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条路”探究引发的深度学习

2021-08-04焦艳卢丽春赵媛

教育家 2021年19期
关键词:麻绳轩轩绳子

焦艳 卢丽春 赵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发现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源,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在活动中教师要珍视幼儿提出的问题,加以判断,引发幼儿探究学习的兴趣,支持其深入探究。

大班幼儿开展了“幼儿园的花果山”主题活动,在统计“有多少条上山的路”时,第二小组发现了一条只能延伸到半山腰的轮胎路,“半条路是不是路”引发了幼儿的激烈讨论。

◎问题聚焦——锁定探究的点。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探究契机,并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兴趣。

轩轩笃定地说:“可以上到山顶就是路。”

雯雯说:“当然算,这是一条很特别的路。”

珈伟反驳:“我们要上去很困难,因为后面没路,要走很陡的地方,还有杂草。”

馨馨说:“如果这算上山的路,就得解决后半段没路的问题。”

教师问:“如果将后半段路变完整,是不是就算一条路了呢?这样的话,我们需要做点什么?”

幼儿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绕路的、有做安全牌的、有做绳梯的……

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关注和思考。

◎支架学习——推进探究主线。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基于解决问题的兴趣,以独特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审视和批判原有的知识经验并重构自身的认知体系,又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学习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一次尝试:绳梯方案。在确定了要将“半条路”变完整之后,珈伟提出:“我们可以做一个绳梯,踩着它爬上去。”于是文梵和珈伟参考了幼儿园绳索区的“绳梯”绘制草图,寻找材料制作绳梯。开始制作时,他们遇到了困难。

文梵说:“绳梯的网结太难打了,踩上去总是松掉。”

珈伟说:“不行,绳子都乱了。”

教师说:“看来制作绳梯比想象的还要困难,我们不仅要打牢固的网结,还要使连接两边绳子的网结保持一一对应,是不是还有新的办法呢?”

幼儿们选用的麻绳太粗太长,单纯依靠他们的手部力量难以做出牢固的网结,打网结的时候也容易将麻绳缠绕在一起,更别说将连接两边绳子的网结保持一一对应。面对制作伊始就遇到的困难,幼儿们决定寻找新的办法。

第二次尝试:轮胎方案。放弃绳梯方案后,幼儿们再一次来到“半条路”,尝试寻找新的办法把路变完整。

馨馨说:“我们搬一些轮胎把路变完整吧。可是要用多少轮胎呢?”

予然说:“可能要20个呢!离山顶还很远。”

彦坤说:“轮胎很重,我们可以分组搬。”

馨馨和彦坤合作抬着轮胎前进,不久,他们就觉得筋疲力尽。当他们看到珈伟和轩轩滚着轮胎快速地往前推时,彦坤说:“我们也用滚轮胎的方法吧。”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尽管速度变快了,但很难掌握轮胎前进的方向。到了山脚下,幼儿们仍旧需要滚着轮胎上山。这并非易事,要扶着轮胎,又要使劲往上推,越是陡峭的地方越是艰难。他们只好另寻办法,想用“翻转”的办法将轮胎往上运。由于轮胎本身的重量,幼儿们“翻转”起来同样面临困难。

尝试不同的办法之后,幼儿们纷纷表示搬轮胎上山太难了,还有滚下来的危险。面对窘境,他们决定放弃这个方案。

第三次尝试:手拉绳方案。两次失败的方式让幼儿们意识到必须重新想一个安全、靠他们自己力量就能实现的解决方案。

首先,提出办法。

“可以做个手拉绳,把绳子固定在山顶,走到没路的地方就拉着绳子上去。”“找细绳子,刚好可以握住的那种,比如攀爬网的那种绳子。”“绳子上要打结,手就不会滑了。”听了幼儿们的想法,教师提议:“先量好绳子的长度,在固定的时候还要注意安全。”

确认方案的可行性之后,他们在三楼找到了粗细适中的麻绳。考虑到麻绳的重量以及所需长度,轩轩提议先用棉绳量出所需长度后,再对麻绳进行裁剪、搬运。

其次,測量长度。

基于原有的测量经验,子城和予然在山顶先把棉绳固定,轩轩和雯雯把绳子拉直,彦坤用笔在适合的长度处做记号。他们很快就测量完毕,准备对麻绳进行裁剪。在用棉绳对照麻绳时,雯雯说:“室内不够大,没有办法将麻绳拉直到我们想要的长度。”彦坤提议到走廊进行裁剪。没有了空间的限制,他们很快将标有记号的棉绳和麻绳对齐拉直并裁剪。

再次,固定麻绳。

轩轩说:“把绳子打桩固定在这里很难,这里是很硬的水泥地。”

教师问:“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雯雯说:“绑在树上怎么样?”

彦坤说:“这些树不够粗,绳子一拉,树容易断,我觉得不行。”

逸恒说:“快看这里,我发现栏杆比较牢固。”

教师问:“你们认为可以吗?”

其他幼儿纷纷点头:“我们试一试吧!”

轩轩尝试把绳子固定在栏杆上,但他力气小,打的结不够结实。予然和彦坤过来帮忙,先把绳子绕一个圈,再从下面交叉穿过去打两个结,最后一起把结拉紧。固定好后,他们打两个活结将麻绳进行连接。为了确保安全,他们邀请教师帮忙确认每个网结是否牢固,在容易松掉的地方用双结进行加固。

最后,集体测试。

幼儿们对手拉绳进行测试,一个接一个地拉着绳子顺利到达山顶。为了测试手拉绳和连接处的牢固程度,幼儿们决定增加人数,进行两人一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的攀爬实验。经过检验,他们在原来两个结的基础上进行加固,各个组都顺利到达了山顶。幼儿们对手拉绳的牢固程度有了直观具体的认知,证明了手拉绳是将“半条路”变完整的有效方案。

成功开拓一条新路让幼儿兴奋不已。为了给这条特殊的路标上幼儿的专属印记,他们决定给它取个独特的名字——绳索通山路。在将“半条路”变完整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幼儿们的探究热情、积极状态,看到了他们解决问题时的专注力和思考力。教师也一直追随幼儿们,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和问题解决思路,适时引导,提供工具和材料,为幼儿们提供更多自主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帮助幼儿们在操作中积累经验、拓展思维,获得深度学习的体验。

◎活动反思——发现问题中富有价值的探究点。从最初的“半条路是不是路”所引发的问题争议,到想尽办法把路变完整,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多次探究,通过直接操作验证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操作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材料的特性。幼儿们联系生活实际,主动思考,将画草图、测量、滚轮胎等原有经验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当方案遭遇失败后,他们结合实际情境对原有经验产生怀疑、批判,同时生成新的经验,并用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这充分验证了材料的开放性越高、限制越少、自由发挥空间越大,幼儿们能看到的可能性越多。

主题探究活动如何引导幼儿深度学习?在此次活动中有迹可循:一是基于资源,教师发现课程资源的敏感度。活动是由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争议所引发,焦点在于“半条路是不是路”,之后的探究活动也是围绕它进行。二是基于问题,根据儿童经验判断的问题价值。在活动中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引发幼儿争论的问题焦点,迅速捕捉到其中的教育价值。三是基于儿童,追随儿童生成探究的脚步,支持儿童自主、深入探究。教师参与了整个活动过程,基本上都是在倾听幼儿的想法和观点,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并为其提供操作材料,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积极思考、直接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兴华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麻绳轩轩绳子
漂亮的“小草帽”
金玉良言
解救轩轩
寻宝藏
一根麻绳 ,打造逆天美物
下次吃2点
绳子
取绳子
芝麻开门
寻找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