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心向光明母子同行
2021-08-04徐鲁
徐鲁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节选)
恰同学少年
1895年,蔡和森出生在上海,4岁时跟随母亲葛健豪回到故乡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蔡和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与毛泽东同在一个年级,他们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一起度过了一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年华。那时候,学校里有个“君子亭”,满怀远大理想抱负的蔡和森、毛泽东等人,经常坐在亭子里,一起探讨人生,探讨救国之道。
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家里,他们一起成立了“新民学会”。这是在五四运动前成立的革命团体之一。“新民”两个字,包含着进步与革命的意义。后来,新民学会还出版了一本《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收集了书信47封,其中蔡和森写给毛泽东等人的书信有11封。新民学会在湖南的青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很多湖南青年学生都很崇拜“毛蔡”二人,把这两位出类拔萃的青年人奉为表率。
1919年12月,蔡和森带着年过半百的母亲,和女友向警予、妹妹蔡畅等30多名热血青年一起,告别了风雨飘摇的祖国,远赴欧洲去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和真理。
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他在和毛泽东、陈独秀的多次通信中,不断地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还详细讲述了建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毛泽东在一封回信中兴奋地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高,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博物馆中的记忆
这两张图片展示的是1918年8月9日,蔡和森在北京寫给罗学瓒关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明信片的正面与背面,现藏于湖南省档案馆。蔡和森存世的笔墨不多,因此这张明信片弥足珍贵。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接受新思想的经历,正是他向毛泽东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卓识远见的思想源头。这一年,中国的命运和与蔡和森年纪相仿的一群青年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革命的母亲
在湖南省省会长沙,曾有一桩前所未有的新鲜事流传甚久:蔡和森考入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读书,蔡和森的妹妹蔡畅考入了周南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也带着长女蔡庆熙和外孙女从老家来到长沙,分别进入不同的学校念书。那时,葛健豪已年近半百。一时间,蔡家祖孙三代五人一同在省城求学,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文明,在长沙城里被传为佳话。
在蔡和森结识了毛泽东等有志的同学,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寻求中华民族未来出路的日子里,葛健豪默默地支持着他们,她的家也成了青年学生最满意和最放心的聚会场所,而她也成为后生们眼中可亲可敬的“蔡伯母”。
1919年是葛健豪做出人生重大选择的一年。谁也没有料到,当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30多名爱国青年准备从上海起程去法国的时候,这位已经50多岁的革命母亲,也毅然决定与他们一同登上远航的大船。她还满怀乐观地给船上的学生们鼓气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了,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
在法国,这位没有半点儿外语基础的母亲,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勤奋自学成才,奇迹般地学会了法语。她白天学习法语和新知识,晚上还要不停地做绣活儿,用刺绣换来的钱补贴孩子们的日常开支,或是用于帮助一些来自国内的贫困学生。
正气浩然的家风
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到祖国。回国后不久,蔡和森经陈独秀等人的介绍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9月,他参与创办了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并担任第一任主编,直到1925年10月,他受党中央派遣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为止。在这期间,蔡和森撰写、发表了大量倡导工农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宣传家。
1931年6月,蔡和森因为叛徒的出卖被捕了。敌人对蔡和森施行了种种刑罚,还残忍地把他的四肢用铁钉钉在墙壁上,妄图使他屈服。但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折磨,蔡和森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使得反动派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人的骨头,真的是比钢铁还要坚硬!
蔡和森烈士就义时年仅36岁。“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后来,毛泽东这样深情地赞叹自己的这位同学,这位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自己并肩奋斗过的革命战友。
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老人在家乡病逝。毛泽东在延安得知消息,满怀着敬仰和缅怀之情,亲笔题写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遥祭自己青年时代就十分敬爱的蔡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