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教育不能矫枉过正
2021-08-05张慧
张慧
情景:周末,我们带着轱辘逛商场。路过玩具区,我们给轱辘买了一辆玩具轿车,又给家里的妹妹买了一辆玩具警车。轱辘拿着两辆玩具车,满足地咧着嘴笑。这时,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轱辘手里的玩具车,小声地问是否可以给他一辆。轱辘二话没说,爽快地把警车送给了他。小男孩的家长看到后,想让他把警车还给轱辘,可是小男孩不愿意还,轱辘也不愿意收回。我们站在旁边,尴尬地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只好笑笑,默许了他的行为。
分析:孩子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自己的东西第一反应都是不愿意分享的。然而,家长过度的分享教育,可能导致孩子分享界限模糊,因此有些孩子就会表现得过度“大方”。随着二孩家庭的增多,家长们越来越关心孩子是否愿意分享,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却很少提及分享的界限。孩子所表现出的异常大方的行为,其实是归属意识与界限感的缺失。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孩子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孩子愿意分享是值得肯定的,但什么时候分享、和谁分享、怎么分享需要成人正确引导。
什么时候分享
对家长来说,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家里来了小伙伴而引发的玩具争夺战。客人看上了小主人的玩具,但小主人不愿意分享。这时,有的家长循循善诱,哄骗孩子主动分享。有的家长简单粗暴,强迫孩子分享。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分享?我們应该如何教孩子分享?分享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家长要抓住契机引导孩子分享。
家里来了小客人,是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的好时机。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孩子在“当我手里有很多玩具,别人手里没有玩具,但他们又非常想玩”的时候分享。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对自己物品的保护意识很强,当他和小客人不熟悉时,可能并不乐意分享。这时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马上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而是应当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了解背后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例如,孩子因为之前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不被珍惜而不愿意分享,家长可以帮孩子一起表达,让小客人注意爱护玩具。
和谁分享
家里来的客人,我可以和他分享
家里来的客人一般都是家长的朋友,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分享。然而,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朋友并不是自己的朋友。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学会分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责备或强迫孩子去分享,只会让孩子对家长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更加不愿意分享了。所以,家长应当耐心地引导,而不是使用强制性手段。在要求孩子分享之前,家长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让他们一起玩耍,从而建立起一定的友谊。如此,分享才会逐渐被孩子接受。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我可以和他分享
幼儿园里的小伙伴是朝夕相处的朋友,可以与他们分享。然而,每一个不愿分享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有的孩子因为其他小朋友没有分享,有的孩子因为玩具还没有玩够……因此,在要求孩子分享的同时,应当明确分享规则。一是平等分享。可以让孩子通过情感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建立起平等分享的意识。二是共同分享。可以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共同使用分享物,教孩子一定的协商技巧。三是轮流分享。可以引导孩子将分享物轮换使用。轮流分享规则的建立,可以帮助孩子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
陌生人可以分享,但最好有一定的交往基础
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会和不太熟悉的小朋友随意分享玩具,甚至把玩具赠予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告诉孩子,真正可以彼此分享的朋友是需要有一定交往基础的。通过交往,我们才可以决定是否可以和对方成为朋友,从而决定是否可以进行分享。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向孩子强调不分彼此的分享,分享一定要有度。
分享不同于赠予
由于孩子年龄小,分不清分享与赠予的差别,常常会把分享等同于赠予。例如,有的孩子会把别人分享的玩具带回家,当做自己的东西。再如,有的孩子会把自己的东西随意送给别人,误以为这是分享。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孩子,分享是大家一起玩,而不是把自己的东西随便送给别人,更不是把别人分享的东西据为己有。每个小朋友都应当把自己的东西保管好。此外,家里的玩具是爸爸妈妈买来的,他们对玩具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和决定权,孩子在决定把玩具赠予他人时,应当同爸爸妈妈商量并取得他们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