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柴油机领域专家加入“中国心”评委团!
2021-08-03吕彩霞
吕彩霞
楼狄明 祖炳锋 林志强 孙奎崧
2021年4月底,“中国心”评委团阵容再次壮大。四位来自企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的柴油机领域的专家加入“中国心”年度十佳动力总成零部件评选的评委团,将极大地充实评选团在柴油机领域的技术力量。
这四位专家分别是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奎崧、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祖炳锋、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志强、同济大学教授兼同济大学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院长楼狄明。其中,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祖炳锋,同时还被邀请担任“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的评委。四位专家长期工作在柴油机领域,不仅对柴油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主流企业、产品的整体技术状况非常熟悉,也对目前我国柴油机零部件的技术短板、变革方向有独到见解。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奎崧来自潍柴动力,历任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合作与发展部业务经理、产品发展部部长助理、产品规划部部长助理、产品规划部副部长、潍柴动力(北京)国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他同时还是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中缸径多缸柴油机分会的秘书长。孙奎崧副秘书长表示很高兴加入评委团,他希望“中国心”年度十佳动力总成零部件评选,能够在发动机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搭建交流平台,为更多的零部件企业提供展示优秀产品和相关技术的机会,促进行业间的交流和产业间的合作。
来自天津内燃机研究所的祖炳锋所长,非常关注内燃机行业零部件供应链的发展,他强调要发展自主可控的零部件供应链。“此次疫情以及行业各方关注的‘芯片荒,已经深刻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要防范国外企业降低芯片产业规模对国内汽车产业的影响。”另一方面,祖炳锋认为,对于一些机械零部件,特别是一些关键结构零部件和一些与性能相关的零部件的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研发还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发动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新需求。
来自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林志强,是此次新评委中唯一来自企业的技术高管。他认为,随着内燃机行业的技术发展,柴油机领域的零部件企业不仅面临自身技术提升的挑战,还面临如何更好与整车汽车实现协同开发的挑战。“以国六排放法规为例,发动机很多智能化功能的开发、控制领域的技术都需要零部件企业协同。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动力发展趋势,也要求零部件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林志强表示,现在的内燃机技术开发已经不再着眼于单一机型的开发,而是基于融合的平台化技术发展。零部件企業要及时跟上行业技术变革的步伐。
同济大学教授兼同济大学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院长楼狄明,一直从事柴油机领域相关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楼狄明教授曾担任“十二五‘863汽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项目首席专家,有着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与潍柴动力、上柴股份、云内动力、威孚高科等汽车零部件企业有着密切的产学合作。
“我国柴油机技术近十年来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关键零部件(如高压共轨系统、点火系统等)、尾气后处理基础材料(如催化剂、载体等)、控制软件及芯片(如底层控制软件、后处理控制芯片)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楼狄明表示,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在高压共轨系统、尾气后处理催化剂及载体技术、控制软件及芯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但在产品一致性、耐久性等方面仍与国外厂商存在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共同攻关。
“中国心”年度十佳动力总成零部件评选的专家评委队伍,除了几位来自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评委外,其余评委均是来自一汽、上汽、东风、丰田、吉利、长城、长安、比亚迪、奇瑞、江淮、海马等乘用车企业的发动机研发院的技术高管,柴油机领域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四位来自柴油机领域的专家加入,将全面填补评委团在柴油机领域的技术短板,帮助“中国心”评选推动柴油机动力总成零部件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交流。
评委个人资料简介
孙奎崧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内燃机专业,硕士毕业,高级工程师。曾任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合作与发展部业务经理、产品发展部部长助理、产品规划部部长助理、产品规划部副部长、潍柴动力(北京)国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中缸径多缸柴油机分会秘书长。
祖炳锋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
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1995年到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工作,从事发动机设计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现代内燃机整机平台设计、内燃机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研究、内燃机CFD计算与分析,现任天津内燃机研究所所长。
林志强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1992-199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硕士。1998~2001天津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2001-2003年获天津大学化工专业博士后。2003年至今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任职,先后担任技术总师、技术中心常务副院长、院长、副总裁、总工程师等职务。
楼狄明 同济大学教授兼同济大学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院长
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能源系内燃机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在原上海铁道学院机车车辆专业、2007年在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相继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89年~2000年于原上海铁道大学机械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至今任同济大学机械学院、汽车学院教授。现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后处理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小功率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发动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