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21-08-04唐峻岭
唐峻岭,赵 军,李 斌,杨 珍
(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武威733000)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属苋科藜亚科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1-3],具有耐寒、耐旱、耐低温、耐盐碱、耐瘠薄等特性[4]。目前,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古等高海拔冷凉地区均有种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自然环境纯净、无污染,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0~1℃,年降水量300 mm左右,十分有利于藜麦的营养累积,对优质藜麦的产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藜麦的适宜播期及生物学特性尚未明确,为了探索藜麦在天祝县的土壤气候条件下的最适宜播期,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产值,规避藜麦种植风险,以6个不同播期研究藜麦的生物学特性及产量,旨在为藜麦在天祝县大面积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天祝县藜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天祝县松山镇阿岗湾村(东经103°18′、北纬37°03′,海拔2 270.9 m),地处祁连山脉毛毛山南麓松山滩草原,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水量280 mm,年蒸发量1 703 mm,无霜期127 d。
1.2 供试材料
供试藜麦品种为陇黎1号;氮肥用尿素(含N 46%),磷肥用磷酸二铵(含P2O546%),钾肥用硫酸钾(含K 40%)。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共6个处理,播种起始时间为4月17日,每个播期间隔10 d。A1:4月17日、A2:4月28日、A3:5月9日、A4:5月20日、A5:5月31日、A6:6月11日。小区面积48 m2(10 m×4.8 m),重复3次,共计18个小区。行距40 cm,株距33 cm,密度75 750株/hm2。
1.4 田间管理
试验点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各处理所有肥料均作基肥一次性人工撒施,用量为磷酸二铵375 kg/hm2、硫酸钾150 kg/hm2、尿素120 kg/hm2,各处理均不施用有机肥。施肥后用机械旋耕、耙耱,人工穴播,每穴播2~3粒种子,播种深度为1~3 cm。种植方式为全膜平作,用幅宽1.4 m,厚0.01 mm的黑色地膜覆盖。播种30~40 d左右苗高15~20 cm时开始定苗、锄草,不可使用除草剂。全生育期间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
1.5 测定项目
测定株高、茎粗、主穗长、千粒重、单株穗粒重、产量等。
1.6 试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7.0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藜麦农艺性状的差异
由表1可知,不同播期处理中藜麦株高由高到低依次为A2>A3>A4=A5>A6>A1,根据方差分析可知A2处理的株高与其余处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A3、A4、A5处理与A1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藜麦茎粗由大到小依次为A2>A3>A4>A6>A5>A1,根据方差分析可知A2处理的藜麦茎粗与其余播期处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余5个播期处理间藜麦茎粗差异均不显著。藜麦主穗长由高到低依次为A2>A4>A3>A5>A6>A1,根据方差分析可知,A2、A4处理的藜麦主穗长与A1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余各处理间藜麦主穗长差异均不显著。
表1 不同播期对藜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播期对藜麦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播期处理中藜麦的千粒重除A6外,其余处理均大于3 g,A1、A2、A3、A4的千粒重与A6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各播期处理藜麦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A3>A2>A4>A5>A1>A6,根据方差分析可知各处理间藜麦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中A2、A3、A4处理藜麦产量均显著高于A1、A5、A6处理,均为天祝县藜麦的适播期。
表2 不同播期对藜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播种日期对藜麦生长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适期播种可实现高产目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早春播种太早,一方面气温较低易因倒春寒而发生冻害,出苗缓慢且不整齐,影响保苗;另一方面地温较低,藜麦幼苗生长非常缓慢,尤其是在幼苗第2片子叶展开时,易发生冻害、鸟害、鼠害等,导致保苗极差,影响藜麦中后期的生长发育。夏季播种过晚,藜麦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推迟,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且成熟期有可能受到早霜冻害,影响藜麦产量。因此,适宜的播期才可避免藜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灾害,有利于藜麦的生长发育。试验结果表明:适时抢墒早播更能发挥藜麦生产潜力,播种日期在4月28日至5月9日时藜麦的农艺性状和产量(4 020.27~4 528.13 kg/hm2)均明显优于其他播期,可实现高产。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根据生态环 境和气候变化等确定播期,以实现藜麦的高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