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编写者意图
2021-08-05张昕轶
张昕轶
1概述
數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被大家重视和探讨、研究,但依然是学生觉得比较难的一门学科,如何让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有目标有实效,我认为,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编写者意图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而且是在备课环节就应该重点研究的一步。
我们知道,新授课要有慢慢消化的过程,不能盲目地拔高,要以教材为主,要吃透教材,不盲目地增加偏、难、怪题,回归教材。但如何去吃透教材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新课标》上明确地写道:“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那我们的教材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的呢?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为例,章前语用故事的形式呈现,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尝试求解的过程中引出新学习的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看到章前图的时候,会主动去思考去求解,当然会遇到解不出来的情况,在老师上新课的时候,带着问题去接受新知,这样就很好地促进和尊重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是要了解每一章的章前图的,并且也要和备正文一样,要对学生的学习有预设,而且要对教材和学生预留的问题进一步解答。
其次,《新课标》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一节“轴对称现象”,教材先给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这样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之外,还让学生体会了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这就体现出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学生心中种下轴对称图形的影子后,教材才给出轴对称的定义和对称轴的定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和总结,再用课本的定义去规范。有了定义的基础后,课本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次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动手操作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和理解。教材还强调,教师不要省略这个动手活动,而是鼓励所有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活动的乐趣。我想,在教材设计过程中,应该也考虑到动手环节的设计对于学困生来说,更加直观也更加有意思,大大地增加了这一类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以我们的教材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都没有把知识直接搬出来,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北师大》七年级下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的设计就通过测量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接着归纳平行线的性质,再到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最后落到实际运用上,解释了光的反射现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材使用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共同交替使用,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理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数形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教材中把这一思想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在学习乘法公式的时候,教材设计了每个公式的几何背景的表述。通过拼图游戏,给出了几何解释,目的是使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直观认识,发展几何直观。同时,把一个纯代数的部分与几何图形联系上,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相关性。
所以我们要解读教材的各个设计环节:情景引入是现在教材的常用模式,解读情景,领会情景的创设意图,学会把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这样做,就可以把教材读活,可把课上得浅显易懂。我们要解读提示语,领悟提示语的思想方法,在课堂上也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对提示语的学习。解读例题,明确例题的教学价值,变式例题可以让学生学一题会一类,不断在变的过程中得以提升。解读习题,揣摩习题的编排用意,合理有效地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哪些是当堂习题,哪些是归纳总结习题,还要补充一下相对应的练习,预设学生的易错点,在教材的基础上扩展延伸。
2结束语
让学生有效学习是老师们一直希望达到的目标,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深入研读教材中的每一幅主题图、每一句提示语、每一个情景、每一道例题、甚至每一个练习题。对教材进行全面、准确、系统、独特的解读,才能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吃透教材精神,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到教材与学生学习的有效结合点,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促进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