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思维过程、加深内容理解中提升思维品质
2021-08-04顾可雅
顾可雅
【摘 要】为落实“了解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教学《跳水》一课时,教师要对文章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解析,明確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语和课后习题,梳理文章脉络,追溯人物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过程;内容理解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聚焦“思维发展与提升”,编排了《跳水》等三篇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怎样落实“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以《跳水》一课为例阐述具体做法。
一、解析文本,明确教学要点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也是学生从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到关注人物的内心,展开有目的的阅读,逐步深入思考的过程,能使“思维发展与提升”可见、可议、可测。基于此,教学前有必要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对教材进行解读。
从表层分析,可从主要情节、段落构成、语言组织等维度对课文进行分解,它既包含了线状结构(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推进故事),也包含了网状结构(展示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故事的主要情节与主要人物等,学生阅读后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对于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第2~4自然段中猴子挑逗孩子的描写等,学生在阅读时则容易疏忽。其实,这些内容是情节的推进器,为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
从深层分析,课文的表层结构中蕴含了重要的教学价值。全文前因后果叙述清楚,故事结构完整,语言表达准确、有条理。因此,引导学生在关注情节的同时,发现内容内在的逻辑性,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此外,《跳水》一课中,船长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果断和理智等品质也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通过此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表层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深层结构。
二、聚焦内容,提升思维品质
(一)了解故事内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在整体感知板块中,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找到“甲板、放肆、桅杆、哭笑不得、横木、龇牙咧嘴、船舱、心惊胆战、摇摇晃晃”等词语并进行归类。其中,针对与“帆船”相关的词语,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1.课件出示一艘撑开帆布的帆船的图片,请学生把“甲板”“桅杆”“横木”“船舱”等词拖拽到帆船的相应位置。
2.观察课文里的帆船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帆布是卷起来的,从而确认故事发生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为下文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埋下伏笔。
3.学习“风平浪静”一词,感受返航途中水手们的轻松与愉悦,为“水手逗猴子取乐”这一情节做铺垫。
这一环节从“甲板”“桅杆”“横木”“风平浪静”等关键词语入手,既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指导学生在学词语的过程中进行整理归类和观察比较。
(二)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五年级学生已经进行过一定的思维能力训练,但思维的敏捷性不足,因此不能在现有知识框架里建立新的思维体系,不能很好地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中,需要借助学习支架。课后练习题就是很好的学习支架。
以课后第一题为例,题目内容如下。
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内容进行提炼和整理,尤其是填写“经过”部分时,需要对第2~4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概括。其中,孩子、猴子、水手三者相互影响,穿插描写。概括时,学生容易顾此失彼,或遗漏重要信息,或面面俱到不够简练。如何循序渐进?教学步骤如下。
1.范例导引,学习概括。教师可出示练习题中的范例,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第1自然段并思考:故事的起因为什么可以概括成“水手拿猴子取乐”?学生交流、分享后得出:范例是用“人物+情节”的思路进行概括的,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情节,语言要简练。
在第1自然段中,“风平浪静”“返航途中”都是重要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起因并发现:正因为是在返航途中,水手们才会放松心情,闲来无事去逗乐猴子;正因为周围风平浪静,水手们才有闲情逸致去逗乐猴子。短短的一句话体现了托尔斯泰的匠心。善于思考、发现关键词,也是培养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的途径。
2.学法运用,梳理结果。学生学习第5~6自然段,迁移学法,完成对“故事结果”的概括。
3.深入学习,突破难点。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写写事情的经过,也可以借助图式进行表达。教师在学生交流、分享、互评的基础上进行示范修改,引导学生准确完整地表达。图1至图3是学生提炼的几种表达形式。
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修改并进行板贴,相机添加辅助线条,完善图式。
这一环节把经过部分具体展开,运用“示意图”这一支架,让学生进入文本,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重构文本。课堂中,学生有的根据孩子的运动轨迹进行梳理,有的根据猴子“放肆”的程度进行梳理,有的依据孩子和猴子两条线或并行或交叉地进行梳理。示意图将故事的情节清晰地展现出来,显示了学生阅读、思考的轨迹。
之后,教师出示描写猴子和孩子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同时,教师再次以练习中的“水手拿猴子取乐”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将“经过”部分浓缩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拿帽子”。
这一过程,从学生的认知顺序和接受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关键信息,关注事件的连贯性、层次性及内在逻辑性。在情节的层层推进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再现人物思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了解文本梗概和发展脉絡后,教师组织他们围绕课后题“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展开讨论,在追溯船长思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复现船长的想法,也是让“学习者的思维”向“船长思维”靠拢。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讨论:孩子一步步爬上最高的横木,一步步陷入危险。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此时船长在想什么?
1.出示船长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初步感受人物的所思所想。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向海里跳!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学生通过感叹号读出船长语气中的不容置疑和果断迅速,从语言中感受船长内心的想法。
2.教师分步出示两句话,引导学生猜测船长是怎么想的。
3.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组(“摔甲板危险”“水手们都在”“风平浪静”等)。
4.学生借助关键词说清“船长是怎么想的”。
在聚焦船长所思所想时,教师应放手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自由地说,分析各种条件。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猜测船长的孩子可能会游泳,从文中孩子的言行分析出当时的他已经支撑不住了,联系上下文推算出水手们是强大的后援团……这一环节旨在鼓励学生在不偏离主题和关键内容的前提下展开合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将船长的话分解,逐句解读,可以发现船长第一次讲了三句话。师生一起讨论“向海里跳”,是因为“摔甲板会没命”,而跳到海里还有一线生机,加上“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可以马上给予救援。船长之所以喊“快”,联系上下文,可以体会当时孩子“摇摇晃晃”的危险性。“不跳我就开枪了”则是船长不得不“逼迫”孩子马上行动。如此学习,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理解和内化。教师将船长的两次对话同时出示,学生找出两次的异同点,得出“向海里跳”放在开头最为关键,并且多次重复强调。“一!二”不仅是准备开枪的号令,更是提醒孩子起跳的号令。
船长的话虽然只有短短两句,却掷地有声,背后隐含了他对外部环境、救援团队、孩子情况的分析。紧急关头,船长拣关键信息反复强调,重要的话先讲,化险为夷的精彩瞬间就定格在了“孩子跳水”这一画面中。还原船长的思维过程,关注船长言行的连贯性,学生学着站在船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被船长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及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吸引、所折服。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师应从学生真实的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让教学指导有的放矢,在文本与学生思维之间建立链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迁移。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小学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