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分析

2021-08-04马菁菁

时代金融 2021年18期

马菁菁

关键词:同业业务 银行风险承担 政策监管

一、引言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金融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市场上金融脱媒日益凸显,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如雨后春笋,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被压縮,迫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同业业务由于灵活操作、高盈利性的特点,发展迅速,业务量从2008年的3.48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04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 33.5%。个别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过度扩张,而支撑其资金的来源不稳定,加上同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使同业业务一夕之间暴露在流动性风险中引发2013年“钱荒”事件。而这次的“钱荒”事件给其他金融市场也带来强烈冲击,一度使资本市场上部分银行板块股票跌停。2014年连续出台了两项关于同业业务发展的管理规范。在强监管下,商业银行一改往日粗放和不规范的运作模式,同业业务从快速发展进入调整阶段。但随着同业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同业业务的业务领域已从银行间市场扩展到私募、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市场中,同业业务也由传统的存放类业务、拆借类业务、票据转贴等,向存放与理财挂钩、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及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转变。由此可见,同业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可能增加银行自身承担的风险,进而成为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隐患。

在同业业务与相关风险的关系研究上,以往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同业业务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及同业业务引起风险的传染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同业业务发展与创新及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较少,研究不够全面充分。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罗中,缪海斌(2013)运用商业银行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的扩张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同业资产的扩张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张亚玲(2015)在分析上市银行开展的各项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上,运用面板模型数实证同业资产占有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正相关,而同业负债占有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负相关。翟光宇,何玉洁(2015)使用银行季度数据对12家上市银行同业业务扩张对银行承担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同业业务资产占比越高,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越大,且相比四类银行中股份制银行的表现更为明显。赵成珍(2017)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的角度来考量新型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会进一步扩大同业业务,同时使得银行承担更高的风险。周再清,甘易(2017)通过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同业资产结构的差异化导致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也不同,他们认为创新型的同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的水平,而传统的同业业务则可以解决银行短期流动性问题,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但是由于提高的风险程度大于降低的风险,因此同业业务扩张仍使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

二、同业业务与银行风险的承担

(一)风险机理分析

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同业业务已经实现跨市场、跨地域的发展,新型的同业业务使得银行杠杆率增高、业务链延长,实现业务多层嵌套,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进而使得大量资金变相流入其他资产密集型行业,导致风险积聚。总的来说同业业务引发的风险主要原因有:

1. 期限错配。理论上讲,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应该将资产类业务与负债类业务的期限匹配相等,但实际上商业银行是非常典型的期限错配行业,主要表现是低成本的短期资金来源,转化成高利润的长贷市场中。总体来说错配的期限越长,银行的利润就越大,在高利润的驱逐下,银行可能会加大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程度。根据步艳红(2014)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负债久期在五个月左右,而资产的平均久期则超过了十五个月。足以说明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严重,杠杆规模不断放大,必将导致流动性风险聚集。而同业业务资金期限短、金额大、稳定性较差,若央行突然收紧银根或遇突发状况,市场的流动性收紧,短期的拆借利率必然飙升,银行的流动性便会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维持短期流动性及长期投资需求,会不惜一切代价拆入同业资金,连锁反应致货币市场上资金短缺、利率上升,风险缺口进一步扩大,致使整个金融市场都有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

2. 监管套利。在监管套利的驱动下,同业业务层层包装、多层嵌套,交易模式在复杂化过程中创新。从传统同业业务层面上来说,银行通过会计报表的科目腾挪实现调节流动性,如存放类同业业务。根据商业银行法,同业存放类项不需计提准备金,从理论上讲这种互存通过同业业务的扩张,其业务数量可以无限增多,但倘若中间某个交易对手违约导致资金链断裂,那么市场就会出现瞬间收缩。从新型的复合交叉同业业务层面来说,跨行业利用不同监管部门对各自金融产品的管理差异或者是利用通道业务的检查难度大,扩大合规风险和交叉风险,如返售和回购类业务。在分业经营及监管模式下,极易导致监管的失效,使得风险传染链由银行间市场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

3. 信用失真。随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大量新型同业业务通过第三方机构使得信贷资金大量流入“两高一剩”产业,使得产业链中隐含大量的信用风险。如拆借类业务中的同业代付,存放类业务中同业存放与理财产品挂钩,均面临着较高的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再比如买入返售业务与卖出回购,该业务是典型多方协议模式,涉及当事人包括多家商业银行及信托机构,商业银行通过信托机构以过桥方式将同业资金或自有资金委托信托机构设立单一信托,然后通过第三方信托机构将款项放给银行的授信客户。在多方协议模式下,融入资金的企业或者个人并没有直接与放贷银行建立联系,而是通过过桥银行及信托机构建立联系。这样给予部分不符合放款标准的贷款客户一定的信息优势,而由于无法了解客户及市场状况的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使得部分商业银行不仅满足了不合格贷款客户的融资需求,而且扩大了整个行业的信用风险。以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一: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即同业业务占比越高,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假设二:关于同业业务监管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控制同业业务规模的扩张,有利于进一步对银行风险的把控。

(二)研究变量及实证模型

1.风险承担指标的构建。本文在参照Valeriya Dinger等研究的基础上权衡利弊,选择Z-Score来衡量银行风险的承担。,其中ROA为银行资产收益率,CAR为资本充足率,为资本收益率的标准差,通过移动平均法来计算ROA的标准差。Z-Score值与银行承担的成反比,Z-Score值越大,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小,银行越稳定。

2.实证模型与变量选取。根据上述风险机制中的研究假设,建立如下面板回归模型:

式中,Z-Score值表示银行的承担风险,表示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与创新,这里选择银行在t时期的同业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来测度,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选用同业负债占比指标作为替代变量。为控制变量,为了方便分析银行风险承受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的研究下选择:银行的资产总额对数表示银行的规模,不良貸款率和贷款的拨备率来表示银行信贷风险;用资产利润率表示银行盈利能力,表示资本的充足率,表示贷款的增速,表示权益对负债的比,表示贷款的拨备率,用的增长率和增长率表示宏观经济因素。为监管政策的虚拟变量,2014年以前为0,2014—2016年为1,2017年为2,2018年为3。本文选取41家银行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10—2018年第一季度共9年,总样本量为369。所有相关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及国泰安数据库。

3.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结果。首先对Z-Score对进行回归;然后逐步加入银行其他内部特征变量、、、;最后加入宏观经济因素和见(回归结果表1)。本文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来判别选用固定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一、二、三均支持本文的主要结论,对Z-Score解释系数均为负,即银行的同业资产占比越高,银行Z-Score的值越小,说明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大,假设一得到了实证检验的支持。回归结果二与回归结果三在进一步强化回归结果一的同时,也显示出随着商业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破产风险越大,说明与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更为紧张,更加依赖于同业市场,因此导致破产风险更高。

4.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首先对与(政策虚拟变量)、(资本充足率)、(贷款增速)进行回归,然后分别加入其他内部特征变量:、、、,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和,回归结果见表2。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选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回归结果均印证了本文假设二,与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国家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同业业务规模的扩张造成影响,但相关的系数非常小,影响的结果有限。从而可以说明同业业务的创新和监管部门的博弈中,银行同业业务的创新占了上风,同业业务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监管。同时,回归结果也显示,资本充足率对的影响系数均为正数,说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越是远离监管资本的最低要求,同业业务的占比也越高。对的影响系数为负,说明贷款的增长率越高,同业业务规模越小;也与本文的假设一致,当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约束增强时,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回报,发展同业业务的动机就会越强。

5.稳健性检验。为了保证上述部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使用了两种方法进行检验,首先采用相关变量的替换,使用了负债端的同业负债占比来替换同业资产占比。其次是改变回归的估计方法,使用了一阶差分GMM法作为稳健性检验,重新估计的结果显示,结果的显著性和参数符号均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认为上述模型估计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三、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在梳理同业业务风险来源的基础上,阐述了同业业务风险产生机制并结合实证回归,深入探讨了同业业务与银行风险的承担关系;通过构建面板模型,将监管约束作为虚拟变量纳入模拟,讨论了政策约束对银行同业业务扩张的影响。

同业业务占比与银行风险的承担呈正相关关系,即伴随着银行同业业务的不停发展与创新,银行承担的风险也日益增大。同业业务最初功能是通过相互拆借以解决短期流动性的不足,从本质上也讲其具备的风险分担功能,但随着同业业务的发展与扩张,其风险分担功能被风险传染路径取代,使得银行承担的风险上升。

同业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利润增长点。在同业业务的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除受银行成本及传统的信贷市场影响外,还受到监管部门的约束。但实证结果显示监管约束对同业业务的扩张影响较弱,相关的系数非常小,影响的结果有限。这说明在同业业务的创新与监管部门的博弈中,银行同业业务的创新占了上风,监管的措施没有跟上同业业务发展的步伐,使得同业业务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监管的约束。

参考文献:

[1]周再清,甘易,胡月.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特性与风险承担行为——基于中国银行业动态面板系统GMM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7(2).

[2]赵成珍,宋锦玲.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存在性研究——基于新型银行同业业务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7):70-7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项目“广东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供求分析、效率评价与制度反思”(2017WTSCX122);广东白云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建设项目。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