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书法创作的取法与风格锻造
2021-08-04王志平
摘 要:书法创作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创作在近几年的发展尤为突出,大量书法爱好者的加入推动了书法创作的发展。文章从书法创作的构成要素角度展开分析,根据对当前书法创作取法特征的总结,提出了书法创作法源确立的原则和路径,对书法创作风格锻造的现状进行了探究,并就历代书法大家锤炼自身书法质感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书法创作;取法;风格
书法艺术传承了上千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项传统艺术的美,并愿意加入书法创作的队伍中。但由于书法领域近年来发展过于迅速,当代书法创作在取法和个人风格锻造方面难免存在一些混乱状况,这一点很令人担忧。多元化的书法创作取法有利有弊,虽不能予以全盘否定,但也应对其中一些不可取的形式、方法予以修正,以规范后世的书法传承;而书法创作中个人风格的锻造也非由某一项因素单独决定的,其往往考查的是创作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书法创作者应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并积极借鉴前人的创作风格以为自身的风格锻造带来灵感[1]。
一、书法创作要素分析
在书法创作中,书写风格被看作是书法作品艺术性体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法风格到底如何形成也是书法爱好者一向关注的问题。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的风格做了“体”与“性”的比喻,用在书法创作当中也极为合适。刘勰将文学作品的风格比作文学的“体”,而称创作者性格在作品中的呈现为“性”,以“体”与“性”之间的关系来看待文学作品的风格,从而明确了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的内在联系。而将这一观点迁移成书法创作中个人风格的形成原理也毫不违和,书法创作风格的形成必然与创作者个性、修养有着巨大的联系。
如果说书法风格是作品艺术性呈现的重要载体,那么书法的取法便可谓是书法创作的本体。《易经》中素来有“取法乎上”的说法,运用在书法的取法中,便是指对不同水平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取法,都只能取走其中一部分,临摹对象水平越高,取法吸收的内容也便越丰富,反之则越拙劣。可见取法是指书法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临摹环节,而且在创作者书法创作过程中,其作品美感和艺术性的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书法的取法[2]。
二、当代书法创作的取法特征与规范路径
(一)多元化的书法创作取法
书法艺术发展至今已然是百花齐放。书法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少不了多元书法取法的推动,换言之,当前书法艺术多元的发展正是书法取法多元化的体现。正如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不同书法创作者在书法取法上也会根据个人不同的喜好来进行选择。传统书法在字体上分为真、行、草、隶、篆五种,每一种又包含着不同的风格,如楷书就有唐楷、魏楷、晋楷之分,草书有大草、小草和章草之别,行书、隶书、篆书也有多种经典风格流传下来,为当前的书法创作者取法提供了多样的素材基础。然而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乱象。随着各种书法展的举办,有些书法创作者对于入展、参加比赛和获奖等名利上的追逐越发明显。而那些迎合评委喜好的作品也成了书法创作领域的风向标,如不对如此风气展开及时的规范,则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便会迷失,进而令书法领域的活动开展逐渐紊乱[3]。当下唯有重新建立起传统经典在书法创作领域中的地位,扭转书法创作者淡化书法创作素养转而追名逐利的局面,才有可能令书法艺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书法创作法源的确立路径
书法创作者在取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法源的选择原则。大多数书法创作者的取法都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来判定的,每个人在审美方面都具有唯一性,这使得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可以拥有个性化的取法和风格,且不论他们选择了怎样的书法体,都会在他们的审美定势之下确立法源。因而可以说法源的确定与他人的喜好无关,所以书法创作者大可不必去迎合谁的喜好,遵循自己的本心,才是取法的确立前提。其次,书法创作者要在取法过程中多借鉴经典。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几种书法字体已然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发展成熟,因而依照《易经》中“取法乎上”的说法,书法学习的取法应在这些成熟的作品中确立法源,而不是一味追捧那些“风头正劲”却缺乏底蕴的现代作品[4]。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法源一旦确立便应保持始终如一,但这不表示法源就是不变的。仅仅围绕一种或两种法帖展开取法无法为书法创作者提供长久的启示与灵感,因此法源的确立应该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延伸的体系,这样书法的取法才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最后,书法学习的取法既要取经典书法作品的形,也要借助经典书法作品传达出的意境再吸收它的“神”。
三、当代书法创作风格与历代书法大家的质感锤炼
(一)当代书法创作风格锻造的现状
当代书法创作虽然较为兴盛,但创作者的作品之中不乏跟风、迎合时下主流审美的内容,风格上缺乏创作者自身素养、审美的体现,很不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5]。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做了一些对应的分析,发现当代的书法创作者主要是在风格锻造中遇到了以下三种问题:第一,能够确立取法,但过于执着于一家。这樣的创作没有拓展自我风格的空间,容易流于对取法作品的模仿、复制,不但技法上无法得到新的提升,风格方面也会因缺乏灵性而日渐退化。第二,取法于一家多年后求变。由于长久以来创作者都从一家取法,其在技法上的变通性已然非常小,多年后再图转变则不仅原有风格会有所退化,新的风格也无法顺利形成。第三,没有确立取法,作品风格随流行而转变。这样的书法创作者往往书法创作素养不高,也不重视确立固定的法源体系,而是持投机的心态追逐市场的“行情”,取法随展风而变,只为谋求赞誉和利益。相较于当前书法创作者的这些问题,古代成功的书法家在取法的确立和风格的发展方面却显示出很好的掌握和拿捏。他们不会在取法过程中拘泥于一家或同时参考几家,他们大多走“如蜂采花”的路数,采取众家之长以为己用,建立自己的取法体系,根据自己的取法体系再不断发展锻造自身的书法风格。
(二)历代大师锤炼书法质感的方法总结
书法的风格锻造在于技法的选择和修习,也在于自成一派的法源体系的建立。古代书法名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广泛吸纳,纷纷总结出塑造个人书法风格、质感的方式,从他们的作品中,也不难概括出其风格、取法的规律。综合经典书法作品的取法、风格,或可为当代的书法创作取法与风格锻造带来借鉴。首先,很多书法家会以强而用之的方式突破中规中矩的书法创作,以区间性的笔触强化突出书法作品直击人心的特点,如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图1),其线条雄浑壮阔、气象万千,又蕴含于内,可见其对“强用”的体味与提炼之精纯,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其次,开而发之的书法质感锻造方式也广泛出现在经典作品当中,如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图2)字体竖长,却给人一种“温润”之感,这也是一种字体质感的锻造。最后,大而化之也是较为经典的书法风格锻造方式,它贵在融合,有容乃成其大,亦贵在化生,即将生硬的笔触转为浑融,也是很好地彰显创作者心境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焦红乐.笔势、形态与风格:论书法中的身体意蕴[J].中国书法,2019(20):165-167.
[2]马青原.书法创作的离合之道[J].中国书法,2019(1):156.
[3]刘柱.当代书法创作的取法与风格锻造现象分析[J].艺术品鉴,2018(5):297-298.
[4]付贵才.质朴风格书法审美视阈下的楷书创作实践研究[J].长江丛刊,2020(5):5-6.
[5]曹梦博.论曾熙书法的取法及艺术风格[J].美与时代(中),2020(1):92-93.
作者简介:
王志平,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学前教育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中国书画艺术理论、创作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