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04谭瑞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堂

谭瑞燕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层面扩展开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核心素养;信息技术

有人会说:“课堂,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有人说:“课堂,它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并激荡着活跃生命的殿堂”,笔者认为:“课堂,它是育人的主渠道,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而课堂中的教学,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灵魂。要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目前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活泼、爱玩、大胆动手做的性格,我们高兴过,但也为他们的叽叽喳喳、课堂过度活跃的气氛头疼过、苦恼过。在高兴、烦躁过后,笔者会有所领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把握好一个尺度,将学生组织好,那这样的课堂将会是轻松、愉快、有序而不乱的。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一、激发兴趣巧取素材,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老一辈的教师说得好,“一节课真正能用来讲课的只有课前的十五分钟。”所以我们更要紧紧地抓住课堂中的前几分钟,通过激情的导入来延长学生认真、主动学习的时间,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1.教师本身要有激情并且要和蔼地对待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用自己的口语、身体语言等带动起整个班的学习氛围。笔者对三年级的学生作了一个调查:如果老师情绪低落,板着脸地上课,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他们基本上都说:“自己也不开心、郁闷、害怕”,可以想像,如果学生带着这些情绪来上课,学习效果能明显吗?学生在教师笑脸相对时,他们也有同一种感受:教师用比较生动的语言来进行教学,他们都觉得很舒服、学习得比较轻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激情,提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导入的内容应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事情

学生之所以在下面我行我素是因为教师讲的内容没能提起他们的注意。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要从学生出发,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个性特点,诱之以其兴趣,相信,加入这些有利因素的导入,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精彩的导入。例如,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可以插入学生喜欢的音乐或卡通人物等元素。

3.教学设计中添加学生的最爱——游戏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据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最喜爱的媒体排名依次是:电脑游戏(25.4%)、电视(18.8%)、音像制品(18.8%)、各种课外书籍(16.7%)、网络(14.5%)、报刊杂志(4.3%)和听广播(1.7%),在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电脑功能排序中,打游戏以33.21%的比例遥遥领先。由此可见,学生非常爱打游戏,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添加一些既健康益智又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游戏,相信学生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就如,笔者在教编辑区里几个方向键的时候,刚开始笔者是用课件来展示几个方向键的作用,但后来发现能听懂的人很少。于是笔者就传送了一个“拯救小鱼”的游戏给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几个方向键的作用。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平时不敢动电脑的学生被其他同学兴奋、开心的的氛围所感染,都纷纷动起手来;由于游戏操作简单,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很有成就感,他们的心情都变得很愉快。再加上笔者给予适当的赞扬,所有学生都很认真,充满激情地去学习下一部份学习内容,整节课下来,学生都是很主动的学习,而那任凭教师如何强调学习任务都只有极少学生参与的尴尬场面就不再出现了。

二、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世界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发展创造力的先导,尤其是高水平的想象,即创造想象。

而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学会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或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往往能做出更好的作品。因此,在教学时就要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想法的交流和任务的合作。例如,在教学《走进宇航员》这一节课时,教师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小组中的一部分学生负责在网上搜索和宇航员有关的信息与资料,一部分学生则负责对这些信息与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这另一部分学生则负责对这些经过筛选与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排版与美化。这样做就培养了学生在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活动性学习的能力。突出了“自主学习,协同发展”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汲取他人精华,弥补自己的不足,让学生们都获得了成功。

三、以成功的喜悦,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自我参与的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趋势。如今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依赖于网络资源的“拷贝”,喜欢教师示范,跟随教师运转,缺乏学习的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布鲁纳的“发现法”和我国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原则”,都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我们应注意唤醒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我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意识,以成功的喜悦,引领学生在信息核心素养形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1.营造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愉快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2.实施赏识教育。教师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表或不够胆量提问的学生要营造轻松的氛围给予鼓励,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运用欣赏的眼睛发现学生的每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并采取各种方式(语言、动作、暗示等)让学生感受到被承认的愉悦,激发他们展示的欲望。并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采用分享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分享中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这样才可能唤起学生参与、展示的意识。例如,在讲“Scratch”软件时,每当收到学生交上来具有个人风格的动画作品时,笔者都会及时表扬和鼓励这些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无比自豪,就会在学习中积极实践和探究。

四、以提升教师自身魅力,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1.信息技术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常用且最直接的就是语言的交流。语言也是勾起人注意的一种重要手段,就如精彩的演讲、激烈的辨论、感人的励志和幽默的谈笑,等等。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表明了语言艺术产生的重大作用。在课堂上亦是,如果一个教师用平淡不变的语气、重复罗嗦的语句给学生讲课,想必学生都会昏昏入睡。所以,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通过自己充满艺术的言语感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然而,对于一门新生的课程来说,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在很多方面的经验还是空白,特别是语言艺术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部份时间对住的都是冷冰冰的电脑,所以在语言交流方面就显得有点缺陷。如果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由严肃变为轻松愉快,那么教师言语就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从思想、心理、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自我增值,使我们的言语表达更准确、富有幽默感。

2.凝聚学生的团结力量

学生是课堂中主角,想要在课堂中出现一呼百应的场面就要营造良好团结氛围,“协作学习”的兴起就是这一理念的验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课堂纪律是我们不断强调问题,学生中学习基础的差异也是我们乡村小学存在难点,运用学生的团队精神正好解决了以上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层面扩展开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堂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欢乐的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