图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