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1-08-04朱能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5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实践探索

【摘要】新时期,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劳动教育既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路径,也是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践需要。基于此,广州市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以小学为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创新路径

一、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及其现实价值

新时期,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对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校十分重视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我校是一所以爱国将领蒋光鼐将军冠名的省一级学校。从2019年起,学校领导班子全面审视学校发展历程,充分认识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育人价值,学校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我校以“同心教育”为办学理念,通过党建引领、完善机制、专家指导、学科融合、课题带动等创新路径,打造了寓劳动教育于其它各育之中的新型劳动教育体系,促进了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创新路径

(一)党建引领:开辟劳动教育基地

学校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校长朱能干任组长,支部委員陈珂副校长、陈悦英副校长任副组长,行政班子为领导组成员的领导小组,通过党建开辟劳动教育基地,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纳入学校德育发展规划,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安排,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同时,认真做好劳动基地可行性建设方案文本设计,从活动指导思想、活动目标、形式、内容等做了详细规划,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实践蓝图。根据劳动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逐步推进建设思路,学校党支部组织教师集思广益,采取了分区打造基地各区域的策略。

(二)完善机制:增强劳动教育活力

学校制定了基地管理运行的一系列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规范和实施流程,比如,《班级挂牌责任管理制度》《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办法》《优秀劳动小能手、优秀辅导员、优秀劳动基地评选要求》等;还把德育活动与劳动教育课程等进行有机整合,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时间。在“五育并举”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确定了文化建设、机制建设、环境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资源整合、教育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从而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现了“五育融合”育人效应的最大化。这些举措的实施保障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劳动教育的活力。

(三)专家指导: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

学校经常邀请了有关专家来校指导,如,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学博士梁颖怡等为学生讲解和教授园艺种植方法,通过专业的示范和讲解,学生领略了从播种到收成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体会到种植的乐趣,了解到更多大自然知识。在众多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探索出“五大板块”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见图1)。

“五大板块”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大大促进了劳动教育的课程整合,使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协同化、整合化,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

(四)学科融合: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

学校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尝试把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先后开展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学习活动,将劳动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顺利进行知识迁移,既培养了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的分割,又提高了跨学科教育教学的效益,真正达到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实施效果。其次,借助劳动教育基地开展植物写生课,充分发挥美术课的“直观美感”这一特色,将美育的“艺术性”运用到劳技教育的“技术性”里,拓宽了美育教育的广度,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五)课题带动: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通过“构建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搭建体验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构建家校合作劳动教育的实施模式”等三大研究模块,构建“劳动教育”的特色生态育人环境,力求以课题带动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以课题提升基地内涵,形成“种—育—享—融—创—评”的学校劳动教育模式(见图2)。

该模式践行了“自然教育理论”,使劳动教育避免了在教室的封闭空间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教学,以自然环境和天然法则为教学素材,引导儿童与大自然亲近接触,在劳作和实践中,不仅让孩子获得独特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同时也能学会生活、感恩社会,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六)多方联动: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学校通过召开学校家委会、讲座、各班家长会等形式,引导家长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使学校和家庭确立牢固的劳动育人共同体,形成共同的劳动育人理念。为推进“家校协同体”建设的长效化发展,确保劳动育人的实效性,学校不断完善家校协同的顶层设计,坚持学校和家庭目标高度一致,实现家庭和学校互相促进、共同育人。在构思和建设劳动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学校面向广大家长,公开征求基地的建设意见,并聘请劳动教育校外辅导员,邀请擅长种植的家长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种植知识。在家长协助下,学校成功组织学生进行花泥搬运、花草种植、瓜果培育、围篱建门等实践劳动。

三、劳动教育实践:卓有成效

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劳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他们学会承担日常家务劳动, 辨识蔬菜和农作物品种以及种植时令;学生走出了教室这一封闭狭窄的空间,在小农田基地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强化了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提升了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也得到了明显发展。教师以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为契机,不断反思和发掘新问题,再次进行活动方案、活动目标的更新,极大地磨练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成果文章,获得多项教育教学成果奖,提高了专业水准,推动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家庭、家教和家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等是每个家长必须坚持的正确教育观。正于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除利用各种集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宣传活动,使一些家长真切感受到了孩子对田间的劳作的热爱,转变了“唯有读好书才有出路”的教育观念。当家长认识到适量的劳动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就开始积极与学生一起参与劳作,支持和认可学校一系列劳动课程活动的教育意义,从而也更新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1912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9:7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OL].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4688132/7f22EhACWBwyF9JSqgsKTAMwkN5WOaVxeD0XdVlpsXENsC8OZ2b817nCDoqCuVnadcLu4N99r3R0Ct_cH-Ki2tngFLgflx5wVt-HUY-z0yuhh5U35FjJN3Hj-NBlTD05.

[3]教育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7.

责任编辑  钟海英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实践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