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哪一种伟大,必须成为义务

2021-08-04胡雯雯施嘉翔万容辰刘一霖

南都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育儿职场家庭

胡雯雯 施嘉翔 万容辰 刘一霖

《上班啦!妈妈》节目录制现场。

“为什么社会要给妈妈那么多赞美呢?妈妈没希望你们给我们加这些头衔!尤其是别给我上纲上线,所谓的为母则刚,真的是被逼无奈。”

演员热依扎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在一档节目中脱口而出的一段话,居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而此前,她曾在节目中分享过自己刚出月子便“带娃入组”,拍摄《山海情》的经历,也激起过许多共鸣:

“为了准时让孩子吃上母乳,我买了车载冰箱、保温箱、全套便携式吸奶工具等带到拍摄现场,一到吸奶时间,便钻进车里,把洗好的储奶瓶用一层层纱布和毛巾盖上,以免被戈壁滩的风沙沾染到。然后,我会囤上足够孩子吃两三天的母乳,这样万一哪天堵奶了,或因为工作太累奶水不足,还有周转的时间,可以去找当地的通乳师或医院。”

在节目的弹幕评论区,网友们纷纷表示感同身受:“没想到明星当背奶妈妈时,也和我们一样辛苦”“终于有人为我们说话了”“请别再对我们道德绑架”……

热依扎参加的节目,名为《上班啦!妈妈》, 是由爱奇艺和沐光时代(The Better Life)联合出品的首档职场妈妈成长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采用真人秀+明星嘉宾观察团方式,展示了3个职场、9位求职妈妈、40天的职场挑战过程。节目一上线便引发了一波又一拨的热搜议题,比如#妈妈比超人厉害# #女性是否要选择无痛分娩##世界上没有一种伟大是义务#等。

“可能因为我也是初为人母以后重返职场,所以输出的一些观点获得了大家的共鸣吧?”在与《南都周刊》记者聊起参与这档节目的最大感受时,热依扎认为,职場妈妈的声音,一直很少被综艺节目关注到,直到《上班啦!妈妈》的出现,才让这个群体近距离地展现到观众面前,“节目中还有专业的HR、嘉宾观察团等,对妈妈们遇到的各种职场情况给出好建议,帮她们排雷,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在职场类节目已经屡见不鲜的当下,这档节目还能激起这么大水花呢?

也许是因为节目中求职者身份的特殊,这些因为生育而脱离职场几年的女性中,既有前高管、海归精英、网络红人,也有毕婚族(一毕业就结婚)、单身母亲、小镇女孩……

比如网络粉丝数量已经超千万的博主“陈大事”,为了重新给自己寻找定位,找到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在二胎之后决定重入职场;曾在广告圈征战13年做到高层,后来又辞职自己创立品牌的施丝,在生娃后非常怀念职场的感觉,希望找回年轻时的状态,便递交了面试申请……

尽管这些妈妈所展现的实力,已经让网友们感慨“太卷了,我还是待在家吧”,但她们依然在重返职场时,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夹击的种种困境。

来自深圳的褚晨,虽然在职场上是利落决断的女强人形象,但在加班回家的深夜,与母亲聊电话时,会委屈得声音哽咽;进入星期零公司实习的丁沙沙,刚刚上手一个重要项目,却听说孩子在家发烧,半天水米未进,一下陷入极度焦虑的纠结状态,不知道该不该立刻赶回家……

作为一位曾因养育孩子而回归家庭,如今又重返职场的资深妈妈,嘉宾伊能静说出了很多女性的无奈,也给了她们极大鼓励:“有一阵子大家说,不当全职妈妈而去工作的人很自私,后来又开始流行女性独立,大家会说你们这些全职妈妈没有自我。但你不要被社会强加的价值观所胁迫,你只要知道,你的人生,必须由你自己决定。”

在节目冠名商合生元的高级市场总监廖文琪看来,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内容大环境中,能看到这样一档还原职场妈妈真实状态的节目,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大部分妈妈产后都会选择回归职场,但她们面临的挑战却是长久以来被忽略的。这9个妈妈在家庭和职场中‘打怪升级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行业的妈妈重返职场时最真实、最鲜活的难题和需求,可以说是我们站在了离妈妈最近的地方与之进行沟通,传递出了满满的正能量,这与合生元所想、所做是完全一致的。此次合作,不仅引发了妈妈们内心强烈的共鸣和讨论,还以全网多平台200余个热搜话题、超过30亿次的围观,带动全社会关注到职场妈妈这个群体,非常有意义。”

职场妈妈的优势别人还真没有

“这个节目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职场妈妈们真的非常的不容易,她们努力在工作和家庭中寻找平衡,并希望能做到最好。”《上班啦!妈妈》的常驻嘉宾之一戴科彬这样表示。

作为猎聘的创始人兼CEO,戴科彬在招聘领域有着多年的经验。在他看来,中国女性的职场参与度是极高的,而且她们的自我要求、对工作的期待,如今都处于明显上升阶段。

“美国劳工部做过一份全球劳动参与率报告,发现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接近70%,甚至比法国男性的劳动参与率62%还高!而我们近年会发现,很多女性都因为工作而推迟了婚育计划,这也说明当代女性是把职业和独立性放在更高的位置的。”

如果选择了生育,妈妈们通常会面临什么样的职场困境呢?

戴科彬分享了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职场妈妈遇到的困难中,“家庭事业不能兼顾”得票率最高,为58.63%;“没有精力接受高强度的工作”“晋升空间小”得票率位居第二和第三。

“如果你生育后回到原公司、原岗位,其实对自己和公司的收益都是最大的。”在他看来,公司和新人的磨合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如果生育后选择换一份新工作的话,入岗前的100天关键期内,求职妈妈一面要照顾家庭,一面要投入巨大精力去熟悉业务和团队,公司也要付出很多培训成本,对双方来说压力都很大。

那么,职场妈妈有没有优势呢?有,还不少!

“很多妈妈回归职场后,会更加敢打敢拼,有时看了还挺让人心疼的。她们的工作动力更大了,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经济压力上。”

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协调家庭成员关系、安排全家吃穿用住等,本身就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因此戴科彬在和许多公司高管交流时,都发现了这种共识:在团队管理、沟通同理心上,职场妈妈和完全没有家庭生活的人相比,优势是非常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猎聘在和《上班啦!妈妈》合作时,专门为职场妈妈设计了一份“五维能力图”,让100名HR进行打分。

比如学习力、沟通力和创造力,在各行各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抗压力和凝聚力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妈妈们面对的职场和家庭压力等,都会更加复杂,而这两项能力即使在传统意义上的非高压职位,也是非常需要具备的能力。

这一点,也在节目合作方之一——腾讯开心鼠启蒙ABCmouse处得到了印证。品牌负责人黄笑表示:“从调研数据看,我们开心鼠的核心用户就是一群学历优秀、阅历广阔的妈妈,她们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职场和事业也表现卓越。她们对家庭和工作都有同样高的标准和追求,事业上追求最好,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上也追求最前沿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社会上,虽然兼顾着这么多角色,但她们依然能让每一个角色闪闪发光。”

在他看来,将目光聚焦于回归职场的女性上,关注妈妈们的自我认可、阶层特质、生活方式和辛勤付出,鼓励她们勇敢实现自我,在这个理念上,开心鼠与节目是不谋而合的,这也是开心鼠与节目合作的初心。

明星观察团成员:伊能静

明星觀察团成员:陈铭

明星观察团成员:乃万

明星观察团成员:戴科彬

被全方位夹击的男人是如何丧失育儿资格的

看到妈妈们磨刀上阵的职场拼搏之旅,演播厅里的明星嘉宾们都深有感触,也贡献了许多职场干货,比如孕产期间怎么跟公司协调岗位问题,重返职场时应该怎样谈薪资,遇到某些难题可以怎样高情商地应对……

然而,当“为什么孩子有事都是妈妈或奶奶的锅,爸爸是出家了吗?”这个问题被抛出时,大家却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中,就连录制现场的制作团队也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吐槽起来。嘉宾乃万直接吐槽:“有很多丈夫或爸爸,觉得自己只要在家,即使啥也不干,就算是陪伴家人,已经尽到义务了。”

这时,陈铭分享的一段亲身经历,却让大家开始沉思。

“那次我们去滑雪,我负责单独带大女儿玩一天、吃东西,再带回来。整个过程都很顺利,但上厕所时却把我给难住了。”当时,陈铭的大女儿5岁左右,不敢一个人进公厕。带她去男厕肯定不合适,若陪她去女厕呢,估计能直接上热搜。陈铭面对焦急的女儿,急得抓耳挠腮,后来只能回到滑雪场,请一位女性员工帮忙,才解决了问题。

“我们平时要是看到设有母婴室,都觉得相当不错了,育儿厕所更是少之又少。这个社会在硬件上,似乎就没有考虑单独带娃的爸爸的可能性。”

“爸爸带孩子,活着就好”,似乎已经成了被玩出花的梗。偶尔主动参与带娃的爸爸们,被调侃为“诈尸式育儿”,他们的方法也经常被家中女性吐槽:

哄孩子上床,自己先睡着;出去玩半小时,娃回来满身满脸的泥巴;营养餐不会做,爷俩对着电视吃外卖;妈妈总会见缝插针做家务,而爸爸带娃的话,家里就像空难现场;换尿片换衣服教了好几次都不会,还不如妈妈自己两分钟搞定……

此外,即使有些爸爸对于育儿更为拿手,也愿意多承担一些,为太太换取拼搏事业的机会,他们往往会面对社会的轻视和不理解,甚至被认为是“无能”、“吃软饭”。

在传统观念的打压、女性不信任不满意的双重夹击下,男性就这样陷入“反正也干不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恶性循环,被推得离婴儿车越来越远。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你自己带娃不走心,还怨我们要求高?”,还是“我明明带得挺好,是你们的高标准太可笑”?

录影过后的采访中,陈铭对《南都周刊》记者讲了另一个真实经历:孩子们一个4岁、一个1岁时,他们全家一起去泰国旅行。在水上乐园里,奶奶全程牵着老大在儿童泳池。尽管孩子已经学了一年多游泳,大家依然不放心,一旦她离开视线几秒钟,就会紧张得到处张望。

“我旁边有对白人夫妇,娃1岁多,自己爬上了滑梯,然后叽里咕噜地滚了下去,头朝下,扑通一声扎进水里。我们吓了一跳,下意识就想去捞,结果那对夫妇非常淡定,抬头看了看,又低头各看各的书,根本没理孩子。那娃在水里扑腾了一下,就自己站起来了,完全没哭,又往滑梯爬去。”

那一刻,陈铭彻底被震住了。“他们对哪些边界属于孩子,哪些属于父母,划分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我都可以想象,到了七八岁、10多岁时,那孩子的独立能力,跟我的娃根本不会是同一个维度。”

他试图让老二也去“PK”一下,结果爷爷奶奶大惊失色:“你疯了吗?万一摔了磕了怎么办?看看人家?那能一样嘛!”

那一刻,陈铭突然意识到,也许男女在育儿观念上也是如此。女性一定要推爸爸一把,要按捺住自己上手的冲动,逼着他自己弄孩子。“没有谁是天生的傻子,就像没有人是天生的母亲一样。你只有建立起双向的信任感,充分放权,才不会又埋怨人家不帮忙,帮了忙你又看不上。”

泳池的那一幕,成了他和太太的一个记忆坐标。“否则,我们永远都会被各种小心翼翼的育儿理论裹挟。后来每次有争执,我俩便会互相提醒:想想那对白人夫妇,他们会怎么做?”

他承认,自己也许依然做不到那样洒脱,但至少他和太太知道,有些事情,不是非做不可。

有价值的内容一定能引发共鸣

“许多全职妈妈告诉我,是这个节目,让她意识到自己还有大杀四方的能力,找到了跨出家门的勇气,也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上班啦!妈妈》的联合出品方——北京沐光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葛威这样说。

沐光时代自2018年创立以来,就聚焦精品生活方式内容出品,主打好玩、好美、好住、好育几个维度,出品过《慢游全世界》、《慢游旅行家》、《SHU理生活》、《自然有答案》、《育儿手册》等优质内容。

“市场上每年都有优秀的内容题材涌现,而我们在市场一线,除了内容,还聚焦洞察用户需求,从用户痛点角度或者社会话题的视角去研发内容题材。一档好的内容,一定是好看、实用、有共鸣能够为用户、平台、赞助商带来价值。不论通过哪种平台、哪种形式,都能让消费者获取最有价值的内容。”葛威介绍。

“我们创立的初衷,就是‘专注内容,打造精品做价值的输出。因为对现代人来说,无论是付出钱还是时间,最看重的就是交换到有价值的东西。”沐光时代的联合创始人,“妈妈”项目总制片人柯洋补充。

在沐光时代看来,“无论从新发布的人口调查报告,还有三孩政策引发的热议,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80后、90后女性们,都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生育还是升职?而这些问题,却几乎没有一档节目去聚焦讨论过。”

“妈妈”项目的项目制片人吴蒙透露,其实在沐光时代内部,就有很多职场妈妈。“做传媒这一行,熬夜是常有的事,不少女同事经常是晚饭前匆匆回家接孩子,一忙完又立刻跟我们开会加班,两头连轴转,我觉得她们真的特别不容易。”

这些都让他们相信,这个群体是值得被关注的。

在节目策划前期,与客户的沟通和大量的走访调研中,制作团队也发现,“她势力”日益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不论是各大购物节的宣传,还是姐姐、妈妈类的综艺节目的爆火,都印证着一个现象:谁抓住了熟龄女性的价值,谁就把握住了机遇。

在节目合作方之一——京东母婴的营销运营组负责人汪浩看来:“随着女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她经济”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且发展迅猛,妈妈这个角色也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上班啦!妈妈》这样的励志综艺,既是时代推动下的产物,也是“女性力量”的一种传递。社会所能做的,就是在给予她们权利和尊重的同时,为她们分担更多琐事,这也是我们京东母婴在节目里所想要传递的信息——让育儿更轻松:为孩子提供安全有保障的成长所需,用行动改善中国父母的育儿焦虑。”

而作为专注母婴营养与健康的全球领先品牌,节目冠名商合生元对于新生代妈妈尤其关注。“85-95后这群新生代妈妈,具有与以往几代人不同的特质:她们既爱孩子,也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空间;在养育宝宝时,更注重科学育儿;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参与感。因此,她们的生活态度,对于社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许是为什么,《上班啦!妈妈》的策划刚一推出,便吸引到众多客户的关注,而招聘消息一发出,简历更是如潮水般从各处涌来。许多妈妈尽管在海选中没有通过,但依然表示,自己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个节目,就像为她们点亮了人生沙盘中的新地图。

不少看过节目的观众反馈,生完孩子脱离职场后,一直希望重返社会,但却在碰了几次壁之后,心生怯意,甚至迟迟鼓不起勇气踏出家门。是这档节目,让她们找到了方向,也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

左:求职妈妈陈潇雨(陈大事)右:求职妈妈施丝。

还有年轻女性留言说:通过这档节目,突然觉得,未来也不是那么可怕了,女性还是有许多自我实现的方法的。就像节目常驻嘉宾乃万感慨:“虽然我还没有走到那一步,但我感觉我来录这个节目,把下半辈子该学的全都学到了,什么恋爱、结婚、生子、在职场升级打怪……全学完了!”

如何在家庭与事业中做出选择,这正是许多职场妈妈都在思考的问题。除了节目中展现的种种模式外,沐光时代创始人葛威还提出了一种建议:将婚姻视为一种“合伙人”关系。

她26岁结婚时就跟自己的先生说:“我们是一辈子的合伙人,五年回顾彼此的不足之处,如何将家庭经营得更好,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是名副其实的利益共同体,有了奋斗的目标,婚姻中,男强女弱或者女强男弱都是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家庭需求做出的讨论结果,不能变的是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家庭合伙人完美的关系是,彼此都觉得舒服,觉得赚到了,是对方愿意一起携手面对困难的勇气跟决心。”

而要做到这点,也得益于另一半有强大的内心力量,能有足够的魄力去对抗社会的种种刻板印象,有欣赏太太闪光点的能力,才能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奋斗。

脱离了特权才可能谈平等

回想我们上一代的职场妈妈们,同样很辛苦,但为什么关于这个群体的讨论,似乎在这几年越来越激烈了呢?是女人们变矫情了吗?

显然不是。

近二三十年的社会变迁之快,是前所未有的。房價的猛涨、教育和医疗成本的激增、社会的内卷化等问题,成为了所有人面临的问题。而一个女人变成妈妈时,这些压力会瞬间叠加到她身上,没有一点儿缓冲和过渡,即使是能力再强大的人,也可能措手不及。

有些70后、80后,可能还保留着幼年时在父母“单位托儿所”的经历。以前,双职工家庭即使没人照顾孩子,也可以带到单位去。但如今能提供这种配套设施的企业少之又少。

在猎聘戴科彬看来,这不能单纯怪罪于企业缺乏人情味。“如今父母们对育儿的要求,已经提高了无数倍:卫生资质、师资水平、教育理念、安全措施……能达到标准的单位托儿所实在太少了。”

而且,在员工高流动率的背景下,企业托儿所的生源基础也不稳定。孩子多了进不去,孩子太少又难维持,很多企业连经营自身都拼尽了全力,又怎能做好認知领域以外的事呢?

而呼吁给予职场妈妈更多“优待”,也许会起反作用。就像在日本,许多年轻人觉得职场妈妈可以在4点提前下班,娃生病就请假,把工作转到其他同事头上,还拿着一样的薪水,这也是一种不公平,对公司更是一种成本损失。妈妈们因此遭遇的求职歧视,可想而知。

只有脱离了特权,才能谈平等。

在人口日益老龄化的中国,育儿不再是一个家庭甚至是女人自己的事儿,它关系着经济未来的发展。育儿是很难“回本”的,生育成本只有在社会和家庭间、在男人和女人间更平等地分摊,才有可能创造一个良性循环。

世界银行集团在《2021女性、商业与法律》报告中就指出:纵观各国现状,只有能获得足够“经济补贴”时,父亲才有休假育儿的动力和勇气,男女之间的事业和育儿时间分配,才可能趋近于平衡。

比如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提倡育儿平等化的瑞典。在《职场妈妈生存报告》(2020年出版,(美)凯特琳·柯林斯著)一书中,作者采访了不少瑞典妈妈,她们压根儿不认为育儿是爸爸的“责任和义务”,而是他的“权利”。

瑞典的带薪育儿假是按一个家庭480天来计算的,父母双方都至少要休够90天。剩下的天数,如果夫妻平分的话,还能额外领到一笔奖金(考虑到男性收入通常较高,国家会补贴因为父亲休产假而导致的经济亏损)。

北京沐光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葛威。

而一岁之后,瑞典娃就能去托儿所了。政府补贴在学龄前儿童上的钱,甚至超过了国防预算。因此托儿所的质量之高,会让父母觉得如果没送娃去,就是剥夺了娃的某种“体验和权利”。

同样实行产假平均分,甚至奖励补贴父亲休产假的,还有德国、意大利、挪威、爱沙尼亚等国。但是,如果中国也实行了同样的制度,又有多少父亲敢休带薪产假呢?他们就不会面临休完假回来,再也无法重回事业巅峰的问题吗?

反观美国,作为全球仅有的7个没有带薪产假的国家之一,社会职场环境因为女性的缺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问题。

前段时间,结婚27年的盖茨夫妇离婚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原因只有短短几个字:“无法让彼此继续提升”。然而,梅琳达·盖茨却在2020年出版的《女性的时刻》一书中,就曾揭示一个事实:女性在家中承担的种种“无薪劳动”,正是阻碍女性事业发展的最大原因。

即使是首富之妻,也承担着比另一半更多的“家庭义务”:接送孩子、带他们看医生、辅导作业、参加校内外活动、代表全家在节假日进行各种社交等。即便梅琳达可以雇佣帮手,这些琐事依然占据了她许多精力,影响了她运营基金会等重要工作。

她在书中写道:“不平等的一大标志,就是一方包揽全部重要有趣的工作,强迫另一方承担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琐事……女性在商业和职场中的缺位,会导致公司错失许多男性看不到的市场机遇……男性由于刻板印象的阻碍,在职场很难表现真实自然的情绪,而女性的工作方式,改善的是男女共同的工作环境。”

所以,育儿并不单纯是男女平等的问题,家庭和事业必然是此消彼长的,育儿成本总会被转嫁到谁的头上,要么是家中老人来承担,要么找到足够强的外援(保姆、托管机构、国家配套等),要么夫妻自己上(但必须事先规划好事业和家庭的阶段性切换)。

也许,只有越接近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社会上才会越少出现“不负责任”的父母;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被视为财富,而不是负担。

而在现阶段,80-95后女性率先站了起来,开始探索理想模式的可能性。她们在自我实现、独立意识上,有着更高的追求。她们既希望享受家庭的美好,又不愿抹掉自己,只作为某人的母亲、妻子、媳妇、女儿而存在。

就像服装设计大师山本耀司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许多妈妈明知会接受社会的摔打,也宁愿在这些碰撞中,找到自己除了“母亲”角色以外的价值。

这,也许是走向一个更美好社会的开始。

猜你喜欢

育儿职场家庭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家庭“煮”夫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育儿神器
职场首页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