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主要任务
2021-08-03郭贝贝
郭贝贝
摘 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发展能力的实践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表象上是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全面改革问题,就是要构建一个多方畅通衔接、协调发展的动态循环系统,既要注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要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更好地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挥好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畅通市场循环、疏通堵点与断点,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1)01 - 0025 - 06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发展阶段、形势、条件、环境变化的重大历史性研判,是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根本要求,更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已开启,我们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始终坚持与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充分认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一)从理论逻辑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由于资本主义市场扩张所致,强调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产能过剩和剩余价值剥削必然使其走向对外扩张的世界市场[1]。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并不是产能过剩之下的国际市场开拓,而是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短缺,通过国际大循环,以市场换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来支持国内市场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2]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国际大循环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正确认识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性、迫切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交互运动关系、供需之间的动态均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体特征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新发展阶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在于:通过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再梳理、调整与重构,更好地释放生产力。其实现路径是促进市场供需之间的一般动态均衡,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市场中实现畅通运行和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市场不仅包括国内市场,也涉及国际市场。所谓国际市场,根本上就是国内的生产关系“以其世界市场的形式出现”[3],“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条件,在我们的时代,它们结合于世界市场这一概念之中”[4]。可见,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均需遵循《资本论》中G-W…P…W-G三阶“跳跃”的资本循环逻辑,实现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流通过程与消费过程的有机统一[5]。差别在于前者是世界各国之间资本大循环的结果,而后者则是一国国内资本大循环的结果。
(二)从历史逻辑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统筹把握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条件、新环境的战略研判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资本供给、技术创新等要素短缺与不足,我国凭借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禀赋优势,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这种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引进外资与技术、扩大进出口、提升经济实力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9年底,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额为4.5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人均GDP水平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目前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正经历着从沿海到内地、从外资拉动到内外资联动、从出口导向到进口替代、从外贸拉动到内需驱动,以及创新发展由外而内、逐层推进、全面深入的演进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国已由中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环境以及新特点,过去依赖“以外促内”的国际大循环开放发展路径将难以为继,需要加快形成注重“以内促外”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不仅面临着来自体制性、结构性、周期性的挑战,同时还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变”与“不变”。“变”的是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变”的是国内基本盘保持稳定。从国际形势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沖击与逆全球化趋势双重叠加,外部市场需求明显回落与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空心化”危机觉醒,“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日渐崛起使得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影响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国际形势呈现“东升西降、南起北落”的发展态势,国际分工体系正从“禀赋优势-产品分工”向“全球价值链协作”转变,全球治理格局正从“美国主导、美欧共治”向“多元化主体-全球共治”的局面转变。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空间层面上逐步发展为“双循环”,在时间层面上全面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从实践逻辑来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所作出的战略部署
第一,供给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全产业门类、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产业竞争力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范围效应以及学习效应,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较好的自我循环能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双重加持下,各类经济主体创新意识大幅提升,已具备基本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产业发展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据外交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数稳居世界第一;创新投入规模2018年增至19677.9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2006至2018年创新投入年均增速高达17%;2019年,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第二,需求方面。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容量,不仅拥有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人口规模,也具有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截至2019年末,全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万元。按照支出法计算,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与资本形成率分别为55.4%与43.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外需比率)仅为1.5%。在2019年GDP增长的6.1%中,贡献率、消费、投资与外需分别为3.5、1.9、0.7个百分点。可见,消费已经成为潜力最大的内需,也是超大规模市场的直接体现。投资连接着需求与供给两端,具有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于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第三,流通方面。我国不仅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基本形成了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产业。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极大提升了物流运输的便利性。截至2019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3.9万公里,铁路网密度145.5公里/万平方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501.25万公里,公路密度52.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2893个。另一方面,国内物流产业规模快速发展,信息化、集成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集运输、仓储、加工配送、市场交易乃至信息化为一体的复合型物流业态,物流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物流成本逐渐降低。截至2018年末,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全国货物周转量204686.24亿吨公里;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持续6年下降。
第四,制度方面。各项制度与机制在政策导向下得到有效优化。各项基础性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正从“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变,全国统一性大市场建设也在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中基本形成[6]。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方面,党中央在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方面均作出了积极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自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改革重点发生了重大调整。从最初的“去产能、去库存”向“去杠杆、防风险”和“补短板、强弱项”转变,集中做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兼顾供给与需求,为实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奠定了发展基石。另一方面,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党中央就高度重视国内需求的发展,其政策理念也由“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和“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转变。
二、深入理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新发展阶段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战略任务,也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因此,需要深入理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明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正确把握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及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7]。
(一)关键在于构建各环节畅通衔接、协调发展的动态循环系统
一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环节、各部门、各区域相互协调、畅通衔接的动态循环系统,即市场网络各节点环环相扣的“大循环”。从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来看,这一“大循环”是从生产端到需求端的循环往复,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畅通衔接,重点在于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均衡。其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流通与分配是二者之间的连接桥梁。从社会分工来看,这一“大循环”还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在地域、部门、内外意义上的循环,涉及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循环及国内外循环。这个“大循环”是这一系列循环过程的集合体,国民经济社会活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部门、方面出现“漏洞”或“脱轨”,均会引发“大循环”的不畅通或受堵,进而制约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市场运行中仍存在诸多堵点、断点,需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形成统一大市场,构建畅通衔接、协调发展的双循环新發展格局[8]。
(二)核心在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发展模式将由国际大循环为主体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更加强调内需拉动与创新驱动的作用,符合大国崛起与发展的历史规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逆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日益脆弱,单边主义与国家保护主义盛行。在此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就是把利用国际市场为主的经济全球化战略转变为更多地利用国内市场为主的新全球化战略,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形成强大的全球资源要素引力场。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将建设强大、统一的国内市场提升至新高度,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进而支持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9]。
(三)重点在于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在新发展阶段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然是包含全球地域空间范围的循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并非平行循环,而是具有交集、互融的循环。在双循环经济模式下,注重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并优化国际大循环,让国际大循环为国内大循环提供补充。只有稳定国际大循环,推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切实提高国内大循环的活力、质量和效率。“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发展,我国需要在充分发挥好国内市场、国内大循环的深度拓展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迈向新阶段,实现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四)本质上是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10]。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需求侧管理,均要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通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应对挑战、化解压力、完善环境。在生产领域,需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打造高质量、充足完备的内部供给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好“补短板、强弱项”的改革任务,进一步增强我国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性[11]。在分配领域,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既要鼓励多劳多得、提升市场效率,又要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在流通领域,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让生产要素在区域、城乡之间高效流通,进一步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在消费领域,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激活市场活力、释放内需潜力。另外,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秉持竞争中性原则,打破市场限制与隔离的堵点,提升民营经济的作用。
三、扎实推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夯实“双循环”的市场根基
新发展阶段下,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仅要全面促进消费,发挥好消费需求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要拓展投资空间,强化投资需求的关键性作用。针对消费需求,需从稳就业、提收入、扩群体、育先机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扩大居民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进一步加大减负稳岗扩就业的力度。二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稳步提升居民收入。三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实织密社会保障网,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存需求,努力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基数,巩固消费潜力的重要基础。四是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与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消费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消费新业态。针对投资需求,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注重投资的质量与效益,扩大有效投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双循环”的技术短板
没有创新就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产业发展主导权,没有产业发展主导权就会被人“卡脖子”。虽然我国已构建了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门类的工业体系,但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阻碍了产业循环,供需匹配失衡阻碍了市场循环,创新链条瓶颈制约了经济社会循环。对此,需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一是精准识别产业循环技术断点。瞄准国际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集成创新三方面重点入手,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优化国内科技制度环境。秉持以科技创新促发展的理念,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和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三是加强国内国际科技合作。构建多层次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开放式资助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与生产链深度融合。四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
(三)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筑牢“双循环”的产业根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基在于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需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要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为引领,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既要锻造长板,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平衡好产业链内外转移的关系,也要补齐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二是秉持质量强国理念,打造现代产业新引擎。重点支持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新技术与重大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既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也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三是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和支撑功能。需要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提前布局新基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强化油气电等能源安全、加强水利基建承载能力。四是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突出数字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12]。
(四)推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加强“双循环”的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发展客观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越来越系统化、精细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不断落地和完善。因此,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通地域空间的经济大循环,加快构建全国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各类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13]。一是要发挥东中西以及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实施区域重大战略,鼓励东部加快推进现代化,发挥改革开放先行试点的示范效应;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新作为;促进中部地区迅速崛起与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增长点。二是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为重点,深化区域间产业协同与融合发展,科学、合理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多个区域中心级与增长极[14]。三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带动引领作用,积极处理好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15]。四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为国土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提供持续的内在支撑。
(五)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双循环”的内外融合
一是要以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为引领,对标国际先进规则,通过规则变革和制度优化,推动国内经贸开放由境内开放向境外开放转变,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二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抓手,赋予其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是积极重塑国内外产业布局,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对接,积极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上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打破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四是坚持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增强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的协调度和黏合度,防止两个循环生态体系脱钩。五是畅通国际国内循环,从制度上、技术上、规則上打通痛点与堵点,促进国内外规则、标准的有机融合,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增强国内外循环的韧性、柔性。六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理念,提升参与国际经济治理与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柳思维,陈薇,张俊英.把握机遇 突出重点 努力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J].湖南社会科学,2020(6):26-3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27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8.
[5]王东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目标取向[N].经济日报,2020-09-02(11).
[6]刘元春.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N].光明日报,2020-09-08(11).
[7]夏斌.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十条建议与三大底线[J].新金融,2020(10):4-8.
[8]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6).
[9]顾学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09-23(9).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2-19(1).
[11]张军扩.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靠深化改革[N].经济日报,2020-12-11(11).
[12]黄汉权.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N].经济日报,2020-11-23(11).
[13]张占斌.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N].经济日报,2020-11-10(11).
[14]林善浪.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N].人民论坛,2020(32):56-61.
[15]沈坤荣,赵倩.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N].经济纵横,2020(10):18-25.
The Internal Logic and Main Tasks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Guo Beibei
(The Party School of Tianji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fully embodie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the historical logic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practical logic of realistic development 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double circulation”is a problem of development on the surface but a problem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essence,that is,to build a dynamic circulation system with smooth connec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and pay attention to taking the domestic big cycle as the main bod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ycles. In order to better speed up the form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we need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the system,coordinate the overall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key to reform,smooth the market cycle and dredge the blocking points and breakpoints,strive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promote the advantages,reinforce weak links,make up for the weaknesses,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a complete domestic demand system,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and spatial layout and open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t a higher level.
Key words:“double circulation”;new development pattern;new development stage
责任编辑:李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