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共栖下的“海绵城市”理论运用趋势

2021-08-05杨霞彭谌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7期
关键词:植草海绵城市海绵

杨霞,彭谌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提出了LID技术,这是“低影响发展”的概念,再加上绿色基础设施理念(GI),以上三个概念奠定了“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 年10 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有效地促进了在中国建立海绵城市的进程。

2“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

2.1“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街道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街道设计主要体现在下凹式绿地的应用上,包括下凹分车绿带、生态树池、生物滞留池、植草沟等。现代城市街道设计中的人行道应设置生态树池,将独立的树池连接形成一个连续的海绵体,行道树种植可与植草沟相结合。分车绿化带宜采用下凹式绿化带,提升人行道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并增加路缘石开口,降低绿化带的高度,并将表面雨水径流引入绿化带。同时,在分车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生物滞留等设施。道路绿化设计中选择的植物品种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本土植物,提高成活率,降低养护成本。

2.2“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运用

2016年,云南省玉溪市成功入选中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例如东风广场是居民进行聚会休闲及娱乐的重要场地,原有广场铺装为非透水铺装,径流量大,排水设施不健全,休息类公共设施也不完善。广场景观较差,且无明显的功能,改造项目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生态滞留带、湿塘、地下蓄水池、使用多种生态透水铺装。改造后的广场体现着生态理念的创新,景观的提升改造重点在与低影响开发措施的融合上。

2.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运用

除了娱乐休闲,改善城市环境外,城市公园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还具有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并在干燥时释放水的功能[1]。通过建造四个系统建造公园海绵体:渗透系统、径流控制系统、污水拦截净化系统、雨水利用系统,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融合其中,形成相互作用的整体。例如玉溪两湖大瀑布公园各景观区域组成了海绵城市生态流域建设。以瀑布景观,荷花池塘,截污筐,阶梯式景观河流,大型下凹式绿地,人工截污湿地,生态调节沟,生态树池,植草沟,全彩色透水沥青停车场等设施组成。

3“海绵城市”理论运用的误区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当下的城市建设忽视了城市空间的生态性、景观性这样的综合功能,它也忽略了城市景观中反映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缺乏地方情感。各个城市重点都在把城市绿地当作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洪涝问题的“救命草”,趋同化和均质化的问题越来越凸显[2]。

3.1 机械式改造

在调查中发现,海绵城市建设下的城市绿地主要是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和植草沟,但所有绿地都在下沉。这样的城市绿地大大减弱了乔木与灌木的配置比例,转向以湿地或耐水湿的草本植物为主,无法形成群落,削弱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而城市的铺装设计与建设一律都选用透水性铺装,忽略了透水铺装孔隙大,容易被杂质堵塞,致使渗水效果下降。机械式改造和建设的结果还会增加建设成本,增大后期养护成本和养护难度,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无法实现均衡。

3.2 缺乏特色

在调查中发现城市绿地景观比较单一,植物品种选择较为常态化,缺乏各城市特色的乡土植物。因为城市绿地建设时要选择耐盐、耐淹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虽然现在相关类型的植物品种筛选及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但无法跟上如此快节奏又大面积的海绵城市建设,只能选择其他城市建设成功后的常见品种。另一方面,透水性铺装材料单一、色彩单一,大面积铺设时缺乏美感,很难达到城市空间地面的地域性特色。

4 多元共栖下的“海绵城市”理论运用

4.1 多元共栖理念的体现

城市设计需要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与感性思维相结合,从多个维度全面地考虑专业技术,社会文化内容的各个要素,从而生成“多元共栖”的时代主题。这种“多元性”指的是不同“背景”和“方法”中包含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共栖”是指设计所追求的存在和复合目标。对于现代城市设计而言,多元可被概括为文化多元、城乡多元、专业多元、呈现多元四个不同的层次。作为回应,“共栖”也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文化融合上的共栖、城市和乡村的共栖、新城和旧城的共栖、人与人之间的共栖关系等[3]。

4.2 多元共栖下的法国巴黎布洛涅-比杨古塔佩兹区生态街区案例借鉴

法国巴黎西南部城市布洛涅‐比杨古塔佩兹区(Boulogne‐Billancourt)的城市更新项目,已成为法国最大的生态区,是以“公园化城市”理念为指导的城市改造案例。市政道路设计成下凹绿地,种植耐涝的乡土植物,下铺渗透性强的碎石(见图1)。街道采用花园步道,建筑物和周边地区的雨水通过步道的收集渠收集,进入中央公园后净化排入河道。住宅屋顶及景观空间的雨水汇聚至每个住宅群的中心地带,再和道路雨水一起流进社区公园的下凹网络进行过滤净化,并最后进入蓄水盆地以储存用作公园灌溉,当超过承载量时溢出部分流入塞纳河。海绵社区的绿化景观布置有下沉的绿色空间,建筑物屋顶和难以在社区中渗透的雨水被引入下沉的绿色空间,然后将其进行下渗、净化、贮蓄等处理。

图1 法国巴黎布洛涅-比杨古塔佩兹区市政道路

研究和借鉴法国巴黎布洛涅‐比杨古塔佩兹区生态街区项目,是因为它在形成过程中,是在多种设计师的参与下产生的极具美感和特色的自然化公园城市社区,很大程度上是多元共栖的理念体现出来的。多元的本色反应在这里构建出了多种多样的震撼力,选择这里的生态街区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尝试在国内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这些方式,是设计师对自然环境进行多元共栖设计理念的最佳解答。

4.3 多元共栖下的“海绵城市”理论运用趋势探讨

4.3.1“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运用趋势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视察的时候首提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理念,至此开启了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培育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发展的新模式和探索之路。当下“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成都天府新区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都为下一步“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提出了新的方向。公园城市建设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重视绿色生态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中包含要建设一套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这都需要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基础及支撑。

4.3.2 基于地域资源的可持续运用趋势

“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也必然会牵扯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地域资源的可持续运用,保留和利用地域中有价值的物质元素,在维护地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与再生。注意生活方式的延续以及地域精神的再现,建立文化自信,为未来城市设计提供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

5 结语

今天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的理论要从情感需要、可持续性、地域文化中不断更新与壮大,把景观中的技术、自然生态、文脉和环境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使海绵化城市与自然、历史、文化得到完美的融合。在多元共栖理念下的现代“海绵城市”设计过程除了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特征,还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建设条件,全面利用、继承、改进和创新多种技术和路线,同时创造一个融入这片土地的现代城市景观。

猜你喜欢

植草海绵城市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生态植草沟对降雨径流污染物去除率试验分析
海绵是植物吗?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石家庄市滨水生态园植草沟建设与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堤防植草现状与管理问题分析
十六岁去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