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派河南坠子艺术特点浅谈

2021-08-05梁润珠徐婷

曲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唱腔曲艺

梁润珠 徐婷

程玉兰所创立的程派河南坠子,是在乔派坠子风靡曲坛的时候崛起津门的。乔清秀自 1929 年以一曲《玉堂春》走红津门,到30年代中期,已经成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她所创立的乔派坠子也成为河南坠子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程玉兰特立独行,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演唱风格,打动了天津观众,成为一代河南坠子名家,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程玉兰(1907—1968),河南人。自幼学习河南坠子,1934年,步入津门,开始以说唱中长篇坠子书维持生计。当她发现天津人更喜欢短段时,便专攻短段。她的演唱即程派河南坠子有着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大口坠子”,朴实豪放

一些同行与观众有时把程派河南坠子称为“大口坠子”。一提起“大口”,大家立刻联想起在天津红得发紫的“大口落子”。形成于“野台子”的大口莲花落,演员唱起来高门大嗓,气力十足,歌声灌滿整个园子,让粗犷、豪爽、喜欢热闹、喜欢高腔的天津观众觉着十分过瘾。程派坠子多少具有与其相似之处。程玉兰音域宽广,能做到高腔自如,低腔婉转。特别是她的高音,明亮挺拔,穿透力很强,声音特别打远儿。在这方面,有着与乔清秀完全不同的特色。乔清秀的声音十分甜美动人,但她的音域不如程玉兰宽,高音不如程玉兰明亮,她的声音最美的部分就是中音和低音。因而,她扬长避短,除在开始演唱时曲调较高外,大多在平腔上做文章,丰富、变化板式,将平腔与垛句有机地结合起来,借鉴、吸收兄弟曲种、戏曲和流行歌曲,从而给人一种俏丽的感觉。因此,人们又称“乔派”坠子为“俏口坠子”。程玉兰则充分发挥自己嗓音宽、厚、亮的特色,大腔大调,板起板落。正是这种大腔大调、板起板落的结合,使“程派”坠子的气势十分磅礴,因而人们听程玉兰演唱时往往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程派河南坠子被称为“大口坠子”,还与它源于河南坠子西路调有关。河南坠子西路调是河南土生土长的地方曲艺。它从河南曲剧、豫剧等河南地方戏曲中吸收了不少营养。一般说来,河南的地方戏曲、曲艺大多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西路调以及由西路调发展而来的程派河南坠子,自然不会例外。在“豪放”这一点上,它与“大口落子”有着相通之处。风靡一时的乔派坠子则不同,它主要形成于天津,曲调与山东梨花大鼓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吸收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流行歌曲的韵律与曲调。加之乔清秀嗓音甜美,吐字轻盈,演出风趣,显得特别优美、俏皮。相形之下,更衬托出程派“大口坠子”的豪放和朴实。

二、原汁原味,既“艮”且新

乔清秀的演唱,在保持河南坠子主干音乐的基础上,使用了部分山东、北京、天津方音行腔。而程玉兰步入津门曲坛30多年,却始终乡音不改。纯正的河南腔,满口的河南音,声情并茂,犹如陈年老酒,味道醇厚而悠长。

不过,程玉兰的吐字发音与其他出生于河南的坠子演员也有所不同。同样一个字,经她唱出更有一种“艮”劲。正是这个“艮”劲,使唱腔更富于弹性和韧性。她演唱的《小黑驴》中有这么一句唱词:“小学生来至在大街以上”。“小学生”3个字突出了“程派”吐字“艮”的特点,使这3个字有立体感,仿佛让人看到一个扎着冲天小辫的学生从中州大地走来。因而每唱到此处,台下观众都会发出一种会心的笑声。程玉兰的“艮”劲既使人欣赏了河南坠子的原汁原味,又使人产生一种新鲜感。

程派坠子来源于传统的河南坠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坠子曲调。同任何一个流派的创立者一样,程玉兰也是一个创新者。改进后的程派坠子为什么依然给人“原汁原味”的感觉呢?这主要是因为程玉兰在唱腔改革上始终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因河南方音行腔。这就如同裁衣,衣服质地再好,样子再新颖,而穿在身上过大过小,都让人看着不舒服。程玉兰在唱腔改革上讲究 量体裁衣。适合我的,我用;不适合我的,这个腔再好听,我也不用。程玉兰学习、借鉴兄弟曲种行腔时的优点,融在自己的演唱中,使得曲调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大大增强。特别是她大胆地使用了“4”和“7”,这两个半音音阶与她声音中特有的苍凉感相结合,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听程派坠子,既会被其高亢、悲壮打动,同时也会为其苍凉、凄婉而落泪。

三、以情动人,以悲赢人

在天津的30多年,程玉兰演唱的曲目并不很多,经常演唱的唱段有《李三娘打水》《昭君出塞》《小寡妇上坟》《宝玉探病》《俞伯牙摔琴》《小黑驴》等。这些曲目除了《小黑驴》,都是描写人生悲剧的。程玉兰唱“悲”,在津门堪称一绝。

《小寡妇上坟》是程派坠子有代表性的曲目。这个节目描述的是一个年轻寡妇在清明节为死去的丈夫上坟的情景。程玉兰这个旧社会成长的鼓曲艺人,最知道封建时期妇女的痛苦与悲哀,特别是死去丈夫的妇女,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这段节目中,程玉兰不追求唱腔的华丽,从头至尾以一个“情”字贯穿。无论是以高腔宣泄人物的痛苦,还是用低腔揭示人物的无奈,都让观众的心随之震动。当她唱到“小佳人,不见新坟不落泪,见了新坟泪不干”时,一个“旱地拔葱”,扶摇直上,随后又缓缓落下。从行腔、润腔到声音控制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程玉兰不但善于借鉴姊妹艺术,而且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她发现华北一带很多妇女在祭奠亲人时总是把哭音拉长,在哭的时候又常常高一声、低一声地诉说亲人的好处。她对这些哭腔进行了艺术加工,糅进《小寡妇上坟》的唱腔中,采用了一腔一叹、两腔一悲的唱法,听起来如泣如诉,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由于这种唱法距离观众生活特别近,因而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昭君出塞》是程玉兰的又一力作。这个曲目的唱词比较文雅。梅花大鼓在唱,其他河南坠子演员比如乔清秀也在演唱。但程玉兰唱来独具魅力。她大胆吸收了河南曲剧的唱腔,同时通过声音强弱、抑扬的对比,让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使观众产生了一种闻其声似见其人的感觉。唱词中有这样4组句子:

在南朝,夜晚间住宿在皇宫院,

来到塞北,在那牛皮宅帐内把身容。

在南朝,美翠珠冠头上戴,

来到塞北,头戴卧兔斜插两根雉鸡翎。

在南朝,吃的是珍馐与美味,

来到塞北,吃了些牛羊二肉又膻又腥。

在南朝,身穿日月龙凤袄,

来到塞北,老羊皮皮袄俺当作斗篷。

从乐谱上看,程玉兰同其他坠子演员的演唱无大区别,但经她一唱,却几无相同之处。奥妙全在她独有的润腔和韵味上。比如当唱到“膻”和“腥”这两个字时,她充分发挥自己吐字上的特点,不但把南朝、塞北在衣、食、住、行诸方面的不同生活习惯进行了强调,而且把王昭君的无奈、失落和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演唱这个节目时虽然不像演唱《小寡妇上坟》那样大起大落,大悲大恸,但却由于感情真切,旋律舒展,曲调哀婉,也使这个节目成为曲艺舞台不可多得的佳作。

程玉兰对悲剧性唱段特别擅长,同时对一些内容明快的曲艺节目也唱得十分精彩,比如《小黑驴》。这个唱段句子短,节奏快,演唱它需要有深厚的功力。程玉兰演唱这个节目的垛句时,四百多句不但字字清晰,一气呵成,而且由慢而快,层层递进, 让观众在陶醉于曲情的同时,也欣赏到了高超的演唱技巧。这充分显示了程派坠子的多姿多彩。

人们的审美需求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程派坠子的朴实豪放,还是乔派坠子的俏丽活泼,都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今天,我们研究程派坠子的特点,就是为了更好地振兴曲艺事业,提高新一代鼓曲演员的演唱水平,促进鼓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唱腔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话说大秦腔和秦腔舞台美术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芗剧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