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沙万里党旗红系列报道之一:党旗闪耀京津风沙源

2021-08-04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21年6期
关键词:李萍杏树造林

张志国

2021年6月17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主题为“恢复生态、保护土地、复苏经济”,我国的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促共赢,持续推进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林草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90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0.59%提高到18.67%,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區域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432平方公里。

5月19日至22日,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参加 “风沙万里党旗红”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沿着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走访了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的怀来县、山西省大同市和朔州市等地的防沙治沙工程,深入沙区开展深度采访报道。通过聆听感人的治沙故事、采访了治沙一线的典型人物、切身感受了防沙治沙成效的来之不易、看到了沙产业发展的美好势头,体验了生态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领略到治沙第一线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精神风采。

罗海莲  不忘初心,向着梦想继续前进

今年45岁的罗海莲,2002年入党,是北京市延庆区的一名防沙治沙优秀党员。在北京市延庆区冬奥森林公园,记者见到了她。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一件玫红色的防晒衣格外亮眼。

罗海莲说起话来,快人快语。“小的时候,也就是大概六七岁,记得每年三四月份,延庆都要刮沙尘暴,漫天黄沙,三四天都不退。”罗海莲说,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的观众,一定知道,那场面,真的就像猪八戒回高老庄一样,飞沙走石,暗无天日。

从林业院校毕业后,罗海莲最早接触的就是植树造林,当时都是卵石、河滩。她天天去荒山、荒滩造林。那时候,罗海莲的想法就是先把荒山绿起来,再让荒山美起来。

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出门,晚上七八点钟回家。学林业出身的罗海莲,喜欢林业。她说,作为党员,就是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问她干林业苦不苦?累不累?她说:“我觉得每棵树,每棵花,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伺候自己的孩子不觉得累。”

罗海莲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常年奋战在生态修复工作一线,不畏艰辛,全心投入,从2016-2020年,高质量的组织完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生态林管护、山区林木抚育、彩色树种造林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共计100余万亩,为世园会、冬奥会的筹办、举办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底色。

为了保障项目进度和质量,罗海莲不辞辛苦,经常深入工地,严把各个环节,组织相关部门对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扬尘管控、森林防火等进行联合检查,确保工程效果;在冬奥会赛区生态修复工作中,作为园林绿化局的牵头科室负责人,请专家、组织调查队、种苗站、林保站等单位,从生态修复技术、苗木质量、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全力为赛区生态修复单位做好服务,确保了修复进度和成效。

有了好山好水好生态,还要让农民端上这个“金饭碗”,享受到生态福祉。罗海莲负责的项目多以原有生态林抚育为主,每年面积都在30万亩以上,管理难度大,要求标准高。尤其是完善政策平原生态林,管护由辖区乡镇政府负责,管护地点都在主要干线道路两侧,为了达到每个小班都合格、每个乡镇都有特色的目标。罗海莲与区林业工作站一起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每月对管理成效进行评分,纳入区委书记月度点评内容,有效的提高了养护管理水平,使生态林得到高质量养护。

罗海莲觉得现在的延庆山也绿了,水也清了,天也蓝了,但我们园林人肩上的担子还要再压一压,还要把现在的绿景尽快的像美景转变。“忙碌而充实,辛苦而快乐,没有认真解决不了的”,这是她常说的,也是怀着这种心态工作的。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不忘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梦想前进。

李加峰  志愿就是做一名园丁

李加峰是一名林业工程师,今年55岁,很早时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所在的延庆区林业站党支部也多次评为优秀党支部。1990年入党的李加峰,一直工作在林业战线。

李加峰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谈起家乡的变化,他说可以算是巨大。现在的延庆区是首都生态涵养区,20年来,延庆区森林覆盖率由46.84%提高到61.6%;林木绿化率由55.4%提高到72.9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2.9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3.9平米、公园500米服务半径%;现有自然保护地5类16处,面积778.9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9.04%,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环、三带、五廊、十园、多点”的森林生态格局,实现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美好期望。

李加峰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篇作文,叫我的志愿。当时的李加峰就要当一名种树、种花,育林的园丁。没想到,长大后,他真的从事了林业。

李加峰工作认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他负责植树造林工程方面的事情有的时候遇到的困难比较多,需要早出晚归,处理现场各种问题。有的时候下了班,回到家里,还要想着工作的事情,甚至做梦都在想着工作的事情。

现在的李加峰,主管封山育林的工作。在延庆区林业工作站党支部里,他是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李加峰为人低调。他不愿意过多的谈自己,面对记者,他谈的最多的还是林业站的工作。

李加峰所在的延庆区林业工作站现有在岗党员干部39人,其中党员22人。

近年来,林业站承担了大量的重点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延庆区平原地区生态林管护、森林健康经营抚育项目、延庆区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工程、彩色树种造林工程。各项工程均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效果显著。经过各项管护施工促进林木快速生长,有效提高延庆县山区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改善旅游景观,调整原造林单一的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加强了民俗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景观效果。

李加峰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现在已经是二期工程。林业站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通过不断的努力,从2015年至2020年,共完成封山育林14.5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2万亩、困难地造林1500亩、人工林1500亩,成果显著。负责工程的每名党员干部都认真负责,不畏艰辛,严把工程造林的每一个技术环节,把改善生态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通过有关部门联合检查验收,工程合格率为100%,工程质量均达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设要求,造林成效显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理规范、进展快、建设质量高,取得了显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施工,植被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方向发展,构筑了京西北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有效抑制了风沙危害,增加了森林碳汇,并进一步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初步建设起以生态涵养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乔灌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李加峰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还加快了延庆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配合区委、局党组的要求,施工中尽量使用当地的村民。据统计,在该项工程中当地农民使用率均达到80%以上,通过直接组织农民工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工作,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陆桂德  不忘初心,只为一方碧水蓝天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西南部,官厅水库西南侧燕山脚下,有一片袖珍版的微型“沙漠”——天漠。如今的天漠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度假场所,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成为国内外影视剧选取西部风光的最佳外景地之一。

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村民陆桂德,今年63岁,1996年入党,曾获得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他个子不高,身材微胖,说话幽默风趣。说起天漠的前世今生,土生土长的陆桂德侃侃而谈,大概50年前,陆桂德给生产队放牧,赶着毛驴和牛每天要翻过家门前一里地的那片沙丘,沙丘周边除了沙漠就是荒地,鲜见绿色。

陆桂德说,“一年一场沙,从春刮到冬。”即使回溯到40年前,他还能体会到沙粒吹到脸上的那种刺痛,特别是到了春天,黄沙弥漫,刮进家里的沙子,把屋里所有家什都“漆”成黄色,严重时黄沙把大门都给堵住,大家都不敢出门,出门就是一身土,种下的小苗都被风沙打断,当时的大风都有十几级。

据统计,2000年,天漠周边刮了12场沙尘暴。

1979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22岁的陆桂德加入了“造林大军”。

“种树那是真苦。”种树的艰辛让陆桂德记忆犹新。夏天种植期,陆桂德起床后吞下一个烧饼,再猛灌一缸凉水,带上米饭和咸菜,凌晨5点左右匆匆出门,为的是趁天凉多干些活;干到中午天气炎热,陆桂德和植树的农民在树下席地而睡,下午再干到日落。第二天早起爬起来接着干。

陆桂德说,山坡土层薄,只有约20厘米,一镐下去就是石头,树坑要求三四十厘米,大苗50厘米。“平地的土地上挖坑1天能挖1亩110棵,山地就没准儿了,用镐抠石头,1天挖十几个算是多的。”

至于天漠,陆桂德认为虽然树坑好挖、栽苗方便,但是存不住水,“水浇下去,直接渗到沙子里,只要树苗叶子发黄、卷曲,他们就要不断浇水,直到树苗成活,根扎到沙漠下层的土壤中。”

陆桂德说,现在活下来的小树苗全是镇里人一瓢水一瓢水浇活的,很不容易。

陸桂德1985年参加工作,他先后担任镇林业技术员、林业站长、大古城村支部书记。参加工作30多年,他先后于1988年被怀来县授予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被张家口市授予“八棱海棠丰产栽培技术开发”三等奖,多次被评为林业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等。

怀来县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葡萄、苹果、海棠等果树的生长,而且怀来县地处塞外,昼夜温差大,产出的水果特别甜,水果品质比别的地方好。

陆桂德说,怀来是著名的八棱海棠之乡。他家里就种了4亩葡萄,5亩海棠。他说,海棠果可食用,海棠花可观赏。他说,游客现在来的多了,他的海棠和葡萄也可以卖上好价钱。

随着林木日渐茂盛,陆桂德明显感觉到,沙子不那么厉害了,风也刮得小些,黄沙堵门渐渐绝迹。他说,多栽树,挡住了风沙,老百姓的环境也好了。

陆桂德说,由于植树造林、天漠周围的生态变好了,空气质量提高了,官厅湖的水也变清了,引来越冬迁徙的水鸟成群嬉戏,也引来各地的游客体验西部风光,当地人均收入更是由原来的2000多元升至8000多元,真正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宋德足  我的家乡如今成为网红村

静西谷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瑞云观乡坊口村,这里群山环抱,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凉爽宜人,村貌古朴,民风淳朴。

今年63岁的宋德足是土生土长的坊口村民,也是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党员。面对记者,他自豪地说:“过去我们这里的山可以说是荒山秃岭。现在可是大变样了!光秃秃的土山变成绿葱葱的树山。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村里也搞起了民宿。你说,如果山区环境不好,客人也不会来是吧?你现在网上搜索:静西谷,就会有我们村的很多介绍,我们村现在可有名了!”

如今,民宿产业更成为坊口村的新名片,不断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体味长城文化,感受山村新篇。

宋德足多年来一直奋斗在生态修复、造林护林工作一线,不怕吃苦、全心投入,尤其自2009-2020年十余年间,高质量组织完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山区生态林管护等,造林护林共万余亩。

在施工过程中宋德足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作用,分组施工、责任到人,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与村民同甘苦。他还与村两委共同制定了坊口村护林管护制度,将全村划分为8个责任区,责任到人。作为老党员,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主动承担起2千多亩林地的管护任务。无论春秋、无惧寒暑,全年有一多半时间在山上巡林护林。宋德足说:“我们村缺水,当年条件艰苦,往山上挑水种树,人挑不动了,就上牲口,牲口驮着苗和水上山。现在有了水泵,比当年条件好多了”。

尽管已经年过花甲,宋德足依然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为造林护林,保护生态继续奋斗着。宋德足说:“造林是祖孙万代的事。”

张有旺 过去光秃秃,现在绿油油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大白登镇的大泉山展览馆门前,85岁的张有旺拄着拐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虽然他年事已高,但是说起话来,思路很清晰。他说,过去的大泉山是光秃秃,现在是绿油油。

张有旺是大泉山村人,也是大泉山巨变的见证者。从当年的“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的“黄土地上的翡翠明珠”,张有旺感慨起大泉山巨变过程时,就一个字:“干”!

大泉山位于大同市阳高县城南12公里处,大泉山得名不是说泉大,而是说山大,它有8座山、2条大沟和72条小沟,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张有旺说原来叫大泉山,没有泉,现在有水了。

大泉山脚下的西岭村(后改名为大泉山村),新中国成立前只有28户人家,在十年九旱的雁北地区,靠天吃饭的人们,既盼着下雨又怕下雨,不下雨庄稼没收成,雨下大了又会冲田毁地,形成洪涝灾害,让庄稼颗粒无收。

张有旺向记者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即使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大泉山农民种小杂粮的亩产也只有七八十斤。新中国成立后,到了农业合作社时期,党的领导好,集体的力量大,治山治水,大泉山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加上化肥等的应用,农民亩产能达到七八百斤,产量提高了10倍,真正解决了几千年来困扰人们的吃饭问题。

张有旺1955年入党,是一个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50多年前,他就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村主任等职务。多年来,张有旺带领村民采取“八连环工程”即挖鱼鳞坑主要是用来栽树、修水平阶主要用来蓄水保土、打土谷坊主要用来抵挡径流的冲击、筑沟头埂、筑沟边埂用来护地护沟、建蓄水池、建澄沙池,修排水渠的水土保持一整套化害为利的有效措施。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栽植树种主要有油松、山桃、山杏、云杉、花灌木以及各类彩叶树等,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最终达到了植树,种粮,水土保持三丰收。

在张有旺的影响下,大泉山人几十年如一日,继续栽树种草。据记者了解,今天的大泉山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9.05%,已成为阳泉县集林业生态修复、水保示范、科普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红色爱国教育、廉政教育基地和有山有水有景观、有文有脉有体验的京西生态屏障,变成了远近文明的生态旅游休闲村,先后被评选为山西省旅游名村,授予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20世纪水土保持遗产名录。

李萍  不信黄土难刨金

今年58岁的李萍,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狮子屯乡燕窝村农民, 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李萍通过学科技、用科技、推广科技,带领农民从种西瓜栽杏树到种植设施樱桃、葡萄、杏,都取得了成功。2000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阳高县万亩杏林,记者见到了这位全国劳模。

一度时期有人用“农民最可怜”来形容农民增收难。此话对身处燕窝村的李萍来说更有切身之感:土地贫瘠,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土里难刨金”的断言,让1979年16岁的李萍在高中毕业便选择了外出务工谋生,但其心一直在惦记着农业农村。“学科技、用科技也许就是出路。”务工的8年间,李萍把做工挣来的钱都买了农科书籍,白天上班做工,夜晚看书学习。“三年学会买卖人,一辈也学不会庄户人”,有人这样劝李萍死心塌地打工吧,谁知不仅没有破灭他科技兴农的梦想,还动起了真:1987年8月,李萍毅然放弃了转正式工的大好机会,在众人的一片埋怨和惋惜声中迈出了他人生抉择的关键一步,毅然选择了回村务农。

种杏树是条致富路。但几十年来,大家盲目尝试后都泡了汤。2000年春,李萍挑起了头,“技术我负责,赔了我保底,大家齐心干”,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周围五户农民,在村南山坡50亩承包地上栽植杏树。杏树2003年挂果、受益。打那开始,这五户农民年收入5万余元。从此,在李萍的带动下,狮子屯乡杏树面积逐年扩大,成了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

“种啥行,问李萍。”本县以及邻近县区的农民经常慕名而来,向李萍求经问宝。每当有人来学习,他不论多忙,总是耐心指导。2013年开始,在不同季节,他每天早上利用村里的大喇叭,宣讲当地适宜的农科技术。

阳高县工商局征求李萍意见,欲以其名字帮助杏农申请注册李萍大杏商标。谁知李萍一点报酬也不提,反而爽快答应道:只要利于农民增收,我的名字随便用。近几年网络销售效益颇佳,在阳高县首届网络杏花节网红直播的前期招募中,李萍踊跃报名参与。通过网络直播,引得众多网友远道慕名而来,尝一口鲜杏,买一篮樱桃,住一晚农家……卖了农产品,也带出了乡村游。

李萍从24岁返乡务农,到如今34年间先后在承包地里试种了各种农作物和各种果樹,试用了露地杏树与温室樱桃、葡萄、大杏的反季节栽培,利用温室远程智能温控系统和滴灌系统,反光膜、高效叶面肥喷打,间、混、套等48项实用新技术,其中9种农作物3种果树的37个新品种和12项实用技术先后在当地得到推广。由于成绩突出,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和“申纪兰式”的模范农民,被团中央和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作为一名党员,近年来,李萍在依靠科技带富乡亲的同时,还十分热衷于扶持贫困户,献出爱心一片。

特困户李展,全家6口人,虽承包了30亩土地,但因不讲科学种植,光景仍过得紧巴巴的,每年全家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2012年,李萍把他作为自己的联系户,三天两头去他家串门,把科技课堂设在了他家炕头。种杏树能赚钱,李萍手把手教李展种杏树4亩,近几年,李展依靠杏树,每年收入5万余元。

“他这人就是好操心,每天不是这儿忙,就是那儿忙,晚上碰上下雪、下雨的,他就打电话挨家挨户地通知人们放棉帘,要是那家的电话打不通,他就自己过去给人家弄好。”李萍心中装着“大家”,妻子张桂连这样描述。

“我们都习惯了,有啥不懂得就去问李萍。李萍负责任,谁张开嘴都行,整天不是走东家,就是去西家,帮着人们修剪、调苗、进肥、送蜂……”村民薛景文说,为了大伙的事忙前忙后,李萍从来不提一分钱。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真心换真心。人活的能多帮助别人做点事,我也觉得特别有价值。”李萍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老劳模的心声。

李福祥  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今年56岁的李福祥,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林果富民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领办人,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担任阳高县东小村镇农技员至今。

33年来,李福祥立足实地,结合所学,就杏树、葡萄种植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示范和研究推广,有力有效地解决了杏树、葡萄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大嘴窑村和尉家小堡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杏树专业村和葡萄种植专业村,由此引领农民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两种果树的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农民从当初不想种杏到想种杏,从不会种杏到会种杏,从卖杏果苗到卖杏品牌,一致认为这多亏了李福祥。是他带头做示范,让大伙看到了致富的路子;是他手把手地教,让大伙掌握了种植技术;是他举龙头连市场,让杏农放心发杏财。让农民们感动的还有李福祥在组织销售杏果、杏苗上,没有先己后人之别,公道正派、公平公正地维护群众的利益。

据李福祥介绍,2016年12月,他组建了阳高县林果富民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截止目前,合作社已累计实施了10117亩国省人工造林绿化工程项目,另外还实施了其他绿化工程项目,至2020年底,已累计支付贫困户工资185万多元,惠及社内外100多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带动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李福祥在生产中广泛推广他的试验成果,手把手地指导果农先后累计育葡萄苗20余万株。农户重新种植葡萄后,李福祥把农家的事当自家的事,数以万次地深入农户家中指导葡萄种植管理技术。科技作保障使得东小村镇葡萄这一传统优质产业在一度中断后得以蓬勃发展。种植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十几亩到历史最高峰的3187亩,现如今葡萄产量年稳定在120万公斤以上。

为了让葡萄发展更上一层楼,李福祥自费跑遍了中国果树研究所、山西果树研究所、河北农林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等地,考察引进了巨峰、红地球等葡萄品种,解决了葡萄发展品种单一的问题,使东小村镇成为阳高唯一的葡萄生产基地,也成了塞上知名的葡萄之乡。如今每年中秋节前后,东小村镇尉家小堡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旅游采摘者。优质的葡萄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果农也由此赚得盆满钵溢。仅葡萄一项全村收入达300多万元。难怪农民们把所收获的葡萄誉为“錢串串”。

在李福祥的鼓动下,大嘴窑村杏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今全村910亩耕地,900亩是杏树。去年,大嘴窑村杏园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由一村到一镇,杏树成了东小村镇的一大支柱产业,面积达到了1万多亩,全镇人均杏树1亩。

2009年,李福祥大力推广经验,大嘴窑村投资230万元,新建起了杏树日光温室大棚50栋。盛果期后,每棚产量达1500公斤。大棚杏栽培的成功,成为当地农民靠杏树增收致富的又一条新路子。

李福祥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对全镇杏树进行统一管理,组织销售。在组织销售杏果中,李福祥申请注册了“大咀夭”商标。没有商标时,每公斤杏只卖到4元。注册商标后,杏价翻了一番多,且供不应求。

“大咀夭”牌杏驰名市场,杏树苗也跟着吃香起来。农民们掌握了李福祥的育苗技术后,育卖杏树苗成了发杏财的又一途径。全镇杏树苗已发展到300多亩,杏苗以品种好、成活率高而广销市场。年均出售杏树苗240万株,仅此一项收入700多万元。杏蛋滚成了金蛋,穷村变成了富村。

赵德清  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

今年64岁的赵德清是山西省治沙优秀人物、全国劳模、最美林草人。从工作到退休,一直搞生态建设,他觉得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植树造林是他一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赵德清1981年参加工作,1984年入党。这位老党员先后担任林业局技术员、林业站长、副乡长、副书记、乡长、县林业局局长。参加工作40年来,他先后4次受到国家级表彰,5次受到省级表彰,11次受到地市级表彰,是一个把青春融进事业里,把理想嵌入奋斗中,把成绩留在青山上,把口碑刻在民心中的默默奉献的基层林业工作者。

在担任大同县林业局局长期间,赵德清扎根基层,造林护绿。他带领干部职工,用18年的时间使全县新增林地50万亩,使“种树比养娃还难”的大同县成了拥有105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4.8%的“塞上绿洲”。

赵德清践行宗旨,兴林富民。在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提高经济效益。全县发展以杏树为主的经济林10万多亩。杏果产量超过70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3000万元,以哈密杏为主的聚乐乡,杏树发展到3.5万亩,成了全乡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赵德清坚定信念,以身作则。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不变,把对党的忠诚转化为献身林业的坚定信念和兴林富民的顽强毅力。几次放弃升迁机会,多次爱人有病,父亲有病,住院手术,都顾不得尽责尽孝,一心扑在造林绿化事业上,仅脚上的鞋就磨破几百双。近几年来,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现已建成30万亩火山群森林景观区一处,20万亩采凉山防沙治沙工程一处,10万亩南山三北防护林工程一处。

在“两学一做”活动中,赵德清不忘初心,提振精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立足岗位,勇于担当,继续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见证了大同县荒山变绿海,并亲身参与造林绿化40年艰难历程的赵德清,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赵德清说:“等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洒在这片大地上了。”

赵守忠  用一生守护好一片林

站在右玉县南山脚下,右玉县林业局技术员赵守忠对记者说,这里是右玉县城周边的南山森林公园,大家知道右玉是以全民种树改善人居环境,而闻名全国的。漫长的历程中,在右玉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州,经过几代人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预期效果,从建国初期的0.3%改变到了现在的56%。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绿化宜林荒山,实现了全县域基本绿化目标,把一块满目苍凉的大地建设成为最佳宜居家园。

赵守忠通过对右玉种植的三代树种情况介绍,就可以看到防沙治沙在这里是如何实施的。

第一代树,当地人都管它叫“小老杨”。这种杨树生长在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的右玉大地,给人们的感觉是,其貌不扬,树干歪歪扭扭,树皮斑斑裂裂,中幼龄枝繁叶茂,老龄林根深蒂固,顽强拼搏。也正是这样的生物特性,在风沙肆虐的右玉大地上成为了治沙功臣。

第二代树,在“小老杨”顽强生存并与风沙危害英勇斗争之后,右玉大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针叶树——樟子松、油松、落叶松闪亮登场了,针、阔混交,四季有色,生态系统改变结构,松树成为了右玉植树造林历史上的第二大功臣,它不仅可以提升林地功能,还筑起了防风固沙的新屏障。

第三代树,赵守忠说: 第三代树就不是一种树了,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边有丁香、玫瑰、海棠、金叶榆、榆叶梅、桃叶卫矛等等五颜六色的开花树种。那么,从过去右玉只能种小老杨防风固沙,现在这里还种上了能彩化美化环境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近40多个,可以说,这三代树,也见证了右玉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久久为功生态奇迹。

今后,我们右玉将不再是大规模大运动的荒山造林,在环境美生态优的前提下,我们林业建设要突出生态保护、系统修复,大力发展彩化、财化、美化树种,打造完美体系、建设靓丽家园。

赵守忠是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今年58岁了,干了一辈子林业技术工作。他没想到现在的右玉能变成这样美丽、舒服、幸福的人居环境,相信每一個右玉老百姓都能感受得到。

赵守忠参加工作40年来,一直从事林业技术一线指导工作。赵守忠先后推广和应用了造林工程抗旱技术,提高了右玉高寒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推广了汇积径流整地、鱼鳞坑整地、大坑穴状整地、水平阶整地、裸苗沾泥浆、苗木假植、苗木容器苗造林等工程管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造林成效;组织完成了“2013年高寒地区樟子松栽植”、“2016年煤矸石堆积区造林”两项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赵守忠1992年入党。作为一名29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连续10年荣获右玉县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朔州市100位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人物、朔州市五一劳动奖、朔州工匠等多项荣誉。他觉得这一辈子,就是不断学习新林业技术,不断在实践中搞创新!

要说赵守忠工作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那就是让右玉的老百姓在林业建设中增收致富!2017年,右玉开始大力引进经济林新品种——大果沙棘,在全县推广示范种植4万多亩。这种沙棘三四年后就能挂果,村民都会受益,看到这件事,他就笑得合不拢嘴。

赵守忠说自己还有3年就退休了,他还有个心愿,就是等他退休了,就让小他两岁的老伴当个护林员,陪同他一起来看护树木,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回报。赵守忠还说都和他们的局长说好了,局长说没问题。

猜你喜欢

李萍杏树造林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杏树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SLA:ErroranalysisofthelearnersinvocationalcollegeundertheBlendedLearningModel
童年的杏树
一棵杏树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棵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