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2021-08-04王家清刘华亭苗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动静脉溶栓脑梗死

王家清 刘华亭 苗鹏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发性中断后因缺氧与缺血所致的脑组织坏死症状,可导致脑组织细胞与神经功能损伤[1]。据相关调查显示,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约为68%,死亡率高达2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2]。目前,促进闭塞血管复通,促使梗死区域神经细胞与血管功能恢复是治疗早期脑梗死的重中之重。现阶段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内治疗、静脉与动脉溶栓、超声辅助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等。其中动静脉联合溶栓通过影像学技术向患者动脉或静脉内注入阿替普酶,以便恢复脑内梗死区域的血液灌注,减少脑组织细胞损伤[3]。机械取栓则利用Soltaire 支架,在直视状态下定位血管内血栓部位,并将其完全取出,可以快速解除血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4]。为了进一步完善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案,本研究选择2015 年5 月~2020 年4 月本院70 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应用了动静脉联合溶栓与机械取栓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5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首次发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发病时间≤4.5 h;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于相关研究内容已进行审核与批准,同时研究方案已向患者家属进行充分的告知。排除标准:合并脑出血;全身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6 个月内实施过脊柱、颅内与脑出血手术;心肝肾功能不全;单纯共济失调与感觉障碍;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等疾病;近端大血管完全闭管;妊娠者。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 35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6 例,女19 例;年龄42~ 81 岁,平均年龄(62.5±6.9)岁;发病时间2.0~4.4 h,平均发病时间(2.8±1.2)h;梗死部分:前循环12 例,后循环23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6 例,女19 例;年龄42~ 79 岁,平均年龄(62.2±6.8)岁;发病时间2.0~4.5 h,平均发病时间(2.7±1.3)h;梗死部分:前循环11 例,后循环2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中的内容实施动静脉联合溶栓,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即应用0.9 mg/kg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70023)进行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后进入导管室,并在发病8 h 内实施动脉溶栓,方法:行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股动脉穿刺并置入动脉鞘(其中后循环梗死患者置入椎动脉段,前循环梗死患者置入颈内动脉岩段),引入微导丝联合微导管至梗死段动脉或置入血栓内,给予25 万U 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40),30 min 完成泵入,再次造影观察血管的通畅情况。研究组应用机械取栓治疗,麻醉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股动脉穿刺并置入动脉鞘(后循环梗死患者置入8F 锁骨下动脉段,前循环梗死患者置入颈内动脉岩段),向病变血管近端置入5F 导管。微导丝联合微导管通过梗死段血管,撤出微导丝后马上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微导管处于病变远端血管腔后,将SolitaireAB 支架释放,原位保持5 min 后将Solitaire 支架部分回撤到微导管内,随后将支架和微导管一同回撤,与此同时助手在导引导管尾端用50 ml 注射器持续给予负压抽吸,直至Solitaire支架撤出并有通畅的倒流血流,支架回撤后马上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如血管仍闭塞,可重复拉栓2~ 3 次,直到观察到梗死血管远端血流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2b 级,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通过NIHSS 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溶栓24 h 后,血管复通,NIHSS 评分改善>6 分为显效;溶栓24 h 后,血管复通,NIHSS评分改善4~6 分,神经功能有所好转,能够独立生活与参加力所能及的劳作,但行为与动作迟缓为有效;溶栓24 h 后,NIHSS 评分改善≤3 分,再次发生血管狭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在治疗前后,评价两组NIHSS 评分,NIHSS 评分范围为0~42 分,评分越低说明神经功能越佳。③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与泌尿系统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NIHSS 评分为(10.3±2.6)分,对照组NIHSS 评分为(10.5±2.8)分;治疗后,研究组NIHSS 评分为(3.3±1.2)分,对照组NIHSS 评分为(4.8±1.5)分。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0,P=0.758>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0,P=0.000<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出现颅内出血1 例(2.86%),消化道出血2 例(5.71%),泌尿系统出血0 例;对照组出现颅内出血1 例(2.86%),消化道出血9 例(25.71%),泌尿系统出血2 例(5.71%)。研究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0.05);两组颅内出血与泌尿系统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59,P=1、0.1511>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随之攀升,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5]。现阶段研究已证实,造成急性脑梗死的原因是血管内形成的血栓阻塞了血流通畅,所以及时恢复脑组织供血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关键[6]。

目前,临床针对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采用溶栓进行治疗,即动脉与静脉溶栓以及动静脉联合溶 栓[7]。其中静脉溶栓向患者体内注入溶栓药物,具有费用低、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但易引起血管再次闭塞,降低预后恢复效果[8];动脉溶栓则以造影技术对梗死血管予以定位,并注入相应的溶栓药物,虽然进入动脉的药物起效快速,但作用范围却有所局限[9]。动静脉联合溶栓有效弥补了上述缺陷,其融合了两种溶栓优势,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同时也扩大了作用面积,更利于血管疏通。然而部分研究发现,动静脉溶栓过程中所使用药物需要经过体内循环,极大程度影响了药物浓度,降低了治疗效果[10]。同时,由于动静脉溶栓药物剂量较大,易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诱发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出血等问题[11]。机械取栓属于新型的介入式取栓技术,与药物溶栓相比,该方式可以加快栓子的清除速度,促使血管再通。同时,机械取栓采用微导丝在可视状态下进行碎栓与取栓操作,必要时配合支架,不仅操作时间短,且可以恢复远端闭塞血管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强化脑部缺血半暗带区域组织的存活几率[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 评分为(3.3±1.2)分,低于对照组的(4.8±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机械取栓能够直接将栓子取出,开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区,若血管存在夹层或狭窄时可联合支架,进一步改善血管形态,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研究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出血与泌尿系统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机械取栓可以减少溶栓药物使用量,有效降低了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

总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机械取栓的效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可以有效保护神经功能,安全可靠,适于推广。

猜你喜欢

动静脉溶栓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29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