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儿童的摆渡人
2021-08-05周轶一
◆摘 要: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坚持顺应自然的教育,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做儿童的摆渡人。
◆关键词:关教育;走近儿童;走进儿童
一、走近儿童
(一)走近儿童——顺应自然的教育
卢梭曾指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从上述语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卢梭“把儿童当作儿童看而不是成人看”的儿童教育观点的核心,体现出卢梭尊重儿童、鼓励自然天性发展的理论。“把儿童当成儿童看”首要的是必须认识到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既包括其与成人不同的需要,也包括独特的精神生活。关注儿童的快乐和幸福,就是要摒除不顾儿童特点,不考虑儿童现实,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的行为,不能把自认为的幸福当成儿童的幸福。
譬如,在当今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成千上万的家长们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拼命要求自己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强迫儿童涉足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领域,这样的方式势必会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这不仅造成了家庭矛盾,更是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倘若成人们能够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去瞧一瞧,在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培养兴趣爱好,鼓励他们释放出自己的天性,才不失为一种真正适合儿童的良好的教育。因此,顺应自然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需施教。
(二)走近儿童——发现整体儿童
杜威在卢梭“儿童是自然人、自由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是兼具自然和社会属性的整体的人。他指出,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生活所带来的个人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那么这就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学校中分门别类的学科并非真正基于儿童自身的生长需要。现如今,在我国几乎所有儿童都接受着类似的教育模式,相同的学科知识,很少从儿童的整体性出发,充分考虑社会性和学科性相结合,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构建独树一帜的课程。
如此一来,近些年较为火热的校本课程值得关注。它不仅仅可以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师的能力,也可以为发展儿童的整体性提供帮助。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趣,涉及社会生活背景学科,开设实践性课程;这让儿童在自我兴趣、天生冲动的驱使下,既学习学科知识,又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有一篇《我选我》的习作,如果班级里改选班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为什么?你打算竞选什么......这时,教师就可以让有兴趣的、内心十分想竞选的学生上台说一说,通过亲身的、主动的实践体验,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对这一习作题目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二、走进儿童
(一)走进儿童——教师研究儿童的重要性
学者的儿童研究是为了发现儿童成长的一般性规律,解释儿童成长阶段中的普遍现象规律等;然而,真正了解儿童需要的,教师的研究比学者的儿童研究更重要,因为教师与儿童有更充分的接触机会,他们可以在学者研究的理论以及自身实践反思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性的观察和发现。通过持续、细致的观察研究,教师能与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搭建起心灵桥梁,并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习得经验,获得成长。诚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也是教師走进儿童内心世界、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令人担忧的是,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常常是缺席的。他们时常作为一些儿童心理学者知识的接受者和应用者,很少真正深入地反思和超越自身的状态。在阅读完第三章时,作者对教师该如何正确的研究有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也让我作为职前教师对未来跨入职业身涯中的一些做法有了更为深刻的启发。作为教师,应当以儿童个体或群体及其成长为核心,开展研究发现儿童的内在力量,创造儿童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内心,用心灵去感悟儿童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发自内心的儿童研究者,成就全新的自己。
(二)走进儿童——儿童的创造性
好奇心是人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愿望的体现,是一种强烈的认知需求,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儿童带着好奇心观察和审视世界,对待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也便造就了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创造能力。如此一来,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被保护,天生的创造力也值得被尊重和爱护,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拘束和限制,成人也应当帮助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广阔的空间中发展。比如,近些年乐高玩具在儿童这个群体中盛行,其中也会附带有图纸上的模型,有些家长便会和孩子一起按照图纸上的样式搭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很多时候孩子通过自己的想法构建出来的模型没有像图纸上那样美观,但是能将他们内心想法去变成现实的感觉是美好的。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保持了内心自由地体验,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更是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
此外,有研究者表明幼儿并没有存在太多能力上的不足,反而发现他们有令人惊讶的、非凡的能力,以及对表达和实践他们自己想法的无穷的欲望。这是从儿童天性的角度出发对儿童的探索,那么其实儿童的天性中就存在了创造性的元素。儿童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的自主探究者,愿意主动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欲望将自己新的想法、观点付诸于实践,诚然,这对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产生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要允许儿童自由地想像,允许他们产生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观念,如孩子的绘画中会出现 “红海洋”、“蓝太阳”、“五彩树”等,这是他们独特思维、丰富想像的体现,也应当予以鼓励并运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儿童的想像,如讲故事、童话叙述、朗诵诗歌、音乐、小制作等,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儿童的想像力,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
做儿童的摆渡人。
他们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的群体。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教师的儿童研究引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周轶一(2000.11—),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在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