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阜平县小后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

2021-08-04籍进柱任良良李怀彬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物源挡墙泥石流

籍进柱,任良良,李怀彬

1. 内蒙古工业大学 矿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河北 保定071051;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北京 101300

0 引言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大量泥、砂石、砾石等固态物质与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沟向下运动,破坏力强[1,2]。小后沟流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史家寨乡槐场村,在1996年暴雨期间,小后沟流域发生过较大规模洪水,冲垮了当地部分民房的院墙,但历史上未曾发生过泥石流灾害[3]。2008年,小后沟上游有两处个体矿山的采矿活动,2009年采矿活动被叫停,期间所采超贫磁铁矿的废渣,形成泥石流的主要物源,堆积在沟谷中,并有部分延伸到沟口。小后沟纵向坡降大,物源丰富,在强降雨条件下具备泥石流发生条件,如遇强降雨极易造成局部失稳引发泥石流[4-7],是一处潜在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区域[3]。值得关注的是,槐场村小学和部分民房位于小后沟流域的沟口部位(图1),通过泥石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3],这一潜在泥石流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沟谷下游槐场村小学师生、村民等数十人生命安全,还威胁到教学楼、沟口民房和交通道路等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200万元。

图1 小后沟流域简图Fig. 1 A schematic map of Xiaohougou watershed

根据《河北省重点地质灾害勘查技术要求试行(试行)》(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2011.09)的灾情与危害性分级,确定槐场村小后沟泥石流危害程度分级为较大级(中),由于该泥石流的危害对象主要为学校、师生和村民,属于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对该泥石流沟进行勘查和治理是十分必要。通过对小后沟实地勘查,根据沟内现有矿渣的堆积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例如排导槽防治工程[8]和停淤场[9]。

表1 泥石流危害性分级表Table 1 Hazard classification of debris flow

1 小后沟泥石流形成条件

1.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槐场村小后沟位于太行山北段腹地,为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构造活动以抬升作用为主,使得河谷下切侵蚀强烈,多形成“V”字型沟谷,主要出露太古宙中—深变质岩结晶基底,主要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向,处于北西向背斜的东北翼,区域片麻理发育,片麻理产状一般为85°~94°∠15°~25°,片麻岩中发育肠状小揉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于小后沟沟道内及两侧山坡,沟道内堆积厚度1~3 m,坡面堆积厚度0.3~1 m,这种地层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10]。

小后沟流域主要以中低山为主,区内海拔340~545 m,最大相对高差达198 m,地形起伏较大,地势北高南低,沟道两侧坡度多在30º~55º之间,沟道较为狭窄,一般3~20 m(图2),这样的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发育的有利位置[11]。

图2 小后沟流域总体形态Fig. 2 General morphology of Xiaohougou watershed

1.2 气象与水文条件

阜平县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气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暖温气流的影响,多偏南气流,气候炎热;月平均气温为26℃,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3.5℃,年气温差29.5℃。据阜平县气象站资料,全县最近50年的平均降水量为635 mm,降雨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3%~75%。日最大降雨量201 mm(2011.08.09)。受地形影响,各地降水量差异较大,太行山山脊迎风面的段庄—史家寨是其中一个降水中心,年降水量可达693 mm。

小后沟为大清河水系鹞子河上游支沟,位于阜平县城北约11.5 km,流域面积0.14 km2,主沟为北东—南西走向,长780 m,平均纵坡降182.7‰,上陡下缓,沟口近南北向(图1)。流域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较高,以刺槐及灌木为主。本区内地下水含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雨水沿山坡及沟谷形成地表径流,汇入下游河流。

1.3 物源条件

小后沟内曾有多处民采铁矿点,现均已停采,但采矿活动共在沟道内形成4处渣堆,渣堆均近似呈倒锥状,主要由砂砾和块石组成,总体积11 300 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约6 700 m3,其中1号渣堆位于3#支沟与主沟的交汇处下游方向,堆积物储量约7 000 m3,在暴雨冲刷下,可参与的物源动储量约4 500 m3,其余3处渣堆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合计约2 200 m3。在1号渣堆下游方向约70 m处(学校区域),人工切割山体,填埋沟谷,在沟道内平整出一块长约70 m,宽约30 m的平台,平台上建有一所小学,小学校舍位于沟道中间,阻截了沟道内雨水、泥砂的运移。其次,沟口学校和道路的修建、居民点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致使沟道行洪排泄渠道被挤占阻塞,流水不畅,增加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另外,周边村民在小后沟流域的养殖和放牧等人类活动,也使自然环境受到一定的破坏。一旦遇强降雨,容易形成坡面径流,加剧水土流失,为泥石流进一步提供丰富的物源,会加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展。

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2.1 泥石流的流速

泥石流的流速是决定泥石流运动性质的重要参数,本文对该区泥石流的流速估算采用经验公式和半经验公式[12],由于小后沟泥石流为潜在泥石流沟,未曾发现过活动,现场也未调查到泥痕断面,无法采用泥痕调查法计算流速,故流速Vc按照2018年《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13]中稀性泥石流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泥石流的流速为3.58 m/s,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泥石流流速计算表Table 2 Calculation table for debris flow velocity

其中,Vc为泥石流平均流速(m/s);Rc为水力半径(m),一般可用平均水深H(m)代替,本次计算按照调查访问的1996年暴雨期间小后沟内发生过洪水水位计算;I为泥石流水力坡降(‰),用沟床坡降代替;mw为河床外阻力系数,查表得数值为6.0。

式中,a=(γHφ+1)1/2,γH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容重2.65(t/m3);φ为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φ=(γc-γw)/(γH-γC)=0.57;γc为泥石流流体状态容重,采用现场配浆法测到其容重为1.60(t/m3);γw为清水的容重1.00(t/m3)。

2.2 泥石流峰值流量

根据2018年《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13],本文采用雨洪法估算了该地区泥石流的峰值流量,假设在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且同步发生的情况下,计算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其计算过程:先按水文方法计算出特定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计算方法查阅《河北省保定地区水文计算手册》[14]),然后选用堵塞系数,计算泥石流流量,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暴雨峰洪流量计算表Table 3 Calculation table of flood flow of storm peak

2.2.1 暴雨洪峰流量计算

根据《河北省保定地区水文计算手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20年一遇峰洪(P=5%)暴雨洪水流量Qp:

其中,Qp1为百年一遇洪峰流量(m3/s);N为概率为P的暴雨洪峰流量折算系数(20年一遇峰洪,P=5%,N=0.54);Cp为百年一遇洪峰模系数,本次计算取90 m3/s;F为流域面积(km2)。

2.2.2 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

泥石流流量是治理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又是计算泥石流总量和固体物质冲出量的基础。

泥石流峰值流量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其中,QC为概率为P的泥石流峰值流量(m3/s);QP为概率为P的暴雨峰值流量(m3/s);φ为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DC为泥石流堵塞系数。

泥石流堵塞系数取值是根据2018年《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13]中的经验表而来,取值为1.6。

20年一遇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表Table 4 Calculation table for peak flow of debris flows

2.3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Q可通过计算法和实测法确定。实测法精度高,但小后沟未曾发生过泥石流活动,不具备测量条件。计算法根据泥石流历时T(s)和最大流量Qc(m3/s),按泥石流暴涨暴落的特点,按照如下式计算[7]:

当流域面积F<5 km2时,K取值为0.202。

根据走访调查,1996年爆发的洪水,历时约30分钟,按20年一遇暴雨,计算泥石流一次过程总量,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泥石流一次过程总量计算表Table 5 Calculation table for one mud-flow process

2.4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按照如下计算公式[6]:

其中,QH为一次泥石流冲出固体物质总量(m3);Q为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m3);γc为泥石流容重(t/m3);γw为清水的容重(t/m3);γH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容重(t/m3)。计算得20年一遇泥石流一次固体物质冲出总量见表6。

表6 泥石流一次过程固体物质冲出量计算表Table 6 Calculation table for solid material outflow during a mudslide

2.5 泥石流冲击力计算

泥石流冲击力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根据2018年《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13],按照泥石流整体冲压力计算公式:

其中,δ为泥石流体整体冲击压力(kPa);g为重力加速度(m/s2),取g=9.8m/s2;α为建筑物受力面与泥石流冲压力方向的夹角(°),取90°;λ为建筑物形状系数,方形为1.47,矩形为1.33,圆形、尖端圆端形为1,按照矩形计算;Vc为泥石流流速(m/s)。泥石流整体冲击力计算结果见表7。

表7 泥石流冲击力计算表Table 7 Calculation table for debris flow impact

2.6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小后沟附近区域泥石流的灾害史,结合小后沟泥石流基本特征和参数,按照2018年《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13]附录G《泥石流沟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易发程度等级标准》,确定小后沟泥石流为低频泥石流,在强降雨条件下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沟道中随着植被的恢复和部分物源趋于稳定,其发生频率可能逐渐降低。小后沟泥石流流域内采矿的废弃矿渣随意堆放在其沟谷内或山坡上,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覆盖状况,随着沟道内松散堆积物厚度逐渐增加,泥石流发生可能性增大。

小后沟泥石流的发展阶段为形成期(青年期),具备发生泥石流的基础条件,极有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现存问题及防治措施

3.1 既有防治工程评价

1号渣堆的坡脚处已有一座干砌石挡墙,挡墙修建于2009年,墙基建设在中风化片麻岩之上,该档墙为当地村民自发垒砌,墙体底部宽度有限(底宽约1.5 m),而高度过大(地表出露约3.5 m),墙体并未进行稳定性验算。持续降雨条件下,上部渣堆被雨水长期浸泡,土体孔隙水压力增大,在洪水冲击力作用下,存在溃坝的可能。

既有排水渠过水断面较小(0.8×0.5 m2),且淤堵严重,在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洪峰流量为4.07 m3/s,无法满足泄洪要求。

1号渣堆上种植有刺槐,保存率约80%,株距较合理。对稳定渣堆起到了一定效果,降低了泥石流的易发性。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2011年8月9日(当日降雨量201 mm,为近20年之最)特大暴雨发生时,洪水曾漫过1号渣堆顶部,直接冲刷下部的干砌石挡墙;槐场小学西侧的排水渠也完全被洪水淹没,学校操场全部漫水,深度约0.2 m,水流湍急,直接冲刷校舍楼(当时为躲避风险,在校师生全部撤离了学校)。所幸当日洪水急涨急落,排水渠堵塞尚不严重,加之植被覆盖率较高等,干砌石挡墙未发生崩塌,教学楼也保持了稳定。

综上,小后沟底部较狭窄,具有短时间内汇聚地表水的条件,且水流湍急,对沟床具破坏性,加之小后沟内既有的防治工程总体防灾能力较差,随着排水设施的进一步淤堵和沟内物源的积累,如遇强降雨等情况,极易造成局部失稳,引发泥石流。

3.2 防治措施

针对小后沟泥石流特点,治理工程以固源加排导的方案进行,固源主要为在矿渣堆坡脚新建挡土墙来加固已有挡墙和栽植苗木,防止物源启动;排导主要为修建排导槽,清理整治沟道等,使泥石流能顺利排导入下游沟道。具体治理工程包括:挡土墙、排导槽、沟道清淤和生物绿化等。小后沟流域内最大威胁为位于主支沟交汇处的1号渣堆,治理的具体措施为:

(1)挡土墙:在1号渣堆紧邻有干砌石挡墙下方新建一堵浆砌石挡墙,提高挡墙强度,确保1号渣堆的稳定。新建挡墙设计底宽2 m,高3.2 m,通过模拟计算,加固后的挡墙在泥石流2.78 kPa的冲击力下,抗滑和抗倾覆均满足稳定性要求。在保证1号渣堆稳定的前提下,利用地形特点,将1号渣堆上方现有的低洼区域设置为停淤池,来容纳上游2、3、4号渣堆和沟道松散沉积物在强降雨条件下启动的物源。停淤池长39 m,宽24 m,深约4 m,有效库容约3 744 m3,泥石流一次固体物质冲出量2 122.26 m3,可以满足拦蓄上游启动物源的要求(图3)。为防止洪水过大时,漫过渣堆顶部,在停淤池下方向渣堆坡面的顶部修建挡水土埂,引导洪水进入西侧的排导槽。

图3 a-a'治理工程剖面图Fig. 3 a-a' Governance engineering profile

(2)排导槽:共设计两条,第一条位于1号渣堆西侧,作用是将1号渣堆上游的洪水通过挡水土埂引导至排导槽排泄,利于碴堆边坡稳定,减少对坡面的冲蚀;第二条设计在槐场小学操场、教学楼西侧,将小后沟形成区流域的水通过排导槽排泄,防止沟内流水对操场和教学楼的冲刷。排导槽针对的是小面积沟道排洪,对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形成洪峰的短历时暴雨。排导槽主要设计在既有排水渠的位置,进一步加深拓宽原有排水渠的过水断面,将排水渠改为排导槽。设计排导槽过水断面为2×1.5 m2,通过对设计流量和排导槽断面尺寸结合验算,可以满足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泥石流在峰值流量10.24 m3/s时的排导要求。

(3)生物措施:目前1、3号渣堆上刺槐长势较好,对渣堆具一定防护作用。建议对其余2处渣堆进行换土种植刺槐,即有固源拦蓄作用,也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种植株行距1.5 m×2.0 m,“品”字型种植。

(4)沟道清淤:清淤工作主要针对整个沟道内可能影响到泄洪的淤堵地段。重点部位为两条排导槽间连接的区段,以及学校南部沟道至村口水泥路段。沟道淤积物中的碎石可作为浆砌石的原料,砂土体可用于垒筑挡水土埂,其余的清运至场外。同时加强监管,特别是在暴雨来临前,对小后沟内淤积地段随时进行清淤,以提高沟道行洪能力[15,16]。

4 结论

通过对小后沟流域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和物源情况的调研,虽然历史上未曾发生过泥石流灾害,但根据小后沟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气象水文和物源情况可发现,小后沟具备发生泥石流的基础条件,是一处潜在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特别是在6-8月雨季时期,极有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严重威胁到沟谷下游槐场村小学师生、村民等数十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本文对该地区的泥石流流速、流量和冲击力等的计算,研究了小后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小后沟泥石流的流速、峰值流量、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冲击力的估算结果,判断小后沟泥石流的发展阶段为形成期,为该地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了数据参考和设计依据;

(2)既有防护措施总体防灾能力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文结合泥石流物源分布、成灾特征、动力学特征等因素,提出了“拦排结合”的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包括加固已有坝体,加深拓宽行洪渠道,利用1号渣堆固有地形,设置停淤池等。通过综合治理,将能够很好地达到固源护坡和减弱泥石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物源挡墙泥石流
强震区泥石流物源演化指标选取及规律分析
泥石流
河道生态挡墙的计算分析及实际应用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机械班长
南海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意义
物源对子洲气田山2段储层的影响
浆砌石挡墙排水体的具体运用
现浇泡沫轻质土在渠道挡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