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1-08-04殷健

大观 2021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殷健

摘 要: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生转变。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成为当前相关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忽视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困境、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不足等。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保护并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命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保护

文化是人类社会独特的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了具体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记录、保存、建档、传承等工作予以重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被提上日程,而具体如何实践是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关键性问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我国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引导当前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如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优化文化数据提取、存储、利用技术,发展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另外,国内各个省市也结合自身的非遗资源,发布了相应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细则,以指导当地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展

与英、美、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然而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快速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第一,我国规范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相关网站数量越来越多。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相关部门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的网站运营经验,结合国内非遗特色资源,建设了一些规范的非遗数字化网站,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等,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各种专题数据库。

第二,我国非遗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为了进一步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国家图书馆成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对于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设置了专门的展示平台,使各地共享非遗资源,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非遗的无限魅力,从而积极参与并支持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1]。

第三,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民众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随着人们对于非遗数字化保护认知和理解的加深,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也纷纷展开,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民众等参与了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如天津大学建立了非遗保护数据中心,中央美院对于非遗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合实际来看,国内一些地区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在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保留和开发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基于数字化转化技术的局限性,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往往会产生同质化的问题,导致地方性文化元素丧失[2]。一些学者在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往往从科学角度进行美学和艺术上的加工理解,忽视了非遗传承中的地方性文化元素,导致非遗文化内涵重构,甚至可能会丧失原来的价值,这对于非遗保护工作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困境

非遗数字化过程中,面临一项十分严峻的挑战,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面临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传承性、多元性等特点,传统保存手段为传承人尽可能全面而完整地记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内涵。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活态传承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能、经验、理解等进行真实的数字化转化,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化后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具备的技能、经验等,具有明显的活态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突出,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三)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不足

结合实际来看,虽然国内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很多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仍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如,河南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多途径的数字化转化,包括录像、图片、录音等,并以数据的形式储存在数据库中,但是目前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的档案建设工作未有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对于一些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滞后。另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步调,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能适应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导致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逐渐丧失话语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进展不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效策略

(一)着力建设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不利于我国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规范开展。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应着力建设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突破地方性条件差异的限制,缩小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差距。一方面,各地区应加强建设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投入资源,发动省、市、镇、村等力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联动工作机制,规范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工作标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另一方面,相关研究人员不能一味地以自身理解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应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特点,完整考察当地的文化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提取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理解,最大限度地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特色内涵。

(二)构建完善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受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为了实现长久传承,根据时代变迁进行创新发展是必然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应认同这一变化。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特性,从科学、全面的角度实地考察、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地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变化,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并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收集、记录、整合、保护这一活态变化,构建完善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3];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提取、记录、保存传承人的技能、经验、理解等,并及时收集相关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数字档案,以真正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核心。

(三)积极应用多样化的数字保护技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应积极应用多样化的数字保护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技术、全景摄像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等。这一过程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等多方的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存储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细节的原生态保护。另外,数字保护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不仅要注重引入专业的数字化技术人才、非物質文化遗产专家学者等,还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字化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应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信息进行数字建档,并对档案进行分级管理,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续人员的培养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预警机制,对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预防传承人断代,建立全面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据库,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更新制度、预警制度等。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技术变革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当前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着力建设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构建完善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积极应用多样化的数字保护技术等,与时俱进,扎实做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勐,李亮,杨正.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19(2):70-74.

[2]姚远,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寿州窑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7-14.

[3]孙传明,程强,谈国新.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7(3):124-132.

作者单位: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