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关键,纲举目张
2021-08-04徐永
徐永
【摘要】有效提问是授课中的重要环节,一组紧密联系的问题群可将授课内容完整统一地展现,层层推进。本文讨论借助拟定关键词的方式,展开问题群的设置。而关键词的拟定,可来自文本自身的风格、主题或备课时对文本的价值定位。
【关键词】问题群;语言风格;思想主题;价值定位
课堂中,问题设置对于串联课堂内容,逐层推进思考,整合思维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整理问题设置的一个可行思路——即利用关键词展开一组有机联系的问题群,从而推动课文内容的解读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关键词的设定,可来自文章的语言风格、思想主题或价值定位。
一、明确风格,分析拆解
在准备《沁园春·长沙》一课时,笔者注意到这首诗恢弘的气势背后,有其丰满的骨肉支撑,于是顺着“豪迈”这一关键词,展开了对“豪迈”这种阅读感受缘由的思考和分析,再将其進行整合,于是有了这堂课的基本思路。
1.梳理行文思路
全诗自开始至“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诗人对湘江秋景的描绘,眼前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象丝毫没有萧瑟的秋意,而满是蓬勃的朝气与充沛的生命活力:红遍的万山,碧透的江水,搏击长空的雄鹰和自由无拘的鱼儿,满眼盎然,豪迈之气跃然纸上。
随后作者怅然而思,追问了一个深沉博大的问题:天地万物,命运何主?这一问题振聋发聩,可谓豪迈雄健。由这一问题转入作者,显然,当时的他思考的是:中国大地上人民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控?封建军阀、封建官僚、帝国主义势力均不应是掌控者,人民的命运之主应当也只能是自己。于是,过渡到全文下片叙述,作为人民命运主宰者的青年改革家一代,他们做了什么?那便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浪遏飞舟。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豪迈之气在这一番激情洋溢的叙述中顿生。
不难看出,全词内容由景而思,由思转忆,但无论是景、思抑或忆,都气势磅礴,充满豪迈之气。
除此之外,全篇豪迈之感不仅来自内容的充实雄健,也来自这种古体形式词作的听读感受。《沁园春·长沙》属长调,四言偶句特别多,无论上片的景物描写还是下片回忆叙述,四言偶句极尽铺排,读来极有气势。龙榆生先生就这一词牌做过阐释,“至于适宜铺张排比、显示宽宏器宇或雍容气度的慢曲长调,常是多用四言偶句作为对称格局,并于落脚字递换平仄作为谐调音节的主要手段。这该以《沁园春》为最好范例”。此外,整首词的领字都是去声字,如“看”“怅”“忆”“记”,音节短促,朗读时也会较平声字更有气势;而全词四言偶句的尾字都是平仄相交,也产生了音节协调,错落恢弘之感。以上片为例,四言偶句的尾字分别是:秋——去——头,染——透——流,空——底——由,地——浮,全部平仄相合,读起来气韵十足。以另两首沁园春词为例,《沁园春·雪》和《沁园春·叠嶂西驰》,如把背景隐掉,只是朗读,也会产生一种壮阔之感,进一步印证了豪迈之气不仅是从内容传达出来的,也是从它的韵律特征传达出来的。
2.设置关键问题
基于以上课文思路的分析,笔者将整堂课的目标及授课线索设置为对全诗“豪迈之感”的解读分析,在此之上设置如下两个问题:
(1)听读、自读、齐读课文各一遍,说说整首词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征?
(2)你是从哪里读出“豪迈”之感的?
预设答案一:豪迈。
预设答案二:
(1)“豪迈”来自上片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湘江秋景。
(2)“豪迈”来自诗人对宇宙万物、生命规律的追问。
(3)“豪迈”来自青年改革家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情怀。
(4)“豪迈”来自《沁园春》独特的韵律特征,给人以恢弘之感。具体解释则是:四字偶句居多,铺陈排比,气贯如虹;“看”“怅”“忆”“记”领字去声,短促激昂;四字偶句尾字平仄递换,音节协调。
据此,全词意境鉴赏、情感分析、语言特色梳理等教学目标都在对“豪迈”一词的解读中得到落实,形式圆融,内容详实。
二、凸显主题,逐层深入
《逍遥游》一课主题是“反思自身存在,追寻生命自由”。因此,以“自由”为核心,笔者设置了三个与“自由”相关的故事及问题引入,引发大家对“自由”这一话题丰富性及深刻性的感性体验,随后结合课文,展开一组有关“自由”的问题群,进行深入理性的探讨。
故事一:“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最快乐自由的时光。”
故事二:“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故事三:“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是高某某,2011年酒驾入狱,出狱后接受采访,他说:“那半年没有网,也没有手机,不晓得现在几点,活动范围只有一点点,却特别自由、幸福。”常人看来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牢狱里却让他觉得最自由,那究竟什么才是自由?第二个故事主人公是作家王小波名篇里的话,王小波说没见过人敢这么特立独行,无视对生活的设置,那人可不可以向这头猪看齐?追求这种自由?第三个故事是因为追求自由被撤职、被全民讨伐的范某某,这种对自由的追求该不该?我们追求自由却碰了壁,该怎么办?
三个故事的三个问题关系层递,指向什么是自由——该不该追求自由——追求自由后受挫怎么办,希望引起大家对自由的感性体认。随后进入课文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依次展开如下问题:
问题一:如何实现“逍遥游”(自由)? (用文中的话)
问题二:文中以“鲲鹏”为代表的诸多意象(事物、人物),他们实现了“逍遥游”吗?
问题三:如果“逍遥游”如此难以实现,庄子提倡“逍遥游”意义何在?
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把全篇内容统摄起来:
首先,实现逍遥游需要“无所待”——一个生命体,不需任何凭借就能得以存在,它才是自由的。这一结论来自全文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