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阳川灌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2021-08-04柳涛
柳 涛
(甘肃省庄浪县水务局,甘肃庄浪744699)
1 灌区基本情况
阳川灌区位于庄浪县城西南部,属于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1 390~1 440 m。四面环山,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土地平坦,全灌区以葫芦河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灌区,受益阳川镇15个行政村2.1万人口。设计灌溉面积973.33 hm2,有效灌溉面积570 hm2,灌区农作物主要以果树旱作物为主。阳川灌区为自流引水的中型灌区,属葫芦河流域,西灌区于1989年建成,东灌区于1994年建成,于2007年改建提灌站1座,维修渠首溢流坝面1 120 m2,维修衬砌干、支、斗渠46条22.7 km,建成各类渠系建筑物193座,护坡1处300 m,灌区管理支渠14条,斗渠80条。
2 主要做法
为了适应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庄浪县阳川灌区管理所积极参加全县的大中小型灌区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依靠葫芦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和有限的水资源,为了管好、用好水资源,使阳川灌区发挥出最大效益,阳川管理所管理人员一边管理,一边灌溉,一边摸索,形成了有效的测算方法,并不断完善测算记录,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测算体制。
2.1 落实测算主体,靠实调查责任
阳川灌区管理所抽调专人严格按照《庄浪县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细则》开展调查和测算。灌区所在乡(镇)把农田灌溉工作纳入目标责任管理体制,乡(镇)确定1名副镇长分管水利工作,村上确定村委会主任管理水利设施,为灌溉工作的健康正常提供保障。把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作为节水灌溉的一项工作,保证灌区选点准确合理,在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时,建立健全阳川灌区农业灌溉水利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机构,统筹安排水管员,明确农户灌水管理义务。
2.2 选择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稳定性的样点灌区
按照样点具有准确代表性、工作可行性和测算分析稳定性等要求选择。样点灌区在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灌区区域内基本条件,选择的样点灌区能基本反映灌区区域整体。
2.2.1 选择的样点应有准确代表性 要使选择的样点田块更具有代表性,就要对灌区的测点进行了合理布设,考虑灌区农田土壤特点、土层厚度和平整度及当地种植习惯、农作物种类、灌溉方式等综合因素,获得能代表平均水平的灌溉水利用情况和合理的田间净灌溉定额。在全面考虑灌区的地理位置、灌区类型、灌区规模等基本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阳川灌区所选样点灌区能准确代表灌区区域范围。
2.2.2 测算分析工作应有可行性 阳川灌区列出专门经费并抽调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各3名开展测算分析工作,以保证获取的测算分析数据科学可靠。
2.2.3 测算分析结果应有持续稳定性 为了使测算分析工作持续进行,保证基本数据具有年际可比性,灌区制定了长期规划,专人负责,保持样点灌区基本稳定。
2.3 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和结果
2.3.1 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阳川灌区测算分析方法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选择计算任意一天时段灌区田间净灌溉用水总量和从灌溉系统取用的毛灌溉用水总量,再计算出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2.3.1.1 毛灌溉用水总量的计算。毛灌溉用水总量Wa是指灌区从水资源地等灌溉系统取用的用于农田灌溉的总水量,取水总量中要扣除由于向灌区外的退水量,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弃水量等。用典型调查进行估算,计算渠首取水量,最后计算出毛灌溉用水总量为410万m3。
2.3.1.2 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测定灌区的田间净灌溉用水定额时,在灌区上、中、下游分别进行了典型样点田块的灌水量观测,对苹果园进行了常规灌水观测。确定了净灌溉用水量为215万m3。
2.3.1.3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2020年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2.3.2 灌区测算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分析阳川灌区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测算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严格按照《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和《庄浪县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方案》进行,并在农作物大面积灌水时期和强降水前后加强了灌区水量的观测,获得的灌区测算分析结果合理可靠。
3 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建议
3.1 加快农业灌溉水利改造步伐
阳川灌区的工程基本为20世纪80—90年代修建,老化失修特别严重,输水过程水量损失相当大,建议加快灌区干、支、斗渠的改造步伐,改变灌区落后的局面。
3.2 加大维修力度
近年来,由于灌区经费严重不足,支斗渠根本没量水设施,给管理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建议加大工程维修费用的落实力度,使灌区早日达到信息化的程度。
3.3 拓展融资渠道
建立社会资本投入工程运行维护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工程运行建设和运行维护,引入新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破解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紧缺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层面专项维修养护经费补助,专项用于县域内工程维修养护。
3.4 持续深化农村水价市场化改革
探索建立“以水养水”机制,持续深化农村水价市场化改革,依据成本核算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水价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下的“以水养水”机制,有效解决基层管理人员(包括基层水管单位自收自支人员)工资待遇问题。“以水养水”机制建立后,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专人负责灌区维修养护工作。建立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建立维修养护基金制度,逐步达到“以水养水、良性循环、长效保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