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果产业发展70年
2021-08-05柏德玟周慧芬
柏德玟,周慧芬,姚 莹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0020)
浙江水果种植始于春秋时期[1],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水果生产立足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水果,积极打造精品果业,面积、产量成倍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富了果农,绿了生态。
1 浙江水果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响应“果树面向山地发展,不与粮、棉争地”号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果树生产得以恢复性发展。改革开放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利用荒山、丘陵、海涂以及宅旁空地发展水果生产,逐步形成集中成片的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后,水果生产从单纯追求产量向注重果品质量转变,先后开展“一优两高”、优质名牌工程、优化改造工程建设。2001年首次举办“全省精品水果展示展销会”,宣传展示名优果品,促进产销对接。2003年编制出台《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2],确定在比较优势地区优先发展柑桔、杨梅、梨等特色优势产品。随后相继开展全省“十大杨梅”“十大名梨”“十大柑桔”等名牌产品评选,树立品牌标杆。2006年提出浙江精品果业发展思路,以“打造精品果业”为目标,突出“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果品质量”,着眼于优化提高,呈现了有序发展、转型升级的态势。2009年省政府拨出1.6亿元专款实施“浙江水果产业提升”项目;同时以柑桔、桃、梨为重点开展“全国标准果园创建”活动。2014年创新农科教科研推广新模式,集省市县企、科教推广各界果业精英于一体,成立浙江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果品团队,合力实施品种、技术革新团队项目。2018年开展种植业“五园创建”,积极创建“精品果园”省级示范基地;以柑桔、杨梅、枇杷、梨、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为重点,实施农业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不断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商品精品化。2019年,全省果园面积32.15万hm2,水果产量460.4万t,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相比,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29倍和60倍;2019年水果产值177.6亿元,比1980年增长295倍(见表1、表2、图1)。水果产业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辉发挥了巨大作用。
图1 1952—2018年浙江省水果生产情况
表1 1952—2019年浙江省果园面积、产量与产值
表2 2019年浙江省果园面积、产量、产值及占比情况
2 主要水果发展历程
2.1 柑桔
柑桔是浙江省传统水果和优势水果。1949年全省柑桔栽培面积0.26万hm2,产量1.63万t。新中国成立后,柑桔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50年产量恢复到2.85万t。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省柑桔栽培面积2万hm2,产量6.78万t;改革开放以后,柑桔生产迅猛发展,1985年栽培面积达7.41万hm2,1995年达13.51万hm2,1996年达13.83万hm2,创历史新高。随着全国柑桔生产规模持续猛增,柑桔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比较效益下降,浙江省柑桔生产转向“提质增效”[3],持续下调中熟温州蜜柑栽培面积,到2019年全省柑桔栽培面积8.86万hm2,比面积鼎盛之年1996年调减35.9%。全省柑桔产量屡创新高,1985年28.54万t,1987年超过50万t(54.91万t),1991年突破100万t(106.42万t),1997年突破200万t(210.51万t),2008年达到238.36万t,创历史新高,随后保持在180万~200万t,2019年产量183.4万t,产值45.68亿元(见表3),面积、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33倍和111倍。2019年柑桔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水果的27.5%、39.8%、25.7%,分列全省水果第2、1、2位。
表3 1949—2019年浙江省柑桔种植面积、产量与产值
柑桔主栽品种温州蜜柑占柑桔面积的50.6%(其中早熟、特早熟温州蜜柑占60%,中晚熟温州蜜柑占40%),椪柑占19.2%,胡柚、红美人、甜桔柚等杂柑占16.3%(其中胡柚占5成,红美人占2.5成),玉环柚、苍南四季柚等柚类占4.6%,甜橙仅占1.7%。
全省80多个县(区、市)有柑桔经济生产,其中年产量在1万t以上的有32个,5万t以上的11个,10万t以上的6个。以临海市柑桔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分别为1.16 万hm2、26.25万t,分别占全省柑桔面积、产量的13.1%、14.3%;占全省柑桔面积5%以上的,还有常山县、象山县、衢江区、柯城区、淳安县等地;占全省柑桔产量5%以上的,还有柯城区、常山县、衢江区、象山县、建德市等地。
以面积计,全省柑桔集中产区有台州(2.53万hm2,占28.6%)、衢州(2.17万hm2,占24.5%)、宁波(1.07万hm2,占12%)、丽水(0.75万hm2,占8.5%)、温州(0.75万hm2,占8.4%)、杭州(0.68万hm2,占7.6%)和金华(0.48万hm2,占5.4%)等市,7市合计占95%;以产量计,集中产区有衢州(51.52万t,占28.1%)、台州(49.65万t,占27.1%)、宁波(26.0万t,占14.2%)、杭州(18.78万t,占10.2%)和温州(11.53万t,占6.3%)等市,5市产量合计占85.9%。其中台州、衢州两市的柑桔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3.1%和55.2%,集约化程度极显著。
柑桔以国内鲜销为主,出口鲜柑桔占当年柑桔产量的3%~5%[4];加工柑桔不足地产原料的10%,产品主要为糖水桔瓣罐头,年产桔瓣罐头20多万t,占全国成品桔瓣罐头60%以上。
柑桔除枳外,都是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怕冻。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出现较严重冻害天气,1976年冬春、1991年冬、1999年冬浙江柑桔产区先后遭低温侵袭,当(次)年柑桔产量锐减,如1992年全省柑桔产量仅73.85万t,比上年106.42万t减少30.6%,2000年97.19万t,比上年212.01万t减少54.2%。
2.2 杨梅
“世界杨梅出中国,中国杨梅数浙江”。浙江是杨梅的原产地,面积、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一,品种及生产技术全球领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魁杨梅、荸荠种杨梅等优良品种不断扩种推广,矮化栽培、早结丰产等生产技术革新,特别是 2000年以后,逐步解决了大小年结果问题,以及近年来创新避雨栽培生产方式,破解长途运输销售难题,生产屡创新高,果品质量、生产效益不断提高。1984年全省杨梅种植面积1.51万hm2,产量3.32万t,2000年发展到3.86万hm2,13.17万t,2010年达8.36万hm2,44.59万t,2019年达到8.88万hm2,61.84万t,产值达46.38亿元(见表4),面积、产量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增长58倍和68倍。2019年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水果的27.6%、13.4%、26.1%,分列全省水果的第1、3、1位。
表4 1952—2019年浙江省杨梅种植面积、产量与产值
主栽品种东魁杨梅占杨梅面积的51.9%,荸荠种杨梅占26.2%,以及同为全国四大良种的丁岙杨梅占3.5%、晚稻杨梅占2.9%。
全省70多个县(区、市)有杨梅经济生产,其中年产量在5 000 t以上的有25个,1万t以上的18个,5万t以上的3个。以仙居县杨梅面积最大,达0.86 万hm2,占全省杨梅面积的9.7%。占全省杨梅面积5%以上的,还有临海市、永嘉县、慈溪市、余姚市、青田县等地;以临海市杨梅产量最高,达7.37万t,占全省杨梅产量的11.9%,占全省杨梅产量5%以上的,还有仙居县、余姚市、慈溪市、黄岩区和永嘉县等地。
以面积计,浙江杨梅集中产区有台州(2.44万hm2,占27.5%)、温州(2.23万hm2,占25.2%)、宁波(1.78万hm2,占20.0%)、丽水(0.80万hm2,占9.0%)、金华(0.51万hm2,占5.8%)等市,5市合计占87.5%;以产量计,集中产区有台州(21.42万t,占34.6%)、宁波(14.57万t,占23.6%)、温州(12.41万t,占20.1%)、金华(3.90万t,占6.3%)、丽水(3.47万t,占5.6%)等市,5市产量合计占90.2%,其中台州、宁波、温州3市的杨梅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2.7%和78.3%,集约化程度显著。
2.3 葡萄
葡萄是浙江省新兴水果,近年来得益于品种和生产技术优化,发展迅猛,后来居上。浙江栽培葡萄虽已有700多年历史,宋《嘉泰志》记载:“会稽有浆水、玛瑙二种;虞邑有紫葡萄、水晶二种”,由于品种多为北方引入的欧洲种,不太适合南方露地栽培,故长期以来葡萄仅停留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1]。1978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约30 hm2,1983年约200 hm2。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等单位从国内外引入多个抗病、耐湿的鲜食葡萄品种试种,从中筛选出巨峰葡萄,从而开创了浙江葡萄生产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末,金华市引入果粒特大的日本藤稔葡萄试种取得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果农生产积极性。1985年全省葡萄栽培面积0.07万hm2、年产量0.2万t,分别占当时全省水果的0.56%和0.45%,属零星发展品种,1990年为0.22万hm2、2.23万t,2000年达到0.51万hm2、11.46万t,2010年增至2.00万hm2、产量42.59万t,2019年3.27万hm2、76.95万t,栽培面积、年产量屡创新高,比1985年增长46倍和383倍。2019年葡萄栽培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水果栽培面积、产量、产值的10.2%、16.7%、17.8%,分别列第3、2、3位,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主栽品种巨峰占葡萄种植面积的35.4%,藤稔占11.6%,夏黑占8.4%,鄞红占6.4%,醉金香占5.3%。
葡萄产区遍布全省80多个县(区、市),其中年产量在5 000 t以上的有29个,1万t以上的19个,5万t以上的4个。以慈溪市的葡萄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分别为0.37万 hm2、9.22万t,分别占全省葡萄面积、产量的11.3%、12.0%,占全省葡萄面积5%以上的,还有温岭市、浦江县和长兴县等地;占全省葡萄产量5%以上的,还有浦江县、温岭市、长兴县、上虞区和南湖区等地。
以面积计,集中产区有宁波(0.67万hm2,占20.4%)、嘉兴(0.63万hm2,占19.1%)、台州(0.59万hm2,占17.9%)、金华(0.50万hm2,占15.3%)、湖州(0.28万hm2,占8.5%)和绍兴(0.25万hm2,占7.5%)等市,6市合计占88.7%;以产量计,集中产区有宁波(17.39万t,占22.6%)、嘉兴(16.48万t,占21.4%)、金华(12.34万t,占16.0%)、台州(10.82万t,占14.1%)、绍兴(6.73万t,占8.7%)和湖州(6.22万t,占8.1%)等市,6市合计占90.9%;其中,宁波、嘉兴、金华和台州4市葡萄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2.7%和74.1%,集约化程度较显著。
2.4 桃
新中国建立初期,桃在全省分布虽广,但栽培面积不大,产量不多。据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食品公司业务科统计,1952年全省桃栽培面积0.1万hm2,年产量0.64万t。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上升,1973年全省桃栽培面积0.66万hm2,年产量3.7l万t,成为全国南方桃主产区之一。同时,为突破白肉桃不适宜贮运、加工,解决桃加工原料,1965年成立了全省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三结合的罐桃品种选育协作组,20世纪70年代起相继引入黄肉桃加工专用品种试种获得成功,1988年全省11个食品罐头厂不完全统计,加工黄桃罐头0.97万t,居全国首位。
在罐桃生产推动下,1985年后全省桃进入快速发展期,5年发展2.35万hm2,年递增37.9%,至1989年全省桃栽培面积2.94万hm2,年产量9.95万t,其中黄桃栽培面积1.46万hm2(占桃面积的49.9%),年产量4.7万t(占桃产量的47.2%),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此时的桃生产达到颠峰状态。然而,由于7月上旬成熟的黄桃品种面积过大,1989年黄桃丰收,采收期集中,加上当年黄桃罐头制品滞销,食品厂缩减加工数量,以致部分县(市)黄桃鲜果“过剩”,桃果堆积腐烂,或被桃农倒入江河,导致出现砍伐黄桃树,以后连续十余年黄桃生产不断萎缩,到2000年全省黄桃栽培面积仅剩0.26万hm2,比1989年下降82.2%。进入新世纪,桃栽培逐年回升,2015年恢复到1989年水平,2019年增加到3.12万hm2、47.75万t,产值14.8亿元,均创历史新高,面积、产量比1952年增长30倍和73倍,其中黄桃各占1/3,黄桃面积已恢复到1989年的2/3,黄桃产量则比1989年增长近2倍。2019年桃栽培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水果栽培面积、产量、产值的9.7%、10.4%和8.3%,均列第4位。
主栽品种中水蜜桃与黄桃比例7∶3,其中湖景蜜露占26.8%,玉露占11.3%,油桃、蟠桃、油蟠桃也成为各地新宠。
桃产区遍布全省80多个县(区、市),其中年产量在5 000 t以上的有26个,1万t以上的16个,3万t以上的3个。以奉化区桃面积最大,为0.26万 hm2,占全省桃面积的8.4%,占全省桃面积5%以上的,还有莲都区;以莲都区产量最高,为4.46万t,占全省桃产量的9.3%,占全省桃产量5%以上的,还有奉化区、富阳区、嵊州市等地。
以面积计,集中产区有丽水(0.53万hm2,占16.9%)、宁波(0.51万hm2,占16.4%)、杭州(0.43万hm2,占13.8%)、台州(0.41万hm2,占13.0%)、绍兴(0.36万hm2,占11.5%)和金华(0.34万hm2,占10.8%)等市,6市合计占82.4%;以产量计,集中产区有杭州(7.86万t,占16.5%)、丽水(7.84万t,占16.4%)、宁波(7.05万t,占14.8%)、绍兴(6.54万t,占13.7)、台州(5.44万t,占11.4%)和嘉兴(4.97万t,占10.4%)等市,6市产量合计占83.1%。产区分布较为均衡。
2.5 梨
据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食品公司业务科不完全统计,1952年全省梨栽培面积0.19万hm2,年产量0.66万t。20世纪70年代以后栽培面积开始增长,直到1997年面积在0.7万~0.9万hm2徘徊,1998年突破1万hm2,2002年突破2万hm2,2007年达27 932 hm2,创历史新高,2008年以后持续回落,到2019年面积2.03万hm2。1971年梨产量1.67万t,到1995年产量在2万~4万t波动,1996年超过5万t,1999年超过10万t,进入新世纪产量增速加快,2014年达到40.64万t,创历史新高,近年维持在38万t左右,2019年为38.09万t,产值14.47亿元,面积、产量比1952年增长10倍和57倍。2019年梨栽培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水果栽培面积、产量、产值的6.3%、8.3%、8.2%,均列第5位,是全省主栽水果之一,浙江省也是全国砂梨主产区之一。
主栽品种翠冠梨的种植面积有1.6万hm2,占梨栽培面积的59.7%,翠玉占近5%,黄花梨、清香也占有一定份额。
梨产区遍布全省80多个县(区、市),其中年产量在5 000 t以上的24个,1 万t以上的14个,3 万t以上的1个。以桐庐县梨面积最大,为0.11万hm2,占全省梨面积的5.6%,余杭、慈溪、海宁、松阳等地梨面积占全省梨面积的4.0%~4.3%;以慈溪产量最高,为3.09万t,占全省梨产量的8.1%。占全省梨产量5%以上的,还有秀州区、海宁市、桐庐县和余姚市等地。
以面积计,集中产区有杭州(0.39万hm2,占19.4%)、金华(0.31万hm2,占15.4%)、丽水(0.28万hm2,占13.8%)、宁波(0.27万hm2,占13.1%)、台州(0.21万hm2,占10.6%)和嘉兴(0.2万hm2,占10.0%),6市合计占82.3%;以产量计,集中产区有宁波(7.41万t,占19.5%)、嘉兴(7.30万t,占19.2%)、杭州(6.77万t,占17.8%)、金华(5.57万t,占14.6%)、绍兴(2.94万t,占7.7%)和台州(2.81万t,占7.4%)等市,6市合计占86.1%,产区分布较为均衡。
3 主要措施与经验
3.1 调整优化品种布局,区域格局逐步形成
果品结构不断优化,在柑桔园面积调减的同时,效益较好的杨梅、葡萄、梨、桃等水果全面发展;中晚熟温州蜜柑比例不断下降,早熟、特早熟温州蜜柑、杂柑等比例逐步提高。与1996年相比,2019年柑桔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缩减29.6个百分点,同时杨梅面积提高14.4个百分点,葡萄提高8.4个百分点,桃、梨各提高2.7个百分点,枇杷提高0.7个百分点。产业布局有所优化,培育形成了临海、黄岩、衢州的柑桔,玉环文旦,常山胡柚,仙居、黄岩、余姚、慈溪、青田、兰溪、温州的杨梅,奉化、丽水、嘉兴的水蜜桃,慈溪、桐庐、松阳的梨,黄岩枇杷,慈溪、温岭、嘉兴、金华的葡萄等众多特色果品。目前全省果园面积6 666.67 hm2(10万亩)以上的县有14个,66.67 hm2(千亩)以上的乡(镇)866个。
3.2 普及应用先进技术,品牌建设日趋重视
围绕精品生产,全省大力推广柑桔优化改造、杨梅矮化栽培及早结丰产、葡萄设施栽培、杨梅、枇杷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完熟栽培、果品产后贮运、果品机械化选果、无公害生产等先进技术。2018年全省推广以葡萄为主的设施果树栽培面积达4.4万hm2,其中葡萄设施栽培2.73万hm2,推广柑桔、梨等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795台,柑桔机械选果率达30%以上。重视品牌建设,相继开展了浙江省“十大名牌柑桔”“十大精品杨梅”“十大名梨”“十佳柑桔”“十佳杨梅”“十佳葡萄”“十佳桃”“十佳梨”的评选,整合优势、培育区域品牌,水果品牌产品荣获浙江名牌、浙江著名商标称号的不胜枚数,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3.3 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产业功能不断拓展
水果产业三产联动、齐头并进。2002年,浙江省建立了第一家省级水果产业协会——浙江省柑桔产业协会,此后,杨梅(蓝莓)、梨、葡萄、果品流通等省级水果产业协会相继成立。为做大做强协会,2018年柑桔、杨梅(蓝莓)、梨、葡萄等4个产业协会联合成立浙江省水果产业协会。培育了一批从事水果生产、加工、流通的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现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 864家。全省拥有水果加工厂361个,年加工水果48.78万t,年出口桔瓣罐头20万t左右,居全国之首。广泛开展精品水果展示、推介、六月杨梅红采摘黄金周等活动,水果采摘观光游成为新热点,水果产业功能得到拓展。
3.4 加强项目支持,提升产业水平
重规划、强扶持。2009年省政府从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1.6亿元,对全省55个水果生产县重点扶持实施“水果产业提升项目”,围绕 “打造浙江精品果业”的目标,遵循做大做强特色优势果品的思路,重点建设浙东南沿海精品水果产业带、浙中北特色小水果产业带、浙西(中)优势水果产业带,通过建立精品水果核心基地、大棚设施、保鲜冷库,推广柑桔、梨等果品自动选果分级机、冷藏运输车、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设备,以全面提升柑桔品质,拓展杨梅等水果产业功能,提升葡萄、梨等生产基地设施水平;提高果品采后分级、保鲜贮运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全面提高果品质量,促进浙江水果产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