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品种(组合)抗病性水平差异测定

2021-08-05裴卫华施竹凤毕云青杨佩文吴贵宏杨明英

西南农业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炭疽病白粉病抗性

裴卫华,施竹凤,王 会,毕云青,张 庆,杨佩文,吴贵宏,杨明英*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2. 丘北县温浏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丘北 663208;3.瑞丽海关综合技术中心,云南 瑞丽 678600)

【研究意义】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组合)进行种植及抗病性鉴定试验,筛选出具有抗病水平的辣椒品种(组合),为辣椒育种和生产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前人研究进展】辣椒(CapsicumannuumL.)是茄科辣椒属1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全球广泛种植。危害辣椒的真菌病害超过15种,因真菌病害造成的减产每年可达20 %~50 %[1-2]。其中主要真菌病害有:辣椒白粉病[Leveillulataurica(Lev.) Arn]主要危害辣椒叶片,影响辣椒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减产[3]。辣椒疫病是辣椒疫霉菌 (Phytophoracapsici) 导致的一种土传病害,发生危害比较严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的会导致绝收[4-5]。炭疽菌(Colletotrichumspp.)引起的炭疽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辣椒果实,造成采收前后果实的腐烂、减产从而造成经济损失[6]。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侵染辣椒产生花叶、环斑、坏死条斑或全株矮化等症[7];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引起辣椒短缩,叶片坏死,植株矮化、黄化明显,成熟果实黄化,伴有同心环或坏死条纹。病毒病对辣椒生产造成20 %~30 %减产[8]。【本研究切入点】辣椒由于种植面积大,病害发生普遍,病害综合防控措施及关键药剂施用技术的操作要求较高,田间措施又往往延后,造成辣椒病害难以控制和产量损失。因此,筛选和选用辣椒抗病性强的优质品种是预防和控制重要病害的有效途径[9-10]。【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针对不同辣椒品种和组合材料进行辣椒突出病害(疫病、白粉病、炭疽病、番茄斑萎病、黄瓜花叶病)的抗性水平差异测定试验,以期筛选出抗性强、品种优的品种和组合应用于生产种植或品种选育工作,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进程,为辣椒绿色栽培及优质产品生产提供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鉴定材料

鉴定材料共16个:艳椒465、艳椒435、红泰664、红泰668、渝椒13号、渝椒15号、1-1、2-1、3-1、4-1、5-1、6-1、7-1、小米辣(疫病和病毒病感病品种)、朝天椒(白粉病和炭疽病感病品种)、云干椒7号(抗病品种),每个品种(组合)设置空白对照。

1.2 种植材料

鉴定材料用650 cm×410 cm×155 cm栽培筐采用茄果类育苗基质进行种植,常规水肥管理,不施用农药。

1.3 辣椒疫病鉴定

1.3.1 鉴定菌株 采集晋宁县和文山县等地的田间辣椒疫病标样进行分离及菌株保存。

1.3.2 接种时间和方法 接种时间:播种后85 d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采用1.3.1中病原菌制备成的孢子悬浮液接种,其浓度为1×103~2×103个·mL-1,配制完成后放入4 ℃冰箱2 h后进行辣椒根茎及土表喷淋接种,接种后用大号透明保鲜袋罩好保湿48 h。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温度18~28 ℃,湿度65 %~90 %。

1.3.3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接种后3~5 d进行调查。鉴定依据: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11]。

1.3.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1所示,抗性评价标准:以病情指数(DI)为评价标准。免疫(I):DI=0.00;高抗(HR):0.0070.00。

表1 分级标准

1.4 辣椒白粉病鉴定

1.4.1 鉴定菌株 采集田间辣椒白粉病标样。

1.4.2 接种时间和方法 接种时间:播种后75 d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用白粉病孢子悬浮液(5×104个·mL-1)对辣椒茎叶喷雾、在植株间散放置辣椒白粉进行接种,设空白对照,接种后每天喷1次少量清水补充湿度。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温度18~28 ℃,湿度65 %~80 %。

1.4.3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接种后30 d进行调查。鉴定依据:辣椒抗白粉病室内鉴定技术规程[12]。

1.4.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2~3所示。

表2 分级标准

1.5 辣椒炭疽病鉴定

1.5.1 鉴定菌株 采集2~3地的田间辣椒炭疽病标样分离及菌株保存。

1.5.2 接种时间和方法 果实接种:采用成熟初期的辣椒果实,放置在底部有吸水纸的塑料盘加灭菌水后,采集成熟度一致的果实分品种整齐放置,每个品种接种果实在30~54个,每个果实接种备好的炭疽病菌块1~2块(直径0.5 cm),菌丝面贴紧辣椒,然后用保鲜膜密封保湿,放入光照培养箱里面培养。鉴定条件:光照培养箱,相对湿度70 %~90 %,温度18~26 ℃。

表3 抗性评价标准:以病情指数(DI)作为评价标准

1.5.3 调查时间和依据 调查时间:果实接种后10~20 d进行调查。鉴定依据:辣椒炭疽病室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13]。

1.5.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4所示,辣椒炭疽病抗性评价标准参见辣椒白粉病评价标准。

表4 分级标准

1.6 辣椒病毒病鉴定

1.6.1 鉴定菌株 田间采集辣椒斑萎病毒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标样低温保存带回接种。

1.6.2 缓冲液配制 接种缓冲液(0.03 mol·L-1磷酸缓冲液,3 mmol Na2SO3);KH2PO4(1.3473 g)+K2HPO4(4.5872 g)+Na2SO3(0.3781 g)+H2O(灭菌水);定容至300 mL(pH值7.4)后备用。

1.6.3 接种时间和方法 接种时间:播种后70 d部分叶片在部分植株自然发病基础上进行人工摩擦接种。接种方法:将病毒样本放入研钵中,加入接种的缓冲液研磨直到汁液溢出(即用即配);将辣椒植株生长顶部叶片的叶面洒少量金刚砂,用棉签或刷子蘸取少量病样汁液,在洒了少量金刚砂的叶面上轻轻反复摩擦3次,以磷酸缓冲液磨擦接种健康辣椒为空白对照。接种后35 min再喷施清水冲洗叶片。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温度18~29 ℃,相对湿度50 %~80 %。

1.6.4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接种后30 d进行调查。鉴定依据: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程[14]。

1.6.5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5~6所示。

表5 分级标准

表6 抗性评价标准:以病情指数(DI)作为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组合)对辣椒疫病的抗性测定

采用疫霉菌游动孢子悬浮液(1~2×103个·mL-1)喷淋接种辣椒根茎部及土表试验,接种后3~5 d调查,记载发病情况,计算出病情指数。

结果显示,各辣椒品种(组合)接种辣椒疫病菌后均可感染发病,品种(组合)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由图1可见,15个品种(组合)平均病株率在2.87 %~50.1 %,总平均17.12 %;平均病情指数在0.89~38.17,总平均8.5;而对照品种小米辣平均病株率86.88 %,平均病情指数56.46,云干椒7号平均病株率1.72 %,平均病情指数0.57。

表现高抗(HR)水平有艳椒465、艳椒435、红泰664、红泰668、渝椒13号、2-1、3-1、4-1、5-1和6-1;组合1-1表现抗病(R)水平;渝椒15号和7-1表现中抗(MR)水平。对照品种小米辣表现感病(S)水平,云干椒7号表现高抗(HR)水平。

2.2 不同品种(组合)对辣椒白粉病的抗性测定

采用白粉病孢子悬浮液(5×104个·mL-1)喷雾辣椒茎叶接种和病叶碎片植株间散放接种结合,接种后30 d进行调查发病情况,计算出病情指数。

结果显示,各辣椒品种(组合)接种辣椒白粉病菌后均有发病情况,发病程度普遍较高。由图2可见,15个品种(组合)平均病株率在14.76 %~93.83 %,总平均43.71 %;病情指数在4.68~51.09,总平均16.63。对照品种朝天椒平均病株率92.68 %,平均病情指数52.44,云干椒7号平均病株率16.8 %,平均病情指数6.8。

品种艳椒465、红泰664、红泰668、渝椒13号对白粉病均表现为高抗(HR)水平;品种艳椒435、渝椒15号、组合1-1、4-1、5-1和6-1对白粉病均表现为抗病(R)水平;组合3-1、7-1对白粉病均表现为中抗(MR)水平;组合2-1对白粉病均表现为高感(HS)水平;而对照品种朝天椒表现感病(S)水平,云干椒7号表现高抗(HR)水平。

2.3 不同品种(组合)果实对辣椒炭疽病的抗性测定

采集不同辣椒品种(组合)成熟期初期果实,进行每个辣椒果实接2个菌块,果实接种后10~20 d进行调查,分别记载果实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

结果显示,辣椒品种(组合)果实接种辣椒炭疽病菌后均有发病情况,发病程度普遍较高。由图3可见,15个品种(组合)平均病果率35 %~89.81 %,总平均60.5 %;病情指数11.3~26.07,总平均18.5。对照品种朝天椒平均病株率83.33 %、平均病情指数37.96,云干椒7号平均病株率34.29 %、平均病情指数9.52。

辣椒品种艳椒465、艳椒435、红泰664、红泰668、组合1-1、4-1和5-1对炭疽病均表现为抗病(R)水平;品种渝椒13号、渝椒15号、组合2-1、3-1、6-1和7-1对炭疽病均表现为中抗(MR)水平。对照品种朝天椒表现感病(S)水平,云干椒7号表现高抗(HR)水平。

表7 辣椒品种(组合)病毒病抗性鉴定结果

2.4 不同品种(组合)对辣椒病毒病抗性测定

鉴定试验棚内有辣椒、烟草、马铃薯和蔬菜等作物种植,有零星病毒病发生。通过采集田间新鲜病毒(花叶和斑萎)病样品冷藏带回室内并试纸测定后,用摩擦接种方法在辣椒植株生长顶部叶片接种。鉴定试验以自然发病及接种相结合(即在自然发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摩擦接种),接种后30 d调查发病情况。

结果显示,辣椒品种(组合)斑萎病毒病发生较普遍、发病率高,黄瓜花叶病发生较轻。斑萎病毒病平均病株率17.53 %~59.06 %,总平均34.3 %;病情指数在4.8~15.03,总平均10.0;黄瓜花叶病平均病株率3.27 %~22.92 %,总平均11.14 %;病情指数在0.36~4.04,总平均2.1。

辣椒品种(组合)中艳椒465、艳椒435、红泰668、渝椒13号、3-1、5-1和6-1对斑萎病毒病表现为高抗(HR)水平;红泰664、品种渝椒15号、1-1、2-1、4-1和7-1对斑萎病毒病表现为抗病(R)水平。

表8 不同辣椒品种综合抗感性水平

品种艳椒465、艳椒435、红泰664、红泰668、渝椒13号、渝椒15号、1-1、2-1、3-1、4-1、5-1、6-1和7-1对黄瓜花叶病毒病均表现为高抗((HR)水平。

2.5 辣椒品种(组合)综合抗病性水平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组合)病害进行人工接种鉴定试验,综合评价其抗感性水平。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组合)对不同病害的抗感性水平有一定差异。13个辣椒品种(组合)对白粉病除组合2-1外其余表现均为中抗以上水平;对疫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对炭疽病中抗以上水平;对花叶病毒病均表现为高抗水平,对斑萎病毒病表现为抗病以上水平。

3 讨 论

通过16个辣椒品种(组合)对疫病、白粉病、炭疽病、病毒病的抗病性测定,试验设置感病和抗病品种对照。试验均以自然发病与接种鉴定相结合来综合分析。

鉴定试验根据病害田间发生特点和病原菌特性,接种技术均采用本研究团队制定的地方标准和相关文献等,采用科学的接种方法和时间综合分析及评价。辣椒疫病采用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淋根茎部及土表接种;辣椒白粉病采用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和白粉病叶片散放接种相结合;辣椒炭疽病采用辣椒果实菌块接种;辣椒病毒病(黄瓜花叶病和斑萎病毒病)采用自然发病和接种液(新鲜病样+磷酸缓冲液)摩擦接种相结合。

根据多年经验,辣椒苗种植及病菌接种测定在60 d以内的辣椒苗对病害抗性较弱,感病性较高,不能真实反映品种间抗感性水平。因此该试验在辣椒苗生长85 d接种,在具有菌源和适宜发病条件情况下,大多数辣椒品种均有疫病的发生,但不同品种之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

病情指数高说明抗性水平低,其抗性高低顺序为红泰668(6.82)、艳椒465(7.93)、艳椒435(8.8)、红泰664(9.07)、5-1(10.21)、渝椒13号(11.09)、1-1(11.2)、4-1(12.32)、3-1(13.02)、6-1(14.11)、7-1(21.79)、渝椒15号(23.41)、2-1(24.61)。

通过不同接种方法观察和评价不同病害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品种(组合)的抗感性水平及差异性,其抗病性水平受种植年限、气候及农事操作关系密切,接种鉴定试验弥补了田间试验受条件限制造成鉴定结果不稳定的缺陷。

4 结 论

16个品种(组合)对辣椒4种病害的抗感性水平表现有一定差异,组合2-1对疫病表现高抗、斑萎病毒病表现抗病、炭疽病表现中抗、白粉病表现高感。渝椒15号和7-1对疫病表现中抗水平。

辣椒品种(组合)艳椒435、艳椒465、红泰664、红泰668的综合抗病性较强;其次是渝椒13号、1-1和3-1、4-1、5-1、6-1等综合抗病性中上水平;渝椒15号、2-1和7-1综合抗病性水平一般。中抗以上辣椒品种可在辣椒生产中轮换种植,抗病以上的辣椒组合可在育种工作中进行选择,为抗病辣椒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生产上提供品种轮换种植,种植过程中结合田间湿度控制、病害源头预防及关键药剂防控等措施,可减轻病害发生危害。

猜你喜欢

炭疽病白粉病抗性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不忘初心,回归经典!养虾至暗时刻,海茂坚定高抗苗,携抗性更强“普利茂”回来了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空气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大蒜素能较好防治刺梨白粉病
辣椒炭疽病究竟该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